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

搜索文档
京东正在帆满舵稳地驶入顺风区
财经网· 2025-08-15 20:55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二季度收入3567亿元人民币(约498亿美元),同比增长22.4%,远超市场预期[1] - 带电等核心品类优势巩固,日百品类收入同比加速增长16.4%,商超品类连续6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1] - 服务收入同比加速增长29.1%[1] - 新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99%,带动季度活跃用户数和购物频次均实现超过40%的同比增长[4] - 季度活跃用户数连续7个季度同比双位数增长[4] 人力资源战略 - 18年来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超1000亿元,是行业内唯一与所有快递小哥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的公司[2] - 截至2024年已有1200多名快递员从京东退休并领取退休金[2] - 2025年扩展至外卖骑手,为15万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兼职骑手享受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3] - 90万人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形成多方面竞争壁垒[3] 供应链与技术布局 - 自2017年技术转型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1500亿元[6] - 供应链基础设施资产规模近1700亿元[6] - 智能供应链技术提升库存周转率,工业品供应链可使客户成本降低三分之二[6] - 拓展外卖、酒旅、七鲜美食MALL等新业态围绕供应链优化[7] - 七鲜美食MALL首店开业,七鲜小厨首店日均订单超1000单,复购率高于行业220%[7][8] 全球化战略 - 海外仓覆盖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英国、波兰等地新开海外仓[10] - 在沙特启动配送业务,推出自营快递品牌"JoyExpress",提供当日达、次日达服务[11] - 构建"本地化运营+合规化基建"的出海新范式[11] 战略成果 - 社保合规从成本包袱转化为竞争壁垒,形成政策避险池和消费者心智优势[3] - 供应链主轴穿透商业形态差异,构建从消费场景到工业场景的完整闭环[8] - 长期投入转化为用户信任,形成穿越周期的护城河[12]
中国动画电影这十年
虎嗅· 2025-07-08 12:35
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发展 - 过去十年是中国动画电影真正开始工业化的十年,从个别创作者的艺术尝试发展为稳定产出的大类型 [1] - 市场扩容使动画题材多元化,突破儿童特供标签,出现《哪吒2》等成人向作品,票房突破100亿 [1] - 技术、情怀与通俗性均衡的作品如《大圣归来》《哪吒2》成为票房标杆,验证了市场最大公约数 [11] 神话改编类作品特征 - 神话改写成为主流创作方向,需对传统故事进行现代化改造以适配当代价值观 [2] - 《大圣归来》重构西游人物关系,将传统师徒转化为双向精神救赎的励志故事 [3] - 《魔童降世》系列弱化反抗父权主题,聚焦亲情友情私密化表达,票房表现强劲 [4] - 《姜子牙》颠覆封神叙事,批判宏大历史叙事的激进改编路线 [6] 原创架空世界作品分析 - 《大鱼海棠》构建原创神话世界但设定与剧情割裂,世界观庞大却戏剧无效 [12] - 《大护法》以反乌托邦内核结合童稚画风,形成独特拼贴美学风格 [13] 现实题材作品突破 - 《长安三万里》以唐朝历史为背景,通过诗人命运展现史诗厚重感但回避人性深层缺陷 [14][15] - 《雄狮少年》融合周氏喜剧与现实主义,结局打破励志片常规凸显底层困境 [16][17] - 《深海》以抑郁症患者视角展开意识流叙事,视觉华丽但戏剧推进薄弱 [18] 行业创作趋势总结 - 作品普遍体现人本主义价值观,拒绝说教并平衡娱乐性与情怀表达 [19] - 现阶段仍处于外来方法论与中国审美融合阶段,尚未形成成熟本土风格体系 [19]
在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企业犯了什么错?
搜狐财经· 2025-07-05 23:16
日本企业经营模式变迁 - 日本企业自1991年泡沫经济破裂后经历"失去的三十年",经营策略呈现被动"随波逐流"特征 [2][3] - 2001年起日本大企业设备投资与股票分红比率从6.58骤降至2021年的0.95,分红金额首次超过设备投资(24.6万亿日元 vs 22万亿日元)[5] - 中小企业经营相对稳健,2021年设备投资达23.6万亿日元,为分红金额(7.7万亿日元)的3.06倍 [7] 公司治理改革影响 - 2000年索尼主导的公司治理改革推动日本企业转向美式管理模式,强调股东利益优先 [6] - 改革后企业利润率提升但利润分配偏向股东,设备投资/海外投资/人才投资受到限制 [7] - 经营模式转变导致人工成本压缩,形成"重视股东-轻视员工-减少投资"的循环 [15] 宏观经济周期特征 - 日本经济呈现17年周期性波动:1956-1973高速增长期(9.1%)、1975-1990稳定增长期(3.8%)、1995-2007低速增长期 [12][13] - 重大事件节点包括1973石油危机、1991泡沫破裂、2008次贷危机,均间隔约17年 [13] - 2025年可能迎来新一轮宏观变动,企业需调整经营策略应对潜在危机 [16] 企业经营原则偏差 - 企业抛弃二战后成功经验(人本主义原则),转向短期股东利益导向 [15][17] - 两大核心错误:过度增加分红限制投资、缺乏对经营原则的深入思考 [15] - 高质量社会和微观经济潜力未被充分挖掘,导致发展动能不足 [17] 历史数据对比 - 泡沫经济时期设备投资与分红比率超10,2001年降至6.58,2021年逆转至0.95 [5][6] - 次贷危机后经济复苏期(2010-2020)企业分红倾向加剧,投资持续低迷 [13] - 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GDP增长-4.1%,创二战后最大跌幅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