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抗体偶联药物)

搜索文档
迈威生物董事长刘大涛:最好的BD,是产品自己会说话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21:25
每经记者|林姿辰 每经编辑|魏官红 2025年的中国创新药圈,BD(商务拓展)交易不算新鲜事,但迈威生物(迈威生物-U,SH688062,股 价50.00元,市值199.80亿元)与Calico的合作却格外引人关注。Calico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由原 基因泰克CEO(首席执行官)Arthur D.Levinson掌舵的抗衰龙头,此前已有整整十年未收购过外部品 种。迈威生物成立仅8年时间,是一家创新药企业。 这场打破惯例的合作,让迈威生物一夜成名,助推公司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超140%,9月初总市值一度接 近24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年初,我们对5款有BD潜力的创新品种排序时,IL-11(白介素-11)抗体排在最末,没想到它成了第一 款落地的BD项目,具备First-in-Class(同类首创)的潜力,吸引力远超预期。"近日,迈威生物创始 人、董事长、CEO刘大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比起Best-in-Class(同类最优), 自己更喜欢First-inClass,"技术一定会被迭代,但'全球新'背后是对生物学机制、靶点与疾病关系的深 度认知,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具有深入的产 ...
【锋行链盟】2025年港股IPO行业趋势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9-16 14:22
2025年港股IPO市场的行业趋势将深度受全球经济环境、中国产业政策导向、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 响。结合当前(2024年中)的宏观背景与产业发展脉络,以下从核心驱动领域、政策支持方向及潜在风险三个维度,对2025年 港股IPO的重点行业进行分析: 一、核心驱动领域:高增长与强需求支撑的赛道 1. 科技与数字经济:AI+硬科技的深度融合 2. 生物科技与创新医疗:从"研发驱动"到"商业化落地" 3. 新能源与绿色经济:全球碳中和下的产业链分化 三、潜在风险:需警惕的变量 结论:2025年港股IPO的"黄金赛道" 综合来看,2025年港股IPO的核心机会将集中在科技(AI+硬科技)、生物科技(创新药+器械)、新能源(储能+电动车产业 链)三大方向,同时高端制造(专精特新)、消费复苏(新品牌+服务)也有结构性机会。企业需具备"技术壁垒+商业化能力 +政策契合度"三重优势,才能在港股市场获得高估值与投资者认可。 1. 高端制造与"专精特新":制造业升级的核心载体 政策背景:中国"十四五"规划强调"制造强国",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精细 化、特色化、新颖化 ...
专访睿智医药董事长胡瑞连:吸取战略摇摆、资源分散教训,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4 15:01
公司业绩与战略转型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34亿元 同比增长14.75% 归母净利润2538.21万元 同比增幅达140.35% 毛利率提升12.79个百分点至29.17% [1] - 公司曾连续4年累计亏损22亿元 核心症结在于战略定力缺失与组织架构失序 管理层不稳定导致战略摇摆和资源分散 [3][4] - 公司重新确立三大核心战略:聚焦ADC、小核酸、多肽等新模态药物领域 推广整包式一站式服务 推进全球化布局包括波士顿研发中心和马来西亚生物医药产业园 [4] 行业趋势与客户需求变化 - 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2024年突破4000亿元 行业从快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药企向差异化创新和全球创新发力 [4] - 客户需求从快速跟进转向追求差异化创新和高质量数据 从片段化服务转向一体化端到端服务 对新技术平台要求愈发严苛 [5] - 新模态药物相关订单占比从8%大幅提升至17% 上半年新客户数量187家同比增长12% [6] 技术发展与全球化布局 - 新模态药物与AI融合成为主流 多肽CDMO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149.71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约26% ADC订单增速远超传统业务 [7] - AI在药物研发中成为必选项 贯穿从靶点发现到临床申报全流程 公司引入生物大数据库模型优化研发流程 [7] - 地缘政治推动全球医药供应链重塑 公司采用全球+本地多区域运营策略 马来西亚园区依托清真认证覆盖东盟和中东市场 [7] - 波士顿研发中心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 覆盖早期发现至IND申报全周期 为北美客户提供本地化服务 [8] 