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
搜索文档
温室气体有哪些?浓度升高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一文了解
央视网· 2025-10-28 01:13
温室气体浓度现状 - 2024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浓度创人类历史新高[1] - 氟化温室气体浓度因全球合作限制其生产和使用而出现增长缓慢或轻微下降的趋势[6] 温室气体定义与作用机制 - 温室气体是具有保温能力的气体总称,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以及氟化温室气体等[1] - 温室气体能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的长波红外线,将部分热量留在大气中,维持地球适宜温度,其作用类似于“保温被”[1] - 若无温室气体,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会从现在的15℃下降到-20℃左右[3] 温室气体浓度衡量标准 - 二氧化碳浓度单位是ppm,表示在100万个空气分子中有一个二氧化碳分子[3] - 氧化亚氮和甲烷浓度单位是ppb,表示在10亿个空气分子中有一个该气体分子[3] - 温室气体浓度类比为“地球保温被”的厚度,气体含量越高,留住的热量越多[2][3] 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原因 - 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主要受碳源和碳汇两方面共同作用,类似于蓄水池水面的升降[4] - 碳源是指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包括能源、建筑、工业、交通和农业等活动[4][5] -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主要依靠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4][5] - 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远超自然吸收能力,且其在大气中的清除过程十分缓慢[7] 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影响 - 浓度升高增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重发[8][9] - 极端天气包括持续性热浪、森林野火等,其背后均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驱动[9] - 全球变暖导致高温热浪和干旱,使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减产[10] - 气温升高打破原有农作物生长温度限制,使我国多熟作物种植带向高纬度、高海拔北移西扩[10] - 高温热浪还会引起热带疾病广泛传播、过敏反应加重等健康风险[10]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需建设更加精准、快速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升对台风、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早期预警能力[11] - 在农业、城市建设、公共健康等领域需提前考虑气候风险,增强社会风险承受能力[11] - 应对气候变化需全球协作,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12] - 积极推动气候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在全球普及,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支持[12]
研究:南极海域甲烷逸出点激增
新华社· 2025-10-17 11:07
研究核心发现 - 南极海域甲烷逸出点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1] - 这些逸出点多为近年来形成,表明新西兰大陆周边南极区域甲烷排放模式出现重大变化[1] - 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其来源及与日益加剧的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正在研究中[1] 现象描述与研究方法 - 甲烷逸出是指甲烷等化学物质从海底下方储层逸出并溶入海水,部分形成直达水面的气泡流[1] - 首个逸出点于2012年在南极偶然被发现,此后数量持续增加,在北极也观测到类似现象[1] - 研究团队记录了深入南极洲的罗斯海浅水区域几十处新的甲烷逸出点[1] - 团队利用遥控潜水器并派遣冰下潜水员在罗斯海不同深度探查,去年在埃文斯角意外找到数十处新逸出点[1] 研究影响与未来展望 - 每次发现新逸出点都让人兴奋,但很快被焦虑取代,因为可能有更多甲烷快速进入大气[1] - 目前许多预测气候变化趋势的研究还未考虑南极甲烷逸出增加这一因素[1] -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5到10年后的南极近岸环境将发生令人深思的变化[2]
2024年全球陆地和海洋温度破纪录
科技日报· 2025-08-21 09:04
报告核心观点 - 2024年全球多项关键气候指标创下历史新高,包括温室气体浓度、陆地和海洋温度、海平面高度及海洋热含量 [1] - 报告整合58国589位科学家的研究及全球立体监测网络数据,验证了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 [1] - 2015至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 [2] 温室气体浓度 -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攀升至422.8±0.1 ppm,较工业化前水平的278ppm飙升52% [1] 全球温度 - 地表温度连续两年打破纪录,较1991至2020年均值高出0.63℃至0.72℃ [2] - 2024年全球年均海面温度较2023年的记录上升0.06℃ [2] - 全年约91%的海域遭遇热浪侵袭,仅26%的海域出现寒流 [2] 水循环与海洋 - 大气中水蒸气含量创历史新高,2024年全球超五分之一地区出现极端水汽值,远超2023年的十分之一 [2] - 从海洋表面至2000米深处测量的全球海洋热含量在2024年创下新高 [2] - 全球平均海平面连续13年刷新纪录,较1993年卫星监测初期上涨约105.8毫米 [2] 冰川融化 - 2024年全球58个基准冰川连续两年出现质量亏损,创55年来最大平均损失 [2] - 冰川融化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率已超过海洋热膨胀 [2] - 委内瑞拉成为首个冰川完全消失的安第斯山脉国家 [2]
“热穹顶”笼罩,北半球热晕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7-02 08:53
热穹顶现象概述 - "热穹顶"现象正同时袭击欧洲和美国,导致数千万人面临危险高温天气 [1] - 自1950年代以来,极端大气事件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已增长近两倍 [1] - 热穹顶是一种自然现象,指高层大气热高压停滞不动,形成稳定的"Ω"型环流,导致温度持续升高 [1] 欧洲高温情况 - 英国6月份创下英格兰地区有记录以来最热月份,为1884年以来英国第二热的6月 [1] - 伦敦周二最高气温预计达35℃,法国对84个省份发布橙色警报 [1] - 法国和比荷卢地区的温度偏离季节平均值10°C至14°C,法国认为"史无前例" [2] - 英国西南部海域海洋温度比平均水平高出2°C,西地中海地区温度更高 [2] 美国高温情况 - 美国东部和中部地区气温超过40°C,纽约曼哈顿达37℃,肯尼迪机场达38.9°C [1][4] - 过去一周美国东部和中部各州被热穹顶笼罩 [4] 气候科学分析 -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水平上升使地球更难散发多余热量,加剧热浪 [2] - 急流中的波动放大现象导致大气阻塞事件显著增加,过去70年此类事件频率从每年1次增至3次 [8] - 现有气候模型未能完全捕捉到急流波动及其与人为变暖的关系 [10] - 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必将加剧热浪,温度纪录将被频繁打破 [10] 专家观点 - 欧洲和北美的"双热穹顶"现象随着地球变暖将更常见 [7] - 过去被认为是夏季"典型"的天气已成为历史,极端温度和降雨事件常态化 [10] - 气候危机就在眼前,当前现象并非正常现象 [10]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还要坚持减碳?(读者点题·共同关注)
人民日报· 2025-06-02 06:03
减碳的定义与背景 - "碳"在减碳语境中指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2] -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月度降雨量新高频率比本世纪初高27%,日降雨量新高频率高52%[3] - 中国2024年平均气温10.9摄氏度创1951年以来新高,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6.6天,降水量比常年偏多9%[3] 国际层面的减碳意义 - 中国通过减碳增强全球环境治理话语权,2023年出口风电光伏产品帮助其他国家减碳8.1亿吨[5] -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5] 国内层面的减碳成效 - 能源结构调整显著:2015-2023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超30%,2013-2022年京津冀PM2.5浓度下降超60%同时GDP增长60%[6] - 清洁能源发展突出: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全球第一,煤炭消费占比10年下降12.6个百分点,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1/3[6] - 产业升级成果:累计退出钢铁落后产能1.5亿吨,完成1.34亿吨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多晶硅等光伏组件全球产量占比超80%,风电机组产能占全球60%[6] 减碳与发展的关系 - 减碳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年均3.3%能源消费增速支撑6.1%经济增长[6] - 中国坚持减碳承诺,将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步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产业升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