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治沙

搜索文档
内蒙古采煤深陷区“蝶变记”:光伏板下长出生态富民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09:56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正午阳光洒在连片的光伏板上,折射出粼粼"光 海"。俯身细看,板下绿草茵茵,偶有雀鸟掠过,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 土地,曾是当地人避之不及的采煤深陷区。 这样的"光伏+"模式,正在内蒙古大地上多点开花。在鄂尔多斯、巴彦淖尔、阿拉善的"沙戈荒"地 带,"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的"光伏+治沙"模式,让沙漠逐渐披上绿装;在库布其沙漠北缘, 光伏区与边缘锁边林筑起两道"生态屏障",既挡住风沙、治理水土流失,又守护着黄河安澜,被当地人 亲切称为"光伏长城"。 据统计,2024年,依托防沙治沙与风光电一体化工程,内蒙古全年完成防沙治沙1954万亩,占全国"三 北"工程当年任务量的45.8%。 "'光伏+治沙',是增能、增汇、增绿同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洪光宇解释,板 上产出清洁能源,板下修复生态环境,二者形成良性循环,让沙区治理有了可持续的动力。 从采煤深陷区的"重生",到"沙戈荒"的"披绿生金",内蒙古用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选择 题。当蓝色光伏板与绿色植被在北疆大地上交织,当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一幅"生态美、产 ...
(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采煤深陷区“蝶变记”:光伏板下长出生态富民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2:16
图为修复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正午阳光洒在连片的光伏板上,折射出粼粼"光 海"。俯身细看,板下绿草茵茵,偶有雀鸟掠过,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 土地,曾是当地人避之不及的采煤深陷区。 中新网鄂尔多斯8月29日电 题:内蒙古采煤深陷区"蝶变记":光伏板下长出生态富民新图景 中新网记者 陈峰 图为工作 人员进行"板间种植"管理。中新网记者 陈峰摄 如今,这片土地已完成华丽转身:植被覆盖率从项目建设前的19%跃升至现在的60%以上,植物种类增 至103种,昔日的"废地"变成了能固沙、能发电的"宝地"。"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采煤沉陷区+生态治 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内蒙古伊政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峰说,项目的核心,就是 把"不适合居住"的劣势土地,转化为"生态与能源双赢"的优势资源。 后的采煤深陷区绿意盎然。中新网记者 陈峰摄 "原来这地方荒得很,出门风沙把眼睛迷得睁不开。"村民苏喜明的话,道出了这片土地的过往。过去, 这里土地龟裂、植被稀疏,采煤留下的沉陷痕迹像"生态伤疤",村里年轻人几乎全去外地打工,留下的 只有荒芜。 改变,始于采煤深陷区生态治理光 ...
(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采煤深陷区“蝶变记”:光伏板下长出生态富民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2:09
中新网鄂尔多斯8月29日电 题:内蒙古采煤深陷区"蝶变记":光伏板下长出生态富民新图景 生态变好的同时,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现在不用出去打工,家门口就能挣钱。"苏喜明为记者算 了一笔账,光是参与光伏区的种草、种树、植被养护,一年一人就能挣5万到6万元。更实在的是,项目 覆盖的450余户、约1200名村民,每人每年还能拿到近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农民变股民,荒地变金 山,这话一点不假。"苏喜明笑着说道。 这样的"光伏+"模式,正在内蒙古大地上多点开花。在鄂尔多斯、巴彦淖尔、阿拉善的"沙戈荒"地 带,"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的"光伏+治沙"模式,让沙漠逐渐披上绿装;在库布其沙漠北 缘,光伏区与边缘锁边林筑起两道"生态屏障",既挡住风沙、治理水土流失,又守护着黄河安澜,被当 地人亲切称为"光伏长城"。 中新网记者 陈峰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正午阳光洒在连片的光伏板上,折射出粼粼"光 海"。俯身细看,板下绿草茵茵,偶有雀鸟掠过,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 土地,曾是当地人避之不及的采煤深陷区。 图为修复后的采煤深陷区绿意盎然。中新网记者 陈峰摄 "原来这 ...
葛洲坝电力沙漠光伏项目助力绿色能源转型
中国新闻网· 2025-08-13 09:58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地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 3000毫米以上。作为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的"国家队",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在阿拉善的乌兰布和 沙漠展开了一场与自然较量的绿色能源攻坚战——葛洲坝电力公司参建的阿拉善高新区100万千瓦光伏 项目。 在这重重沙山之中,别说铺设光伏板,连一条可供行驶的道路都没有。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建设者 们凭借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术和钢铁般的意志,打桩、架线、装板,铺设交通干线、搭建配套设施、 建造科研基地……迎难而上,头顶烈日、无惧风沙。 科技赋能:沙漠施工的大杀器 沙海鏖战:直面重重挑战 "我第一次听到阿拉善这个名字,是在我的蚂蚁森林里,很久以前,我在这里种下过一株梭梭树。"项目 部副经理雷强介绍,2024年7月,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项目管理团队正式入驻阿拉善光伏项目营 地,他们与这片沙漠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还来不及体验松松软软的沙地,建设者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但挑战也随之而来。3300小时/年的充足 日照,不仅是发展光伏发电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也是沙漠地区施工的最大难关。头顶是炙热的阳光, 脚下是滚烫的沙子,风沙肆虐 ...
通讯:鄂尔多斯“锁”千万亩黄沙的背后逻辑
中国新闻网· 2025-05-26 17:08
光伏治沙模式 - 达拉特旗"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已完成200万千瓦光伏建设,治理沙化土地6万亩,形成"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的循环模式 [1] - 库布其沙漠已建成1002万千瓦光伏项目,实现光伏治沙60万亩,带动5万余名群众增收,形成400公里"光伏长城"防风固沙带 [2] - 光伏板可减少水分蒸发并为沙柳生长创造条件,实现生态与能源协同发展 [1] 锁边林生态屏障 - 库布其沙漠边缘建成420公里绿色锁边林带,与绿化带、淤地坝、光伏带构成"四道防线",成功阻止沙漠北侵黄河数十公里 [3] - 采用"微创气流植树法"和"螺旋钻孔植树法"使植树效率提升10倍,1981年至今累计种植30万株沙柳 [3] - 锁边林技术从人工挖坑升级为机械化种植,显著提升防沙治沙效率 [3] 跨区域协同治理 - 毛乌素沙地实施三省区联防联治工程,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和工程固沙建设35.5万亩防风固沙林草带,年底将全面建成 [4][6] - 改变"各扫门前雪"的传统模式,建立内蒙古与陕西、宁夏协同治理机制,有效固定流动沙丘 [6] 科技治沙创新 - 应用全智能植树机器人、飞播无人机等2000余台设备,机械化率达75%,机器人可自动调整种植参数提升效率 [6] - 可降解营养袋造林技术实现80%以上成活率,单次浇水可抗旱3个月,节约生态用水并突破时空限制 [6] - 治沙模式从"人海战术"升级为"机械靶向治理",科技应用使整体效率进入"倍速模式" [6] 生态修复成效 - 治理区域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野兔、刺猬等动物重现,吸引遗鸥、天鹅等珍稀鸟类栖息 [6] - 库布其沙漠治理形成光伏带与林带双重防护体系,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