中国CRO企业竞争力与机遇 - 中国CRO优势从成本红利转向技术红利 在ADC、小核酸等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 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的跨越 [8] - 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创新研发走向全球 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的本土合作伙伴 本土CRO具备文化沟通优势和生态赋能价值 [8] - 全球药企采用China+供应链策略 为中国CRO企业创造成为全球体系可靠一环的战略契机 [9] - 公司致力于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 成为全球创新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创造主体 [9]
左手双抗右手ADC:药明生物与药明合联角逐CXO增长新周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5:18
公司业绩表现 - 药明生物2025年上半年收益99.5亿元(同比增长16.1%) IFRS毛利42.5亿元(同比增长27.0%) EBITDA 42.2亿元(同比增长50.5%) [2] - 药明合联同期收入27.01亿元(同比增长62.6%) 毛利9.75亿元(同比增长82.2%) 经调整净利润7.33亿元(同比增长69.6%) [2] - 药明合联将2025年全年收入增长预期从35%上调至45%以上 未完成订单总额13.29亿美元(同比增长57.9%) [3][6] 业务驱动因素 - 药明生物收益增长得益于技术平台优势、服务范围扩大、ADC及双抗/多抗平台发展、产能利用率提升四大因素 [4] - 药明生物新增86个综合开发项目 其中双抗/多抗/ADC占比超70% 临床前收益同比增长35.2% [4] - 药明生物支持67个临床III期项目和24个商业化生产项目 临床III期和商业化生产收益同比增长24.9% [5] 订单与产能布局 - 药明生物未完成订单203.4亿美元(其中服务订单113.5亿美元 里程碑订单90亿美元) 3年内未完成订单增至42.1亿美元 [5] - 药明合联iCMC项目总数增至225个 上半年新签37个创历史新高 获得11个PPQ项目及1个商业化项目 [5] - 药明合联新加坡基地2026年上半年投产 无锡基地DP3制剂车间完成GMP放行 药明生物美国伍斯特基地建设持续推进 [6][9] 行业趋势与竞争 - ADC/双抗/多抗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全球ADC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64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0%) 双抗市场规模达800亿美元 [7][8] - ADC领域外包渗透率达70% 药明合联客户贡献2025年1-7月ADC并购交易的75% 及超10亿美元授权交易的75%金额 [8] - 行业竞争加剧 药企选择CXO时综合考量价格、质量、交付时间 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成为关键差异化因素 [9] 全球化与客户结构 - 药明合联海外收入占比达82% 海外市场增长源于客户管线后期推进及中国创新药出海趋势 [5] - 药明生物为GSK开发TCE项目进入临床阶段 累计赋能超50个分子项目 可收取里程碑付款及销售提成 [4]
红杉中国杨云霞:生物医药行业的核心驱动力始终只有两个 | 投资人说
红杉汇· 2025-08-19 08:06
核心观点 - 医疗健康行业的核心驱动力始终是人类对生命科学认知的突破和解决生命科学问题工具的进化,短期市场情绪不会动摇行业发展[7][11][12] - 中国创新药生态链的工程效率已得到验证,未来将更加蓬勃,国际化趋势明显[7][19][24] - 商业化成功需遵循"更快、更便宜、更好"的三角法则,三者兼顾最理想,但单点突破也能成功[15][17] - 对外授权交易(License-out)是策略性选择,可换取资金、背书或生存空间[19][20][22] - 投机型创业者正离场,行业将沉淀出优质创业者[24] 行业驱动力 - 生物医药是技术驱动型行业,依赖靶点理解和分子工具开发(如ADC、核酸药物)[9] - 资本是重要生产要素,投入越大发展越快,但周期轮动不影响长期趋势[11] - AI加速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可能颠覆制药工业[14] 投资逻辑 - 红杉中国坚持投资能改变生命轨迹的产品、技术突破和最佳创新团队[12] - 一级市场投资验证周期长(5-8年),需耐得住寂寞[12] - ADC领域已验证中国创新药效率(如普方生物18亿美元被收购),双抗、多抗等可能是下一波机会[13] 商业化模型 - 商业化需满足"更快、更便宜、更好"三角法则,例如降血脂药半年一针虽贵但患者仍选择[15] - CAR-T疗法因成本高、流程复杂导致商业化低于预期[17] 国际化与交易策略 - License-out激增源于中国CRO/CDMO资源、国际化人才和临床数据质量的提升[19] - 交易可阶段性换取资金或获得大厂背书,支撑未来发展[20][22] 行业前景 - 中国医药将更深入融入全球生态,出海扩大创业公司想象空间[24] - 新药研发需10年长期投入,投机者离场后行业将更健康[24]
