中国哲学

搜索文档
她,96年出生,已任浙大博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3 13:17
教师背景与学术成就 - 江佳凤为1996年出生 现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为中国哲学 [1][3] - 教育背景包括南昌大学文学学士 厦门大学哲学硕士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 国家公派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4] - 研究领域聚焦朱子学 宋明理学 博士论文以《孟子》"尽心"章为核心 系统梳理中国儒学诠释流变 并涉及韩国儒学及元明清四书学 [4] - 学术成果包括在《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发表6篇论文 参与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担任《国际儒藏·韩国编》审校专家 [6] - 曾获国家奖学金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特等奖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 [6]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趋势 - "90后"教授 博导群体涌现 为高校注入科研与教学新活力 其团队氛围轻松活跃 更受学生青睐 [6] - 年轻学者面临成长压力 需聚焦主业 需营造宽松温馨的工作环境以激发创造力 [6]
中国哲学视域下人工智能发展路径的多维建构与范式创新
新华日报· 2025-08-13 06:02
中国哲学作为我国思想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人工智能是新时代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机 制的新兴技术。精神力量可指引技术发展之追风逐日,技术进步亦回哺意识观念的与时偕行。哲学思想 与技术的互动互联,是人工智能发展不可或缺的思想阵地,也是中国哲学因时而变的现实要求。 克服伦理困境:基于"天地之心"的智能框架构建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指出,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 道德"。"人者,天地之心也。"人机协作中人类需掌握伦理判断权,技术发展需保持人的主体性。 《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中强调"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机会均等",要求研发者遵循"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在设计算法时以保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推己及人、公平公正地保护 所有用户。 人脸识别和实名注册的普及,使个人数据滥用和隐私泄露问题频发。《数据安全法》提出"保障数据安 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此政策与中国哲学的"法治"理念高度契合。"法者,天下之程式也, 万事之仪表也。"法治思想的核心在于以明确的法律规范约束行为,确保社会秩序。针对保护数据隐 私,法治思想指导制定法律法规,明确数据收集和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