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抗体偶联药物)
搜索文档
港股创新药调整期真的来了?维立志博董事长康小强:不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追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30 22:37
今年7月,创新药板块气势如虹,当维立志博开启新股认购后,散户认购倍数达到3494.8倍,创造了港 股18A医疗创新板块的历史最高纪录;机构认购高达40.8倍,创过去四年港股18A医疗创新板块的历史 新高。 7月25日,维立志博盘中股价较发行价一度上涨127%。但康小强并不喜欢这种"一夜成名"的叙事,他更 认可"厚积薄发"。他觉得医药二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在经历PD-1(免疫抑制分子)研发扎堆、商业化 预期落空的泡沫期之后,已经对大张旗鼓的宣传"祛魅"了,现在的市场中都是聪明的脑袋,他们冷静、 理性,更看重一家Biotech的研发管线、临床数据和发展前景,尤其是国际化前景。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前后,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再次在港交所排起了长龙,而错峰递表的维立志博 (HK09887,股价57.00港元,市值113.37亿港元)赶在7月完成了公司的"上市礼"。7月25日,当维立志 博创始人康小强敲响铜锣,中国"TCE(T细胞衔接器)第一股"就此诞生。 在业内,TCE远没有ADC(抗体偶联药物)的名气大。它也像一枚生物导弹,通过连接人体内的T细胞 和表达选定表面标志物的癌细胞,引导T细胞攻击癌细胞,不过,细胞 ...
港股创新药调整期真的来了? 维立志博董事长康小强:不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追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30 22:24
公司上市与市场反应 - 维立志博于2024年7月25日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中国TCE第一股”,上市当日盘中股价较发行价一度上涨127% [1][4] - 公司新股认购获得市场热烈追捧,散户认购倍数达3494.8倍,创港股18A医疗创新板块历史最高纪录;机构认购倍数为40.8倍,创过去四年该板块历史新高 [4] - 公司创始人康小强强调“厚积薄发”的发展理念,认为当前市场投资者更看重公司的研发管线、临床数据、发展前景及国际化潜力 [4] TCE赛道与公司定位 - TCE(T细胞衔接器)属于免疫治疗赛道,通过连接T细胞与肿瘤细胞激活免疫杀伤,在血液瘤领域潜力巨大,但其知名度和二级市场出现频率低于ADC等热门赛道 [3][5] - 全球首个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的TCE药物是安进的Blincyto,2024年销售额在12亿美元以上 [5] - 维立志博自2018年开始布局TCE,2020年建立LeadsBody专有技术平台,在国内系统性布局TCE研发时间较早,且临床试验进度最靠前,数据表现优异 [7] 核心产品管线与临床进展 - 公司核心产品LBL-034(GPRC5D/CD3双抗)在针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试验中,800μg/kg剂量组的客观缓解率达到90.0%,优于全球唯一获批的同靶点药物TALVEY(ORR为64%),且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水平较低 [6][7] - 最接近上市的产品LBL-024(抗PD-L1/4-1BB双抗)针对晚期肺外神经内分泌癌,计划于2026年第三季度在国内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该疾病一线治疗中位生存期仅12-13个月,二线及以上无标准方案,存在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 [8][9] - LBL-024的临床策略为“先小后大”,先以罕见适应证为突破口,后续计划扩展至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大癌种,并探索TCE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用于“冷肿瘤”的潜力 [9] 公司运营与资金状况 - 公司近期与美国生物科技公司Dianthus Therapeutics达成授权协议,涉及产品LBL-047,可获得最高3800万美元首付款,潜在总交易额超过10亿美元 [10] - 公司当前账上资金规模约20亿元人民币,预计可支撑未来4到5年的研发计划,包括明年申报5个IND及完成多个Ⅱ期临床,目前暂无再融资计划 [10] - 公司在2021年医药融资寒冬前完成一轮融资,将融资额度从3亿元调整至6.2亿元,为后续发展储备了充足“粮草” [11]
港股创新药的调整期真的来了?对话维立志博董事长康小强: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追风”上
搜狐财经· 2025-10-28 21:20
