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药企
搜索文档
交易额最高达114亿美元,武田制药重金“淘药”信达生物
环球老虎财经· 2025-10-22 20:44
合作交易概述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交易总金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成为中国医药史上最大的创新药BD交易 [1][3] - 合作包括两款后期在研疗法IBI363及IBI343,以及一款早期研发项目IBI3001的选择权 [1][3] - 信达生物将获得12亿美元首付款,并有权获得合计最高达102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 [1][3] 合作具体条款 - 信达生物将获得每个候选药物在大中华区以外的潜在销售分成,在美国市场,双方就IBI363采用利润损失共担模式 [1][3] - 武田制药对信达生物股权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股份加权平均收市价溢价20%,相对于信达生物10月21日的收盘价溢价约29.53% [4] - 合作采用co-co模式,即双方共同研发、共同商业化,与以往以license-out为主的合作不同 [4] 合作产品管线 - IBI363是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2025 ASCO大会上公布了优异实验数据,曾带动公司股价单日大涨14% [4] - IBI343是CLDN18.2 ADC药物,信达生物授予武田制药其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的独家权益 [3] - IBI3001是EGFR/B7H3 ADC药物,信达生物授予武田制药其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权益的独家选择权 [3] 公司战略目标与业绩 - 信达生物核心目标是到2030年成长为具备全球开发、产业化与商业化能力的跨国生物制药企业,并力争推动5条管线进入全球III期临床研究阶段 [6] - 公司2023年、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2.06亿元、94.22亿元,同比增长36.22%、51.82% [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53亿元,同比增长50.6%,录得净利润12.13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6亿元 [6] 公司产品管线与国际化进展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信达生物已有16款新药获批上市,包括12款肿瘤产品以及4款综合管线产品,另有15款新产品已进入临床研究 [7]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有5款新药实现商业上市,其中玛仕度肽注射液是全球首个获批的GCG/GLP-1双靶减重药物 [7] - 公司为国际化搭建了Fortvita平台,并于2025年1月与罗氏就一款DLL3抗体偶联药物达成全球独家合作,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和最高达1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7] 公司发展历程与资本市场表现 - 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从创立到上市前在一级市场累计完成五轮融资,合计5.62亿美元 [10] - 公司于2018年10月31日在港交所上市,IPO募集资金33亿港元 [10] - 2025年以来公司股价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内涨超130%,最新股价为85.2港元,最新市值达1460亿港元 [10]
映恩生物朱忠远:不做“中国版第一三共”,要做全球药企
经济观察报· 2025-06-01 13:08
公司概况 - 映恩生物成立于2020年,5年内完成其他创新药企10年的发展历程,成为ADC赛道明星企业[1][2] - 公司定位为全球化药企,目标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ADC领先企业而非"中国版第一三共"[2][16] - 2025年4月港股IPO募资2.1亿美元,创18A生物科技板块多项纪录:首日涨超110%、暗盘涨80%、国际配售超额认购13.52倍[2][7] 研发与团队 - 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来自第一三共、GSK、强生等国际药企,首席科学官邱杨曾主导第一三共ADC项目开发[10][11] - 科学顾问委员会包含第一三共前高管Antoine Yverb,其主导开发过重磅ADC药物DS-8201[11] - 团队规模约200人(美国30人),前100号员工均由创始人亲自面试,强调"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才标准[11][12] 业务发展 - 选择HER-2等成熟靶点验证ADC平台技术,开发子宫内膜癌等未充分开发适应症[14][15] - 已达成5项BD合作(BioNTech、百济神州等),总金额超60亿美元,预付款及里程碑收入达5亿美元[15][16] - 与BioNTech合作涉及3款ADC药物,首笔交易含1.7亿美元预付款和超15亿美元里程碑款[15] 资本市场表现 - 港股IPO引入15家基石投资者,包括BioNTech、富国基金、易方达等头部机构[7] - 招股期间遭遇全球关税战冲击,散户最终超额认购140倍,认购额度从10%回拨至50%[5][6] - 成为近4年18A板块唯一现象级IPO,募资额远超同期21家上市企业的中位数3.73亿元[7]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朱忠远为医疗健康行业资深投资人,曾参与孵化基石药业、荣昌生物等企业[18][19] - 结合科学家(分子生物学博士)与投资人双重背景,主导研发立项和融资决策[19][20] - 提出"Find and Found"模式,强调通过BD交易实现自我造血能力[15][19] 行业定位 - ADC领域聚焦下一代创新疗法,瞄准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精准医疗市场[20] - 区别于国内PD-1同质化竞争,选择差异化技术路径实现全球竞争力[14][16] - 临床开发效率显著,首个BD合作从接触到签约仅用42天(行业平均6-12个月)[12]
映恩生物朱忠远:不做“中国版第一三共”,要做全球药企
经济观察网· 2025-05-30 22:35
公司IPO表现 - 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10%,暗盘交易涨幅超过80%,国际配售获13.52倍超额认购,创下港股18A生物科技板块最大融资额纪录 [1] - 散户超额认购140多倍,散户认购额度从10%回拨至50% [4] - 募资2.1亿美元,成为近4年18A章节唯一的现象级IPO,引入15名基石投资者包括BioNTechSE、富国基金等头部机构 [5] 公司发展历程 - 成立于2020年,5年时间走过其他创新药企1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是ADC赛道明星企业 [1] - 通过BD合作实现自我造血,已收到预付款和商业化里程碑约5亿美元,远超IPO募资额 [10][11] - 员工规模约200人,其中美国团队30人,绝大多数来自业内优秀公司 [8] 研发团队 - 研发团队4位负责人中,首席科学官邱杨曾在第一三共负责ADC项目早期开发 [7] - 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多与第一三共有渊源,包括曾主导DS-8201开发的Antoine Yverb [8] - 创始人朱忠远亲自面试前100号员工,寻找"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才 [7] 产品管线 - 选择HER-2成熟靶点验证创新ADC平台,开发子宫内膜癌等未被充分开发的适应证 [9] - 管线中HER-2、TROP-2、B7-H3等ADC品种与第一三共开发经验重合 [11] - 下一代ADC在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展现巨大潜力 [14] 商务合作 - 与BioNTech达成两项ADC授权合作,潜在交易总额超16.7亿美元 [9] - 与百济神州等公司BD合作总金额超过60亿美元 [10] - 最快BD合作从见面到签约仅用42天,远快于行业平均半年到一年的周期 [8] 行业背景 - 2022年以来21家18A上市企业募资中位数仅3.73亿元,超10亿元的仅1家 [5] - 行业经历资本寒冬,映恩生物IPO成为难得一见的盛事 [5] - 国内创新药企应跳出"内卷",与全球药企竞争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