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销售违规
搜索文档
“职业代退人”泛滥:保险退保黑产链条揭秘
虎嗅· 2025-09-23 13:34
行业现象概述 - 保险领域“职业代退人”或“代理退保”现象正在悄然泛滥 [1][4] - 社交平台上存在大量以“高额退保”、“成功退保”为宣传的帖子吸引投保人 [4][9] 典型违法案例与监管行动 - 金融监管总局与公安部联合披露典型案例,林某某、马某某等人以“代理退保”名义实施敲诈勒索 [2] - 该团伙在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期间为115名投保人恶意办理退保,造成保险公司直接经济损失217.62万元,非法获利48.96万元 [2] - 法院最终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林某某有期徒刑11年罚金10万元,马某某有期徒刑10年罚金6万元 [3] “代理退保”的运作模式与成本 - 退保中介通常从成功退保的金额中抽取10%至30%作为佣金 [2][7][9] - 有中介声称其服务为“指导退保”而非“代理退保”,并要求投保人承诺是主动寻求帮助以规避法律风险 [12] - 正常退保仅能收回远低于已缴保费的现金价值,例如某分红险前五年累计缴费10万元,第五年现金价值仅2.3万元,为累计保费的23% [7][8] 投保人参与案例与风险 - 投保人周晨通过中介协助,在保单现金价值为1万元的情况下获得1.8万元退保金,支付中介服务费1900元(约退保金的10.6%) [9] - 投保人陈丽在首次寻求代理退保时被诈骗600元定金,后通过另一家中介凭借保险业务员违规返佣的证据,成功从8万元保费中退回6万余元,支付15%佣金 [10] - 参与“代理退保”的投保人面临个人信息泄露、中途退出需支付高额违约金等风险 [10][12] 法律定性分析 - 若中介教唆投保人编造或夸大销售瑕疵、伪造证据向保险公司施压,则构成明确的违法犯罪行为,符合敲诈勒索罪构成要件 [6][14] - 若保险销售过程本身无违规,投保人仅因后悔或想取回保费而虚构事实退保,则可能涉嫌欺诈,以此要挟保险公司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14] - 保险销售过程中如存在“交满了随时可取回本金”、“利息比银行高”等话术,可能涉嫌夸大或虚构收益,误导消费者 [13] 行业规范与监管法规 - 金融监管总局《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对保险销售行为提出明确要求,禁止虚假、夸大、片面宣传和误导客户 [15] - 《保险法》禁止欺骗投保人行为,对违规个人代理人可处警告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处2-10万元罚款,对机构可处5-30万元罚款乃至吊销业务许可证 [16]
机场保险推销:无牌机构布连环局
北京商报· 2025-08-22 00:18
销售模式与操作流程 - 工作人员以检查机票绑定不合理收费为切入点 利用消费者对平台乱收费的敏感心理制造焦虑 再以协助处理姿态建立信任 [3][9] - 通过"退旧换新"话术将三张每张48元的退票保障服务替换为每人40元的意外险 并声称退还差价 实际为变相推销航空意外险 [3][4] - 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拍照 快速完成保险购买操作 并通过收款二维码收取120元保费 全程未提供完整保险条款讲解 [4][7] 资质与合规性问题 - 江西联合在线科技在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无保险中介资质记录 且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其今年4月后已移除"保险代理"经营范围 [5] - 保费支付至科技公司账户而非保险公司账户 销售过程未出示执业证件 未提供客户告知书和风险提示 仅告知通过企业微信联系 [4][7] - 机场承认推销保险人员属外包公司 但否认会主动宣称帮助退订服务 并称代理公司需具备销售资格 [5] 行业现象与利益结构 - 航空意外险成本仅数元 代理商佣金率可达80%甚至更高 机场通过场地垄断收取高额租金 部分机场存在参股保险代理或经纪公司情况 [12]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机场推销保险""强制购买保险"等相关投诉内容达上千条 反映该现象普遍性 [11] - 销售人员穿着类似机场制服 利用场景权威性和信息不对称 将保险包装成问题解决方案而非商品 [9][12] 法律与监管风险 - 无资质销售行为涉嫌非法经营 可能导致保单因投保人没有利益而无效 且保险公司需承担连带责任并可能受监管处罚 [6] - 机场将场地出租给无资质机构从事非法经营活动可能受行政处罚 且默许外包人员穿类似制服存在管理失责问题 [6][12] - 合规销售要求明确表明身份 评估客户真实需求 详细解释产品责任范围及免责条款 并提供保险公司支付渠道 [13]
游客被机场“好心人”套路:无牌机构设下保险推销连环局
北京商报· 2025-08-21 15:47
文章核心观点 - 机场存在保险销售违规行为 江西联合在线科技涉嫌无资质销售保险并收取保费 销售过程存在误导和欺骗性质 [1][3][5] 机场保险销售操作模式 - 工作人员身着制服冒充机场员工 以检查机票绑定不合理收费为由获取乘客信任 [1][2] - 以"退旧买新"话术诱导乘客将48元退票保障服务更换为40元意外险 并声称退还差价 [2] - 要求乘客提供身份证拍照 快速完成保险购买操作 并通过二维码收取120元保费 [2] - 整个销售过程未出示执业证件 未解释保险条款 仅告知后续通过企业微信联系 [6] 涉事公司资质问题 - 江西联合在线科技作为投保人和收款方 未在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查询到保险中介资质记录 [4][5] -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 该公司2024年4月后已移除"保险代理"经营范围 [5] - 机场确认该公司为外包保险销售公司 但否认主动协助旅客退订服务 [4] 违规销售行为分析 - 利用乘客对平台乱收费的敏感心理制造焦虑 以"协助处理"姿态建立信任 [7] - 通过身穿类似机场制服制造场景权威性 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销售 [7][10] - 销售过程未出具《客户告知书》 未披露代理机构名称和营业场所 [6][7] - 保费支付至科技公司账户而非保险公司账户 违反合规销售要求 [6][11] 行业潜在问题 - 航空意外险成本仅数元 代理商佣金率可达80%以上 利益驱动明显 [11] - 机场通过场地垄断收取高额租金 部分机场存在参股保险代理公司的情况 [11]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机场推销保险"相关投诉内容达上千条 [10] - 保险公司委托无资质机构销售需承担连带责任 可能受到监管处罚 [5][12] 合规销售要求 - 保险销售机构应有独立营业柜台和标识 明确告知消费者自身身份 [11] - 需向消费者提供完整保险条款并解释责任免除等关键信息 [11][12] - 保费应支付至保险公司账户 禁止向代理机构个人支付 [6][11] - 机场应设统一保险柜台并公示资质 审慎选择外包机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