公司上市与市场表现 - 公司于2024年7月25日在港交所上市,被称为中国“TCE第一股” [5] - 新股认购期间,散户认购倍数达到3494.8倍,创港股18A医疗创新板块历史最高纪录,机构认购倍数达40.8倍,创过去四年板块新高 [6] - 上市首日盘中股价较发行价一度上涨127% [6] 核心技术与研发定位 - 公司专注于TCE(T细胞衔接器)赛道,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连接人体内的T细胞和癌细胞,引导T细胞攻击癌细胞 [5] - 与ADC药物相比,TCE药物对抗原表达量要求低,维持时间长,在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数据上可能更具优势 [7] - 公司自2018年开始布局TCE,2020年建立了专有技术平台LeadsBody,在国内系统性布局TCE研发时间较早 [9] - 公司认为第一代TCE存在副作用问题,但其第二代TCE技术能做到有条件激活,减少非特异性激活风险 [8] 核心产品管线与临床进展 - 公司有6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创新候选药物,目前尚无商业化产品 [10] - 核心产品LBL-034(GPRC5D/CD3双抗)在针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试验中,800μg/kg剂量组的客观缓解率达到90.0%,优于全球唯一获批的同靶点药物TALVEY(客观缓解率64%),且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水平较低 [9] - 最接近上市的产品LBL-024(抗PD-L1/4-1BB双抗)预计在2026年第三季度于国内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目标成为晚期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首款获批药物 [10] - LBL-024的临床策略为“先小后大”,先以肺外神经内分泌癌为突破口,后续计划扩展至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大癌种 [12] 目标市场与未满足需求 - 公司首推产品聚焦于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等小适应证,2024年中国该疾病市场规模为人民币35亿元,患者人数为17.2千例 [11][12] - 晚期肺外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高,一线治疗中位生存期仅12至13个月,二线及以上无标准治疗方案,2024年接受三线治疗的患者数量仅占晚期患者总数的约9.1%,存在显著的未满足临床需求 [10][11] - 公司选择“冷肿瘤”作为切入点,旨在规避热门癌种的激烈竞争,并验证TCE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在冷肿瘤中的协同作用潜力 [14] 公司财务状况与战略 - 公司目前账上资金规模约20亿元人民币,预计可支撑未来4到5年的研发计划,包括明年申报5个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和完成多个II期临床,目前无再融资计划 [16] - 2024年10月,公司与美国生物科技公司Dianthus Therapeutics达成授权协议,涉及产品LBL-047,公司可获得最高3800万美元首付款,潜在总交易额超过10亿美元 [16] - 公司战略不追逐行业风口,而是基于科学逻辑选择研发方向,并认为由临床价值驱动的海外合作受地缘因素影响较小 [17]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新一轮创新药国家重大专项推动“四个转变” 预期2035年建成世界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中国证券报· 2025-10-28 20:02
在重大品种研发领域,我国取得了显著突破,具体成果包括:一类新药获批数量大幅提升,累计已有84 个一类新药成功获批,这一数量在相关专项实施之前是难以实现的;中药创新药研发成果丰硕,共有41 个中药创新药获批上市;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企业自主研发的原研药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局(FDA)的批准。 就新阶段的国家药物研发重大专项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及实施举措,曹雪涛认为,核心思路是,沉淀 上一轮专项体系经验,扬长避短、固强补弱,同时瞄准新领域高峰布局。目前2025年专项招标指南与评 审已基本完成,2026年招标指南已公布,后续将启动评审,制定过程中重点推动"四个转变"。一是 从"单一产品研发"转向"品种-人才-平台"三位一体,以产品为目标,同步建强人才团队与核心技术平 台,提升研发能力以应对未来需求;二是从"侧重中下游"转向"筑牢上游创新链",国家专项聚焦源头创 新(新靶点、新技术、新理论),夯实基础,企业可侧重产品端,形成协同;三是从"大类疾病覆盖"转 向"聚焦'两大三特'与未满足需求",以"患者为中心",瞄准临床缺口精准布局;四是从"跟随创新"转 向"前瞻性引领性创新",以first-in-cla ...
