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才链
icon
搜索文档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〇二五中国品牌论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会侧记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1
10月30日,河北雄安,京津冀三地大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参加2025中国品牌论坛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会,共话教育高质量发展。 科学谋划好、扎实推进好"十五五"时期教育工作,成为与会嘉宾的热议话题。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 养,分享育人经验:"学校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全面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打造一批精英人 才培养项目和特色班,形成具有北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信任和期待,也是有力的鞭策。 "高质量教育是从量到质的跃升,是人民满意的、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且达到世界 先进水平的教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彩云说。 来自教育一线的声音同样精彩。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黄春认为:"高质量的教育既能让孩子快乐成 长,也为其成长奠基,具有科学且可复制的规律。"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娟 介绍:"建设雄安史家胡同小学,不仅是硬件设施上'交钥匙',也是育人资源上'交钥匙'——实现成果共 享、共研、共育。" "首批疏解高校全面开工建设,雄安新区现代教育体系加速构建。" ...
“TOP链”联盟激活区域,桃浦举办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活动
国际金融报· 2025-10-17 20:36
区域发展战略与定位 - 桃浦正深度融入普陀区"一带一心一城"战略布局 朝着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发展目标迈进 [1] - "携手汇聚TOP链 协同发展创新带"联盟正式启动 聚焦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四链深度融合 [3] - 活动展现了桃浦在长三角一体化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使其成为普陀乃至西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5] 区位优势与交通网络 - 桃浦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镇 凭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8分钟可达上海西站 15分钟抵达虹桥枢纽 已成为辐射长三角的"枢纽站" [4] 营商环境与服务机制 - 现场聘任上海浙江商会、北京大学临港科创中心、沿沪宁城市商会等机构代表为"桃浦营商环境推荐官" 推动区域合作 [4] - 上海江苏商会副会长陈伟表示 沿沪宁城市的合作交流在人才引进、金融引进、国际高度等方面带来多赢 商会联盟将助推企业走进普陀并建立产业互补合作 [4] - 桃浦镇商会搭建"TOP赋能湾"服务企业集市 整合政会法企、政会银企等多方资源 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4] - 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冒飞飞肯定桃浦服务响应速度 并表示将通过分享经验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4] - 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总经理卓立峰认为桃浦商会服务主动 整体环境和治理水平对企业有吸引力 [5] 产业转型与重点项目 - 桃浦展示馆展现了从"工业锈带"到"科创秀带"的转型历程 [5] - 桃浦中央公园的生态修复案例体现了绿色发展的先进理念 [5] - 金环广场依托生命健康产业布局 勾勒出产城融合的创新图景 [5] - 东方雨虹展示了新材料研发与智能制造成果 彰显科技驱动产业升级的动能 [5]
我市科技招商图谱项目获省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
镇江日报· 2025-09-08 07:46
项目获奖情况 - 镇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招商图谱项目荣获2025年江苏省科技情报成果奖二等奖 [1] - 项目从江苏省百余项参评成果中脱颖而出 [1] - 奖项由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组织评审 旨在推动优秀科技情报成果开发利用并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 项目方法论与建设思路 - 采用"数据+模型+场景"三位一体建设思路 [1] - 首次将产业链 创新链 人才链整合至可持续更新的"活地图"系统中 [1] - 形成覆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关键技术节点 区域布局 重点平台及高层次人才的全景式招商信息库 [1] 产业覆盖范围 - 项目立足镇江市重点打造的8条新兴产业链 包括新型电力装备等 [1] - 同时覆盖7条未来产业链 包括人工智能等 [1] 应用价值 - 为各地 各园区及各载体精准锁定招商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1] - 改变传统"扫楼"招商模式 实现按图索骥的精准招商 [1] - 助力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 [1]
“三链融合”激活昆山制造业升级新引擎
新华日报· 2025-08-01 08:40
昆山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 - 昆山通过"人才链""服务链""产业链"三链深度耦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从"规模取胜"向"质效并举"转变 [1][2] - 制造业发展模式实现根本性转变,从追求速度和总量转向注重质量与效益,为"从制造到智造"转型奠定新质生产力基础 [2] 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 - 首创"三场合一"综合型人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融合招聘会、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提升人才与岗位对接效率 [2] - 出台20条政策支持措施,包括高级职称评审、境外技能等级比照认定等,促进技术人才跨区域流动 [2] - 建立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引入河南等地劳务合作服务站,扩大人力资源精准对接范围 [2] 数字化与人才共享创新 -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字化转型,通过猎头服务、人才测评等高附加值手段引进关键技术人才 [3] - 打造跨区域人才共享平台,采用"招聘+培训+派遣"一体化模式,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技能人才共育共用 [3] 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 创新"订单班"育才机制,联合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成批次、可预期"人才供给渠道,实现"招工即招生、入学即入职" [4] - 设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奖励技术攻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设计,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对接 [4] 人岗匹配与柔性用工 - 运用岗位画像、职业测评等技术手段解决技能型岗位供需错位问题 [4] - 整合零工经济平台、劳务派遣机构等资源建立灵活用工目录,服务季节性用工需求 [4] - 产业集群内推行设备共享和跨企业技术人才调度,降低人力资源闲置成本 [4] 经验推广建议 - 建议各地完善人力资源服务载体建设,布局人力资源产业园、公共就业服务中心等设施 [5] - 推广"订单班"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和实训基地共建 [5][6] - 创新柔性用工服务,发展劳务派遣、项目制用工等形态,搭建"岗位共享、用工轮转"平台 [6] - 建设人力资源数字服务平台,整合招聘、培训、社保等功能实现"一网通办" [6] - 实施跨区域人才协同计划,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和劳务调剂平台,统一社保等配套服务标准 [7]
长三角“超级环线”经济与大湾区双向奔赴互动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25-05-12 02:27
长三角"超级环线"经济 - 长三角正在形成高铁、科创(产业)、水运三大"超级环线"经济,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 [3] - 高铁"超级环线"串联上海、南京、合肥、杭州4座中心城市,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 [3] - 高铁环线连接7条高铁线路,推动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融合 [3] 高铁"超级环线" - 2024年6月首条环线开通运营,实现沪苏浙皖四省"连线成圈" [3] - 促进区域内从"空间一体化"向"功能一体化"升级,实现同城化协同发展 [3] 科创(产业)"超级环线" - 由G60科创走廊与沪-宁-合产业创新带构成,形成"廊-带-圈"结构 [4] - 已建立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集成电路产业圈等专业化分工体系 [4] 水运"超级环线" - 由江淮运河、长江、淮河、京杭运河构成"井字形"多式联运网络 [4] 区域协同发展 - 长三角与大湾区通过高铁网实现知识、技术、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 [5] - 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张江、大湾区)协同创新,共享科技基础设施 [5] - 沪深港合作推动金融产品组合,促进科创、产业、人才、资金跨区域融合 [5] 产业合作 - 在AI、芯片、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领域实现差异化布局和优势互补 [5] - 通过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推动产业链组链、延链、嵌链式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