国金证券:中国创新药处于创新成果兑现初期,肿瘤领域继续关注两大方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08:33
中国创新药行业崛起 - 中国创新药处于创新成果兑现初期,独立开发成功与BD授权交易出大单品的机会较大[1] 肿瘤领域重点关注方向 - ADC领域关注靶点、抗体结构与毒素组合的多维度迭代创新[1] - 免疫疗法关注分子构件的组合变换与空间结构创新,包括ICI、TAA、细胞因子及TME相关趋化因子的崭新组合突破[1] 潜力细分赛道及企业 - 下一重磅单品可能诞生于TCE、双抗/多抗、创新ADC等细分赛道[1] - 临床领先企业值得关注[1]
药明合联20250807
2025-08-07 23:03
**药明合联 20250807 电话会议纪要总结** **1 行业与公司概况** - 药明合联是ADC(抗体偶联药物)领域的龙头企业,提供从研发到生产的一站式服务,核心团队经验丰富[2] - 依托药明系资源,2013年发展至今,覆盖抗体、连接子、载荷、偶联原液及制剂全流程[3] - 全球第二大ADC市场份额持有者,2022年市占率接近10%,预计2025年提升至十几个百分点[2][5] **2 行业增长与市场前景** - ADC行业复合年增长率(CAGR)超30%,未来几年成长确定性高[2][14] - 全球ADC市场规模2030年有望突破100亿美元,中国外包市场规模预计达100多亿人民币[16] - 外包率约70%,下一代ADC技术(如XDC)将拓展至肿瘤外领域(自身免疫、代谢病等)[15] **3 核心业务数据** - **项目储备**:截至2024年底,临床前及临床项目总数近200个,其中8个PPQ(工艺验证批次)和1个商业化项目[7][8] - **订单增长**:在手订单10亿美元(2024年底),同比增长70%+,新签订单增速约70%[7] - **收入结构**:临床后期服务(IND后)收入占比从2020年45%提升至2024年近60%[9][26] **4 技术与产能优势** - **技术能力**:缩短DNA到IND申报时间50%,无锡基地实现全链条产能布局[6][10] - 无锡基地:双功能生产线总产能4,500升,2025年Q2制剂产能达700万瓶(计划扩建至1,200万瓶)[10] - 新加坡基地:2025年底投产,新增2,500升产能(占无锡基地50%)[10][25] - **技术平台**:覆盖赖氨酸/半胱氨酸偶联、定点偶联技术,DAR-X平台支持毒素数量定制[18][19] **5 财务与运营表现** - **收入增长**:海外收入占比70%-80%,整体收入CAGR预计超30%[4][26] - **毛利率**:略高于30%,未来有望接近药明生物40%+水平[13] - **员工规模**:2024年底超2,000人,同比增长70%+,研发与生产为主[12] **6 竞争与市场定位** - 全球ADC项目数第一,商业化阶段将缩小与龙头差距[8][16] - 一体化商业模式(R→D→M全流程)和国际化布局(新加坡基地)为核心竞争力[17][19][22] - 重要商业化项目(如一年和瑞ADC、博泰264)将推动收入增量[27] **7 风险与未来计划** - **地缘政治**:新加坡基地投产可缓解海外政策不确定性[8][24] - **产能扩张**:2026年新加坡基地正式接单,无锡制剂产能2027年达1,200万瓶[10][25] - **盈利预测**:2026-2027年商业化收入加入后,利润增速进一步提振[26]
红杉中国杨云霞:生物医药行业的核心驱动力始终只有两个
36氪· 2025-08-06 09:01
行业核心驱动力 - 生物医药行业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行业,核心驱动力始终是人类对生命科学认知的突破和解决生命科学问题工具的进化[1][5] - 药物研发取决于对药物靶点的生物学理解及开发针对靶点的分子工具,如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ADC、核酸药物等[2] - 随着靶点理解的深入和工具增加,药物分子形态越来越丰富,近期国内行业重磅交易多为这类研发的成功展示[4] 投资逻辑与策略 - 一级市场投资核心逻辑未变:寻找改变生命轨迹的产品、追逐技术突破、投资最好的创新团队[5] - 投资是漫长修行,结果需5-8年甚至更长时间验证,需在动态市场中调整心态[6] - 资本是重要生产要素,投入越大行业发展越快,但短期市场情绪不会动摇行业根本发展[4] 创新药发展趋势 - ADC、双抗等创新药物分子在中国迅速发展,普方生物以18亿美元被收购验证中国创新药生态链工程效率[7] - 未来可能出现更多"下一波"如双抗、多抗、下一代ADC、小核酸药物等,生物制药进入形态多样化的时代[7] - AI加速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将显著加速甚至颠覆制药工业和医疗健康全链条[8] 商业化落地模型 - 商业化本质是新产品是否比现有产品更快、更便宜、更好,三者兼顾最理想,否则需将单一长板拉到极限[9] - 降血脂领域产品从每日口服升级为半年一针,极大提高患者依从性,尽管未更便宜仍受患者青睐[9] - CAR-T疗法在血液瘤治疗效果上做到"更好",但制备成本和使用流程复杂昂贵,商业化进展低于预期[11] 中国创新药国际化 - 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激增,源于行业基础建设提升、人才国际化、临床数据规范等因素叠加[12] - 对外授权交易可成为阶段性策略选择,换取企业生存发展空间或获得行业大厂背书[13][15] - 中国生物医药更深入融入全球生态,出海趋势下创业公司想象空间更大,投资人热情更高[16] 行业未来展望 - 中国创新药基础设施已成熟高效,医药产业生态链工程效率得到验证,未来发展将更加蓬勃[1][16] - 新药研发需长期投入,临床推进至获批动辄需10年,创业者和投资人均需强信念支持[16] - 投机型创业者在经历"冰冻期"后将离场,行业将沉淀出优质创业者[16]
