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科考
搜索文档
新华深读|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新华社· 2025-11-13 10:13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从2025年7月"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上海出发,到10月底"探索三号"从北极回到海南三亚,中国第 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顺利完成。这次由四船共同实施的北极科考,是我国上世纪末开启北极科考以来规 模最大的一次。 考察重点和成果如何?北冰洋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新华社记者随船进行了采访。 四船连发,北极科考能力跃升 7月6日,"雪龙2"号搭载100名队员从上海出发,航向北极。随后,"深海一号""极地"号和"探索三号"载 着近200名队员北上。 "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从1999年'雪龙'号独自参加,到2024年'雪龙2'号和'极地'号双船 同行,再到今年四船连发。15次北冰洋科考,能力逐步提升,内容不断丰富,学科交叉和融合日益增 强。"本次考察队领队张北辰说。 执行本次科考任务的4艘船,均为我国新造的先进科考船: "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艏艉均可破冰作业的极地科考船,能在1.5米厚的冰层中破冰前行; "深海一号"是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母船,配有实验室和无人缆控潜水器作业系统; "极地"号能破1米厚的当年冰,可同步完成多 ...
新华每日电讯:亲历我国最大规模北极科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13 07:01
考察规模与能力 - 本次北极科学考察是中国自1999年开启北极科考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共动用“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艘先进科考船,搭载近300名科考队员[1][4] - 与1999年“雪龙”号单船考察相比,2024年实现双船同行,2025年进一步发展为四船协同作业模式,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能力在26年间完成15次北冰洋科考的持续跃升[4] - 四艘科考船均配备尖端技术:“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艏艉双向破冰船,可在1.5米厚冰层作业;“深海一号”配备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支持系统;“极地”号具备多学科同步考察能力;“探索三号”是全球首艘破冰型深潜母船,搭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5] 技术突破与协同作业 - 首次实现“蛟龙”号与“奋斗者”号双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协同作业,完成双潜器定位搜索、标志物互换等创新作业模式,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10] - “雪龙2”号为无破冰能力的“深海一号”破冰引航,带动“蛟龙”号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完成10余次下潜作业;“蛟龙”号经过极区适应性改造,加装多波束探测浮冰和二次抛载装置[8][9] - “奋斗者”号在北冰洋完成43个潜次作业,最深下潜达5277米,实现加克洋中脊国际首次载人深潜科考,开创船潜协同移动式冰潜新模式[10][19] 生态系统发现 - 可视化调查显示北冰洋底栖生物密度大、个体小、多样性高,底拖网获得5000多个生物样品,涵盖棘皮动物等6个门类;“蛟龙”号拍摄到海蛇尾、海葵等生物影像并采集高完整性样品[11][12] - 首次按水深梯度布放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发现陆架区以泥海星等为主,深海盆地出现透明科尔加海参高密度带,生物群落结构随水深呈现显著差异[13] - 中层拖网获取鱼类样品以灯笼鱼为主,涵盖鳕鱼和狮子鱼等,显示中层水世界充满活力[14] 气候变化观测 - 北极变暖速度达全球平均的3至4倍,海冰加速融化:2025年3月北极海冰面积降至1433万平方公里,创1979年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夏季海冰覆盖面积连续18年处于历史低值[6][21][22] - 科考首次捕捉到叶绿素浓度峰值达200毫克/立方米,比表层高100多倍,可能为“海雪”形成前兆,对理解北极生物碳泵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15][16] - 海冰消融导致冰边缘区范围扩大且向北推移,暖水性物种向北扩张,正在重组北冰洋生物分布格局,底栖动物成为气候变化指示器[21][24][25] 科研价值与应用前景 - 考察成果为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加克洋中脊地质过程、极区生命演化提供重要支撑;“蛟龙”号发现疑似冷泉喷发遗迹,为甲烷运移通道研究提供关键信息[18][19] - 海冰消融使北极东北航道通航时间延长,中欧集装箱快航较传统航线缩短9天,北极航运、渔业等经济活动的可行性显著提升[26][27] - 科考数据将用于评估北极生态系统响应机制,为北极生态保护、渔业管理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量化证据,促进可持续发展[25][27]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带着北极深海故事回来啦!
