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系力
icon
搜索文档
溯源一汽-大众3000万辆体系力:面面俱到才能出众向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3 15:32
里程碑事件与行业地位 - 公司即将在10月实现第3000万辆汽车下线,成为首家产销达3000万辆的车企 [1] - 公司从1991年第一辆车下线,到2014年突破1000万辆,2020年实现2000万辆,再到2025年将达3000万辆,体现了稳健的增长轨迹 [3] - 公司在中国汽车产业从0到1的普及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其引进的捷达车型累计销售超过520万辆 [3] 生产制造与质量保证体系 - 公司车型在C-NCAP评价中平均得分率接近90%,五星车型占比超九成,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9] - 生产环节设有精密监测网,对320多个关键部位的螺丝拧紧过程全程监控,使用190多套高精度设备确保精准到位,关键数据保存15年 [9][11] - 焊装车间采用康采恩柔性框架技术,可实现6车型100%混线生产;总装环节采用“拧紧视觉+AI大模型”实时监测 [11] - 质量保证检测中心总投资3.2亿元,占地1.6万平方米,拥有1780台检测设备,可开展400项以上检测项目,建立了1300余项材料标准 [11] 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 - 公司自主开发机器视觉、人工视觉平台,应用于视觉抓取、机器识别测量等场景,以自动调整精度和检查车身表面缺陷 [11] - 随着AI大模型应用,质量监控从单点报警演变为组合式报警,可对拧紧曲线等全域曲线进行监控,提升产品稳定性 [15] - 为满足防腐需求,每款车会进行长达18周的动态腐蚀交变实验,保证车辆3年不腐蚀,12年不锈穿 [15] 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 - 对供应商实施“三化”工程(绿化、固化、变化),通过实时预警监控1.2万个供应商参数,防止私自变更参数或偷换材料 [13] - 工厂数字化监控全面覆盖,例如涂胶环节实时监控胶的有效期和涂胶量,三年积累了11.6万个工厂参数以保证生产一致性 [13] 营销体系变革与客户运营 - 公司于今年4月启动“1511”营销战法,核心是协同产品团队保证新能源车型成功上市,并计划在2025年3月引入11款全新车型 [16] - 营销变革建立前中后台纵向作战体系,横向贯通从市场到订单、渠道、客户运营及售后,所有资源整合以提升响应效率 [19] - 新成立客户运营部,通过电话和企业微信链路与客户直达沟通,目前已有超过千万客户通过企业微信与品牌联系,5月到8月邀约效率和成交率显著增长 [19] - 新成立的整合营销部打通市场、销售、售后及渠道培训所有环节,每月设定营销主题以统一发声推动增长 [19] 安全性能与品质案例 - 一辆奥迪A4L在事故中被40余吨罐车压住,凭借高强度车身结构使车主仅受轻微擦伤,体现了产品的安全性能 [7] - 公司的安全感源于高标准的工艺技术和先进的智能制造体系,是精心设计和追求卓越的结果 [9]
用技术回应“人民需要”,五菱想用体系力应对智能化内卷
钛媒体APP· 2025-04-30 20:37
行业趋势 - 汽车产业从拼参数进入拼体系的深水区,技术炫目背后更需关注用户体验[2] - 智能电动时代下,行业存在卷参数、卷配置、卷发布会的现象,技术普惠可能沦为表演[2][3] - 智驾在10万元级车型中已成为购车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趋势不可逆转[4] - 智能座舱成为继智驾后的兵家必争之地,车企纷纷布局语音助手、车载大模型等[5] 公司技术布局 - 上汽通用五菱发布四大核心技术:神炼电池、灵眸智驾、灵语座舱、灵犀动力[2] - 神炼电池3.0采用"五零安全"设计,将电池安全从单一防护升级为体系化解决方案[2] - 灵眸智驾采用"强感知、轻地图、精算力"路径,强调系统边界和用户理解[4] - 灵语座舱支持八大方言、十二种口音,识别率超95%,引入灵语AI中枢大模型[6] - 灵犀动力电驱系统最高转速突破27258rpm,整合十项核心部件,兼顾家用与商用场景[7][8] 技术细节 - 神炼电池通过电芯多面五针刺、电池包热箱200℃耐烧等极限测试验证安全性[3] - 灵眸智驾从两段式端到端演进至生成式世界模型,强调可解释性[4] - 灵语座舱响应速度达300毫秒级,误唤醒率小于一天一次,区分多区域语音来源[6] - 灵犀动力3.0系统整合P1/P3双电机等十项部件,传动效率更高且体积更小[7] 市场策略 - 灵语座舱将作为宝骏品牌全系标配,承担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责任[6] - 灵犀动力技术下探至商用车平台,推出满油满电续航1000km的增程系统[8] - 公司通过技术平权理念,试图将高端技术拉回地面,贴近用户需求[10] 行业挑战 - 无线BMS、800V平台等高端技术如何长期维持普惠定位存在商业平衡问题[3] - 智驾价格下探后,车企需明确系统边界并确保极端场景下的表现[4] - 技术平权需产品、服务与口碑形成闭环,避免体验割裂[10] - 公司需在不同品牌分层中保持技术一致性与体验一致性[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