三企联手开发新型ADC化合物库,创新药产业链合作深化
江海证券· 2025-09-25 14:40
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生物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5] 核心观点 - 迈威生物、英矽智能、皓元医药三方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覆盖数百个靶点的新型ADC化合物库,加速下一代创新ADC药物产业化进程[5] - 合作模式为"AI平台+生物药企+化学合成"的跨界组合,形成协同效应,缩短研发周期[7] - ADC药物结合抗体靶向性和细胞毒素杀伤力,在肿瘤治疗领域潜力巨大,全球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7] - 此次合作标志中国医药创新从单一研发模式向企业间深度战略协同、共筑研发平台的生态化模式转变[7] 行业表现数据 - 近1个月相对收益-6.46%,绝对收益-2.16%[3] - 近3个月相对收益-1.07%,绝对收益15.89%[3] - 近12个月相对收益5.97%,绝对收益42.2%[3] 合作企业优势分析 - 迈威生物在抗体药物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具备经验[7] - 英矽智能在靶点发现、分子设计等环节的AI技术能显著提升早期研发效率[7] - 皓元医药在高端化学原料药、中间体及分子砌块领域拥有深厚积累[7] 投资建议方向 - 关注合作主体在资本市场的最新动向[7] - ADC全产业链:上游(具备高难度毒素-Linker技术平台的CXO企业)、中游(拥有领先ADC平台或管线的创新药企)、下游(肿瘤领域商业化能力强大的大型药企)[7] - AI制药赛道:关注AI在加速新药发现中的价值[7] - 建议关注企业:迈威生物、皓元医药、荣昌生物、药明康德、凯莱英、纳微科技、东富龙等[7]
E目了然 | 创新驱动与国际崛起下的医药投资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9-23 14:03
文章核心观点 - 医药行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投资价值得到多维度支撑,特别是创新药领域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投资主线 [1][2][7] 十五年行情复盘 - 2009-2010年,在政策推动和医保扩容下,中证申万医药生物指数飙涨148.46%,远超上证指数54.22%的涨幅 [2] - 2013-2015年,行业内部出现分化,监管趋严导致部分企业出清,但智慧医疗等主题呈现结构性行情 [3] - 2019-2021年,受疫情等因素催化,医药板块走强,CXO指数上涨277.13% [3] - 2024年,医药板块承压,中证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全年下跌14.53%,跑输沪深300指数 [4] - 2025年5月起,随着创新药支持政策落地和药企BD交易活跃,板块出现强劲反弹 [4] 当前投资价值支撑 - 估值维度:板块估值经过调整后处于相对合理区间,部分企业相比海外市场存在提升空间 [5] - 基本面维度:龙头药企业绩稳健,创新药商业化推进,老龄化(60周岁以上人口占比22.0%)带来长期需求增长 [5] - 资金面维度:资金自7月下旬起持续净流入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公募基金与北向资金回流 [5] - 政策面维度:政策导向转向创新驱动,医保目录扩容、审评审批加速(如30日快速审批通道)等举措利好行业发展 [6] 创新药领域分析 - 中国创新药产业已走上国际舞台,在肿瘤免疫治疗(IO)和抗体偶联药物(ADC)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或快速追赶水平 [7] - 产业进入“走出去”阶段,2025年上半年License-out总金额突破600亿美元,已超越2024年全年总额,单笔超10亿美元交易达16笔 [7] - 当前投资逻辑更注重有确切数据、疗效验证和BD授权背书的在研药物及公司,与以往侧重研发布局不同 [8] 投资策略建议 - 可采用定投方式长期布局,以平滑短期波动,分享行业长周期成长红利 [9] - 可重点关注创新药、CXO、医疗器械等政策支持大、出海逻辑强的细分领域,利用回调机会布局优质资产 [9] - 可借助指数化投资工具(如医疗健康ETF)高效布局行业龙头,降低个股选择难度 [9]
中国药企出海势头不减,现在人才不够用了 | 海斌访谈
第一财经· 2025-09-20 17:04
