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搜索文档
财政部:支持科技创新,让科学家拥有更大的科技经费支配权
南方都市报· 2025-09-12 16:30
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核心举措 - 国家财政统筹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3] - 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到5.5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34%[3] - 推出财税政策助力企业降低成本、拓展应用、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4] 资金投入 - 资金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3] - 基础研究累计投入达到7300亿元,年均增长12.3%[3] - 财政投入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十三五"期末的2.41%提高到2024年的2.68%,研发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3] 经费使用管理 - 探索科技经费管理模式,让科学家拥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3] - 在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包干制",由项目负责人决定经费使用[3] - 不断完善监管方式,做好绩效评价,提高科技资金支出效益[3] 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 - 调整完善政策让科研人员享有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充分分享科技成果转化收益[4] - 创新政府采购制度,用政府"下单"引导支持产品创新和推广应用[4] - 实施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推动创新产品迭代升级[4] 企业创新支持 - 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政策,支持培育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6万家[4] - 针对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到3.6万亿元[4] - 政府性融资担保累计支持超过30万家中小科创企业获得约8000亿元贷款,被担保企业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5]
成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有了新变化 企业是“出题人”“答题人”,也是“阅卷人”
四川日报· 2025-08-22 15:29
核心政策修订 -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与财政局联合修订并印发《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1] - 科技计划项目由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聚焦科学技术研发 成果转化 科技服务及其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活动 [1] - 新管理办法在项目指南编制 组织 评审和验收全周期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同时担任出题人 答题人和阅卷人角色 [1] 企业主导机制 - 项目指南编制阶段采用企业出题与政府定题联动机制 通过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并联合产业部门论证形成指南 [2] - 企业获得技术路线制定权 攻关任务分解权 参与单位决定权和项目资金分配权四项核心权益 [2] - 科技成果产品化 工程化 产业化类项目原则上采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实施 [2] 流程优化措施 - 指南申报时长不少于15个工作日以确保企业有充足申报时间 [2] - 市场化评价项目经审核程序后可直接立项支持 提升政策响应效率 [3] - 揭榜挂帅类项目由需求企业作为用户代表深度参与评审论证与验收 验收需在真实应用场景实施 [3]
6个90%!深圳企业创新主力军地位越发稳固
搜狐财经· 2025-08-08 04:51
人工智能与算力基础设施 - 华为首次线下展出昇腾384超节点,实现业界最大规模384卡高速总线互联,资源调度效率显著提升[1] - 华为发布盘古Ultra MoE和盘古Pro MoE系列模型,验证国产AI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能力[1] - 腾讯构建全链路技术架构,包括HCC集群、高速存储和星脉网络,支撑AI应用场景[2] 机器人技术创新 - 深圳星尘智能小央机器人实现0.1毫米重复定位精度,手臂末端速度达10米/秒,完成国家大剧院指挥演出[2] -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实现自主更换电池,兆威机电灵巧手应用于工业、医疗等场景[2] - 众擎人形机器人实现跳跃翻滚等全球首创功能[2] 智能制造与工业突破 - 荣耀智能工厂通过CMMM四级认证,每28.5秒下线一台手机,生产全球最轻薄折叠旗舰[3] - 大族激光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打破国外垄断[3] - 深圳2分钟可组装一台3D打印机,无人机从创意到量产仅需3个月[8] 软件与垂直领域AI - 金蝶为企业管理云SaaS全球领先,深信服、微众银行深度融入实体经济[3] - 深圳26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中,思谋科技、晶泰科技等成为机器视觉、AI制药领域垂类模型领头羊[3] - 北科瑞声、元象科技分别在智能语音和3D视觉领域领先[3] 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 - 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万家,密度12家/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一[5] - 华为2024年研发投入1797亿元(营收占比20.8%),十年累计超1.24万亿元,拥有15万件全球专利[6] - 腾讯2024年研发投入707亿元,全球专利申请量超8.6万件[6] 产业链与创新生态 - 深圳1小时通勤圈内可配齐95%手机零部件,华强北提供硬件创业"一站式"供应链[8] - 河套深港合作区160个高端项目加速技术规模化落地[8] - 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形成全链条能力,创新成本持续降低[8] 创新主体数据 - 深圳90%以上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以上研发资源集中于企业[10] - 2024年深圳独角兽企业42家,新晋13家占全国总量25%[10] -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全国第一,百强企业贡献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