从“1到N”,中国创新药十年裂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20:17
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 - 三生制药将临床阶段PD-1/VEGF双抗以首付款12.5亿美元、总金额60.5亿美元授权给辉瑞,创国产创新药出海纪录 [1] - 恒瑞医药将呼吸管线核心品种HRS-9821及11个早期项目全球权益授权给GSK,交易含5亿美元首付款及潜在120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推动公司市值达4100亿元并涨停 [1]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达成72起海外授权交易,同比增长38%,总金额达608亿美元,远超2024年全年519亿美元 [2] 中国生物科技行业转型 - 中国创新药开发与美国差距从10年缩短至3.7年,正从"跟随者"转变为"全球1到N创新关键贡献者" [2][4] - 2024年中国1类新药上市数量达42个(同比增31%),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获批43个(同比增59%),其中国产药占比93% [4] - 中国已形成完整创新药研发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如张江药谷、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 [5] 行业竞争优势 - 中国III期临床试验成本仅为美国三分之一(25000美元 vs 69000美元),患者招募速度是美国2.5倍(每月0.5名 vs 0.2名) [5] - ADC药物成为出海热门赛道,2025年上半年达成超9笔交易,潜在总额达172.72亿美元 [6][7] - 和铂医药已完成17次BD出海交易,被誉为医药行业"BD之王" [7] 政策与市场需求 - 2030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预计达2000亿美元(2024年为600亿),年复合增长率21%,占整体药物支出比例将从29%提升至53% [8] - 国家医保局等出台16条措施构建覆盖研发、医保准入、临床使用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8] - 新增商保创新药目录,推动创新成果通过医保或商保目录落地 [9][10] 行业资金动态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IPO达8家,募资总额近200亿元,另有20多家企业排队 [11] - 2025年二季度BD首付款金额达生物医药投融资两倍以上 [11] - H股生物科技公司平均市盈率从2.2倍上升至4.5倍,显著高于美国同业的2.5倍 [12] 出海挑战与模式 - 退货率攀升成为出海难题,如石药集团Claudin18.2 ADC项目因临床数据差异被终止合作 [12] - 出海主要模式包括出售自主研发成果或击败国外同类竞品,后者定价可达国内10倍 [13][14] - 行业需开展重大创新而非劳动密集型生产,才能在国际市场实现商业价值 [14]
机构热议创新药出海,产融对接展现行业硬核力量
证券时报网· 2025-07-31 16:04
创新药出海趋势 - 我国创新药的海外授权交易上半年已经接近去年全年,中国已从全球医药市场的参与者升级为规则共建者 [1] - 2024年至今,国产差异化创新药技术国际化表现亮眼,双抗、ADC所代表的新技术相关交易继续呈现加速趋势 [1] - 上半年创新药的BD越来越多出现了传统大药企的身影,中国创新药BD的价格在全球都具有一定竞争力 [2] - 上半年的BD总额超过了去年全年,这个趋势在下半年可能还会有所体现,但长期来看应是波动向上的概率更高 [3] 行业发展现状 - 卫光控股牵头或参与成立了三只生物科技相关领域的基金,总规模达8亿元 [1] - 国内的临床研究者们已经知道如何用国际通行的标准进行创新药研究,产业界培养了一批真正懂创新药研发的人才队伍 [2] - 中国的创新药企业虽然呈现出井喷趋势,但仍处行业的婴儿期,整体实力与国际头部公司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 - 中国创新药性价比非常高,包括人力资本和管线成本都比欧美低,且有制度优势可以提早看到数据从而降低风险 [3] 技术领域突破 - 双抗、多抗、ADC主要是中国制造能力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价值体现 [2] - 除了产品还有服务出海,从科研人才、专利到整个产品和服务平台,体现行业十几年沉淀的结果 [2] - 康方生物已成为中国创新药企走向国际的典型代表,未来一定会出现万亿级别市值的中国创新药公司 [3] 市场表现 - 恒生医药ETF(159892)近五日涨跌9.36%,最新份额为51.0亿份,减少了60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2052.7万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