央视新闻· 2025-10-28 09:53
任务执行概况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随“探索三号”母船圆满完成北极载人深潜科考任务,顺利返回 [1] - 任务历时98天,总航行里程超过15000海里 [1] - 本次任务创新了中国双载人潜水器协同作业模式 [1][3] 作业成果与数据 - 在北极共完成43个潜次作业任务 [1][3] - 在29天内完成32个潜次,平均每次水下作业时间超过9小时,平均海底作业时间超过6小时 [3] - 在海冰覆盖率超过80%的中央海盆区域,完成了国际首次加克洋中脊的载人深潜科考 [3] - 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了定位搜索、互换标志物等水下联合作业 [1][3] 技术挑战与能力 - 北极下潜的主要挑战是躲避漂移的浮冰和移动的冰山陷阱,而非深海高压 [4][6] - 需克服极昼、极夜快速交替以及融冰期与结冰期水温剧烈变化的环境挑战 [3][6] - 设备需具备极高灵敏度并能实时调整以适应复杂环境 [6] - 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连续进行载人深潜的国家 [3] 科考成果与样本 - 科考任务带回了北极的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 [8] - 获取了海量的观测数据,为深入研究北极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 [8]
“北极科考的变化令人惊叹”——科考队员谈我国北极科考之变
新华社· 2025-09-30 22:40
破冰船及船载设备之变 - “雪龙2”号破冰能力显著提升,能轻易突破以往科考区域的限制,在复杂冰区以平稳速度调整航向选择最优航线 [6] - 船上实验室宽敞明亮,存储空间和冷库设计合理,科学家拥有更好的工作环境 [6] - 船载固定科考调查设备已从过去的40余套升至120余套,满足集成化、智能化发展需求,避免高精度设备频繁搬运受损 [7] - 调查设备统一检定校准,数据质量更可靠可控,现场调查作业保障日益规范化、标准化 [7] 科考设备与技术之变 - 考察使用了大量无人化、智能化装备,如无人机、AUV(无人无缆潜水器)、ROV(无人有缆潜水器)、Lander(生态海底着陆器) [13] - “蛟龙”号在北极冰区实现首潜,这些装备极大地提升了考察数据的时空尺度 [13] - 配备大型CTD且配有月池系统,即使在100%密集浮冰区也能从容作业,取代了早期每瓶只能采2.5升水的小型CTD [11] - 观测参数从常规海洋业务化参数发展为宏基因组测定等前沿方面,冰基浮标等装备为前沿科学问题探索提供机会 [13] 科学研究与人才之变 - 北极科考寻求多学科交叉的立体化观测,如“气—海—冰—生态”结合的生态无人冰站,配备摄像头和传感器的海底着陆器 [14] - 冰上自动化观测设备增多,使科研人员对北冰洋环境变化的认知加深,能对整个北冰洋的周年变化有进一步了解 [14] - 科考人员素质显著提升,20多年前科考队里博士屈指可数,现在专业队伍里大多为博士,高素质年轻人既有吃苦耐劳精神又有前沿知识储备 [14]
加拿大“跟踪”中国北极科考船,专家:本质上是滋扰民事船只
环球时报· 2025-07-24 06:42
加拿大军方对中国科考船的监视行动 - 加拿大军方和海岸警卫队正在密切监视中国科考船"雪龙2"号在阿拉斯加附近的北极海域活动 [1] - 加拿大空军一架CP-140侦察机在"雪龙2"号离开白令海峡时在其附近飞行 [1] - 加拿大军方联合行动中心发言人表示将继续开展活动以防御潜在威胁 [1] 加拿大海岸警卫队的行动与回应 - 加拿大海岸警卫队一艘船紧随"雪龙2"号穿越白令海峡 [2] - 海岸警卫队最初否认监视行动,称任务是关注太平洋鲑鱼迁徙路线 [2] - 船舶追踪数据显示只有1/3的行程涉及已知鲑鱼迁徙路径 [2] 中国科考船的活动性质 - "雪龙2"号连续第二年出现在阿拉斯加附近的北极海域 [1] - 中国科考船开展的科考活动完全符合国际海洋法 [2] - 中国科考活动与世界其他各国在海洋科研领域的行动模式一致 [2] 加方的态度与立场 - 加拿大军方表示"竞争国家"正在探索北极水域和海底 [1] - 加方不愿披露事件情况,被专家认为是故意遮遮掩掩 [2] - 加拿大军方称"雪龙2"号目前不在加拿大领海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