中国创新药出海趋势 - 中国创新药企通过海外授权、自建海外基地、NewCo等形式开拓海外市场 [1] - 跨国药企首付款超过5000万美元的BD交易中超过40%来自中国生物科技企业 四年前该比例不足5% [3] - 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定价权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3] 出海模式演变 - 从初期自建团队转向与成熟药企合作 和黄医药案例显示自建团队投入大量资金后无功而返 最终选择与武田制药合作推进全球开发 [3] - 出海2.0时代不再简单"卖青苗" 而是真正融入全球市场与跨国药企同台竞技 [10] - 合作阶段从临床阶段药物扩展至早期管线 反映跨国公司对中国创新药认可度提升 [4] ADC药物领域优势 - ADC药物在中国创新药爆发中具代表性 百利天恒、科伦博泰等企业与海外大药企签署大额交易 [4] - 中国在化学优势、组合式创新和工程式创新方面具有优势 临床推进速度和执行力强 [4] - 预计中国上市的ADC药物将越来越多 需要抓住跨国公司需求和发展方向 [5] 海外扩张战略 - 药明合联选择新加坡建设首座海外工厂 从破土动工到机械竣工仅用16个月 [7][8] - 选址新加坡因最好平衡执行力、管理、成本、政府支持等因素 且与中国同一时区、华人比例高 [8] - 除新加坡外 正在评估欧洲、美国等其他区域建厂可行性 新加坡不是唯一选择 [9] 人才挑战与策略 -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暴露出人才短缺问题 全球运营复杂性超乎想象 [1][3] - 中国医药行业存在结构性人才问题 对人才要求从中国上市提升至海外研发和市场能力 [9] - 企业采取引进与培养结合策略 引进有国际经验人才 同时培养应届生构建长期竞争力 [9] 出海实践案例 - 和黄医药呋喹替尼2018年中国上市后 经历美国自建团队失败 最终通过合作于2023年底在美国获批 [3] - 出海被形容为"马拉松" 光有好的药品只是成功一部分 需应对全球运营复杂性和商业路径选择博弈 [3] - 药明合联通过派遣国内员工与当地招聘结合方式快速搭建海外团队 逐步增加当地招聘比例 [8]
迈威生物董事长刘大涛:最好的BD,是产品自己会说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21:25
核心观点 - 迈威生物与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抗衰龙头Calico达成IL-11抗体合作 打破Calico十年未收购外部品种的惯例 推动公司股价涨幅超140% 市值一度接近240亿元[1] - 公司创始人刘大涛强调First-in-Class创新策略 认为技术迭代背后需深度理解生物学机制和靶点与疾病关系 而非单纯追求Best-in-Class[1] - 公司通过BD交易和自研产品实现高速增长 2023年生物类似药销售额同比增长243.53% 2024年上半年药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3.50%[5] 合作与BD交易 - 与Calico合作基于IL-11抗体 该靶点全球仅勃林格殷格翰和迈威生物进入临床 合作谈判仅用5个月完成[2] - 2023年将靶向TMPRSS6单抗海外权益授权给DISC 该药物为First-in-Class品种 全球仅再生元和迈威生物进入临床[3] - BD交易均为对方主动寻求 公司认为产品数据质量是吸引跨国药企的关键[3] - 2025年定位为"BD关键年" 多款ADC药物处于临床阶段 市场投资热情高涨[3] 产品研发与商业化 - 保持年均1款产品获批节奏:2022年阿达木单抗、2023年地舒单抗(60mg)、2024年地舒单抗(120mg)、2025年注射用阿格司亭α[5] - 地舒单抗2023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30.17% 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1.59%[5] - 阿达木单抗预计进一步提升市场渗透率 地舒单抗新适应证筹备中 患者数量预计扩大上百至上千倍[5] - 首个自研创新药迈粒生(注射用阿格司亭α)2025年获批 后将中国权益独家许可给齐鲁制药[10] 创新战略与研发理念 - 坚持First-in-Class创新路径 重点研究靶点与疾病机制深度关联 而非单纯技术迭代[7] - IL-11抗体研发基于临床样本验证靶点与纤维化关联 早于《自然》论文发表[7] - ADC研发采用差异化策略 根据肿瘤特性定制连接子和细胞毒性药物 非流程化创新[8] - 核心品种9MW2821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的Nectin-4 ADC 在宫颈癌和三阴性乳腺癌进度全球最快[8] - CDH17靶点ADC聚焦结直肠癌耐药性问题 选择特定细胞毒性药物克服耐药性[8] 公司发展路径 - 初期兼顾生物类似药和创新药 通过类似药实现快速"造血" 支撑创新研发[4] - 构建研产销一体化产业链 具备孵化"全球新"成果能力[6] - 定位为Pharma而非Biotech 目标掌控研发到销售全链条[8] - 提出"共享销售"模式构想 联合多家Biotech组建共享销售团队分摊成本提高效率[10] 行业背景 - 中国创新药行业以仿制药为主 缺乏完整研发到销售链条 Biotech需拓展销售能力或依赖海外BD生存[9][10] - 美国Biotech项目易被大公司接手 中国Biotech面临医保支付天花板和进院难等挑战[10] - 中国升白药物市场规模超100亿元 竞争激烈[10]
