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命周期监管
搜索文档
“向前一步”、“向深一尺” 智能网联汽车驶向监管深水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10 11:19
监管政策核心内容 - 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信部发布《征求意见稿》,旨在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管与宣传规范 [2] - 政策延续并细化了此前《通知》的要求,针对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趋势,特别是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座舱创新及OTA升级普及阶段的监管导向 [2] - 监管方向更加明确、周期完整、问题精准,手段与措施具象化,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2] 监管重点与特点 - 问题导向,明确优先解决4类产品安全问题:安全提示和使用说明不完善、数据安全风险(网络攻击、威胁、漏洞)、市场宣传乱象误导消费者、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事故频发 [3] - 实施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安全管理,明确法理依据和实施规范,依法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监管 [3] - 宣传合规性明确化,禁止误导性、夸大性宣传,防止将"辅助驾驶"宣传为"自动驾驶",要求营销内容真实准确 [3] - 召回管理前移,通过生产一致性监督、OTA备案、事故报告等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 [3] - 跨部门协同增强,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在准入、召回、OTA升级等方面信息共享与联合监管机制更清晰 [3] 监管执行手段 - 提供具体执法依据和操作抓手,包括专项核查、整改机制、数据溯源等手段 [4] - 专项核查针对企业报送的技术参数、OTA备案内容、事故报告等进行抽查,并可对频繁OTA升级企业重点抽查 [4][5] - 整改机制针对一致性問題、虚假宣传、未备案OTA升级等行为,责令整改并依法处罚 [4] - 数据溯源要求企业保存软件版本、升级记录、事件数据等,便于事后追溯与责任认定 [4] - 监督检查属常规合规检查,覆盖范围广,具备标准化要求,确保企业日常工作符合政策 [5] - 专项调查面向多款车的共性问题,组织行业调研、系统性分析,督促整改并化解风险 [5] 行业影响与企业应对 - 监管要求倒逼企业重构安全体系,需在研发、测试、生产、迭代中更新安全边界认知 [6] - 企业应树立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全维度安全管理意识,安全管理贯穿研发、制造、后市场全过程 [6] - 整车企业应成立跨部门安全委员会,整合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标准,制定覆盖"芯片-软件-整车-云端"的安全战略 [6] - 需部署车辆安全运营中心,通过实时监测网络流量、云平台日志,实现攻击行为早期预警和安全事件闭环管理 [6] - 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应将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要求嵌入产品开发流程,使用自动化安全测试工具确保交付零部件无已知漏洞 [6] - 整零企业应形成安全漏洞共享机制,快速响应车企安全通报并提供修复方案 [6] - 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开发逻辑需调整,以"安全、稳定、可靠、审慎"为优先目标,改变快速迭代做法 [7] - 研发阶段需将安全风险前置,开展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将安全需求写入系统需求文档 [7] - 测试阶段需在全域进行测试,包括虚拟仿真、封闭场地、公开道路和网络靶场,确保功能在极端场景下的可靠性 [7] - 生产一致性保障需建立参数追溯系统,确保量产车与备案版本一致,供应商需提供零部件批次级安全合规报告 [7] - 企业软件版本管理能力需加强,需完整准确填报、严格执行OTA活动分类管理要求 [7] - 全链条环节包括研发、设计、测试、生产、储运、销售、售后等均需做出改进以适应新合规要求 [7] 检测机构能力提升 - 检测机构需提升新型检测技术能力,从表面合规转向代码级验证,并提升数据驱动的AI检测能力 [8][9] - 需构建"事故数据-缺陷诊断-预测模型"关联数据库,挖掘缺陷发生规律与趋势 [9] - AI技术深度应用将改变检测模式,从基于标准测试迈向基于数据验证 [9] - 需具备多维度测试验证能力,涵盖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合规等 [9] - 需加强场景库与仿真能力,支持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在高危场景、边缘场景下的评估 [9] - 需具备OTA升级合规性评估能力,对升级内容、流程、影响范围、数据记录等进行审查 [9] - 需具备对车企宣传材料技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支撑监管部门进行宣传内容合规审查 [9] - 检测机构正从"单一检测服务提供者"向"智能网联汽车全链条合规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 [9] 未来监管趋势 - 监管模式将转向数据驱动,利用真实道路、事故、OTA等数据构建风险研判能力 [11] - 标准体系将加速完善,建成国家级测试场景库并建立评估标准,自动驾驶强制性国家标准将加快制定 [11] - L3及以上系统的准入要求将逐步明确,针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可能制定更详细的分级标准和对应测试规范 [11] - 监管将更加关注"人机交互"安全性,如驾驶员监测系统可靠性、接管请求有效性等 [11] - 随着自动驾驶阶段递进,驾驶员、企业等方面的责任划分可能成为监管重点 [11]
国家药监局:加快制定医用手术机器人、重组胶原蛋白等高端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要点
快讯· 2025-07-03 18:13
国家药监局优化高端医疗器械监管举措 - 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以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1] - 选取国内首创等有代表性的创新医疗器械开展监管会商 [1] - 指导创新医疗器械集中省份开展属地监管会商 [1] 重点监管领域 - 加快制定碳离子/质子治疗系统、动物源性人工心脏瓣膜等创新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要点 [1] - 加快制定医用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重组胶原蛋白等高端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要点 [1] 监管能力建设 - 加强国家级检查员遴选和培训 培养一批高端医疗器械国家级检查员 [1] - 开展省级检查机构质量管理体系验证工作 加强省级检查机构能力建设 [1] - 提升检查质量和效能 [1]
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发展十大举措将发布,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2.8万亿
第一财经· 2025-06-29 21:34
政策发布与行业利好 - 国家药监局审议通过《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将于近期发布,对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形成重大利好 [1][2] - 文件核心价值在于建立更快更新的高端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机制,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1][5] - 《举措》涵盖十大方面内容,包括优化特殊审批程序、完善分类命名原则、健全标准体系、明晰注册审查要求、强化上市后监管等 [2] 高端医疗器械定义与市场前景 - 高端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是塑造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 [6] - 到2030年,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8万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预计达2.8万亿元人民币 [5] 审评审批机制优化 - 将加快制修订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种植用口腔骨填充材料等产品的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11] - 企业应充分利用沟通指导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熟悉新兴技术审评要点,参与相关培训以提升合规能力 [11] 上市后监管重点 - 对高风险产品如脑机接口、AI手术机器人实施主动监测模式,植入UDI实现全链条追踪,强制年度安全性更新报告 [5][7] - 中风险产品如升级版影像导航采用抽样监测与注册登记研究结合模式,常规产品通过飞检监测 [7] - 手术机器人需建立特殊质量证据框架,包括术前术后功能变化、机械臂定位误差、多模态影像融合可靠性等指标 [7] 企业战略建议 - 建立全生命周期成本效果"证据链",关注临床价值指标和经济学指标,创新支付模式加速市场渗透 [8][9] - 中小型企业需加强基础研究形成技术"护城河",同时注重合规研发与制度建设 [12] - 利用物联网管理系统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将售后服务从"故障维修"升级为"预防性健康管理" [12] 技术发展与数据管理 - 完善AI医疗器械数据搜集标准与性能评价要求,探索电子说明书使用路径 [12] - 高端医疗器械产生的大数据需合理合规标记归集,赋能行业可持续发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