【锋行链盟】2025年港股IPO行业趋势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9-16 14:22
2025年港股IPO市场的行业趋势将深度受全球经济环境、中国产业政策导向、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 响。结合当前(2024年中)的宏观背景与产业发展脉络,以下从核心驱动领域、政策支持方向及潜在风险三个维度,对2025年 港股IPO的重点行业进行分析: 一、核心驱动领域:高增长与强需求支撑的赛道 1. 科技与数字经济:AI+硬科技的深度融合 2. 生物科技与创新医疗:从"研发驱动"到"商业化落地" 3. 新能源与绿色经济:全球碳中和下的产业链分化 三、潜在风险:需警惕的变量 结论:2025年港股IPO的"黄金赛道" 综合来看,2025年港股IPO的核心机会将集中在科技(AI+硬科技)、生物科技(创新药+器械)、新能源(储能+电动车产业 链)三大方向,同时高端制造(专精特新)、消费复苏(新品牌+服务)也有结构性机会。企业需具备"技术壁垒+商业化能力 +政策契合度"三重优势,才能在港股市场获得高估值与投资者认可。 1. 高端制造与"专精特新":制造业升级的核心载体 政策背景:中国"十四五"规划强调"制造强国",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精细 化、特色化、新颖化 ...
专访睿智医药董事长胡瑞连:吸取战略摇摆、资源分散教训,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4 15:01
公司业绩与战略转型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34亿元 同比增长14.75% 归母净利润2538.21万元 同比增幅达140.35% 毛利率提升12.79个百分点至29.17% [1] - 公司曾连续4年累计亏损22亿元 核心症结在于战略定力缺失与组织架构失序 管理层不稳定导致战略摇摆和资源分散 [3][4] - 公司重新确立三大核心战略:聚焦ADC、小核酸、多肽等新模态药物领域 推广整包式一站式服务 推进全球化布局包括波士顿研发中心和马来西亚生物医药产业园 [4] 行业趋势与客户需求变化 - 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2024年突破4000亿元 行业从快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药企向差异化创新和全球创新发力 [4] - 客户需求从快速跟进转向追求差异化创新和高质量数据 从片段化服务转向一体化端到端服务 对新技术平台要求愈发严苛 [5] - 新模态药物相关订单占比从8%大幅提升至17% 上半年新客户数量187家同比增长12% [6] 技术发展与全球化布局 - 新模态药物与AI融合成为主流 多肽CDMO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149.71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约26% ADC订单增速远超传统业务 [7] - AI在药物研发中成为必选项 贯穿从靶点发现到临床申报全流程 公司引入生物大数据库模型优化研发流程 [7] - 地缘政治推动全球医药供应链重塑 公司采用全球+本地多区域运营策略 马来西亚园区依托清真认证覆盖东盟和中东市场 [7] - 波士顿研发中心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 覆盖早期发现至IND申报全周期 为北美客户提供本地化服务 [8] 中国CRO企业竞争力与机遇 - 中国CRO优势从成本红利转向技术红利 在ADC、小核酸等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 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的跨越 [8] - 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创新研发走向全球 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的本土合作伙伴 本土CRO具备文化沟通优势和生态赋能价值 [8] - 全球药企采用China+供应链策略 为中国CRO企业创造成为全球体系可靠一环的战略契机 [9] - 公司致力于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 成为全球创新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创造主体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