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组胶原蛋白
icon
搜索文档
锦波生物20250910
2025-09-10 22:35
锦波生物 20250910 摘要 重组胶原蛋白市场份额快速增长,2023 年预计超过动物源,至 2027 年有望达到 62.3%,复制透明质酸发展路径,预示着千亿级市场潜力。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零售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3 年的 286 亿元增长至 2027 年的 1,100 亿元以上,复合增速超过 40%,显示出该市场的高速 增长态势。 中国医美注射剂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 2027 年将达到 1,470 亿元, 其中重组医美注射剂占比不断提升,2023 年已达 6.4%,增长潜力巨大。 功效护肤品市场同样呈现高速增长,预计 2027 年将达到 790 亿元,重 组胶原蛋白在注射剂、敷料及功效护肤品领域的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锦波生物是国内唯一拥有重组三类医疗器械证书的公司,已获批冻干纤 维、溶液及凝胶三款产品,并拓展境外业务,形成核心竞争壁垒。 锦波生物 2023 年上半年营收约 8.6 亿,同比增长超 40%,毛利率稳定 在 80%以上,医疗器械和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均实现显著增长。 锦波生物与养生堂达成战略合作,有望加快研发速度并拓宽产品类型, 实现消费品快速布局,同时公司管理层调整预示双方合作即将实质开展 ...
穿越周期:再造华熙生物
36氪· 2025-09-05 19:16
公司战略与领导层调整 - 华熙生物掌门人赵燕于2025年初回归一线,亲自组建运营团队,并四次承认公司C端团队此前"睡着了"导致市场误读透明质酸价值 [1] - 公司对外严正辟谣前员工举报,呼吁行业回归科学理性,并揭露重组胶原蛋白赛道营销乱象;对内进行流程和组织变革,重塑创业型团队 [1] - 赵燕将"个人健康消费品事业部"更名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事业部",强调护肤品需立足生命科学,并兼具情绪价值和时尚属性 [4] 营销策略转型 - 公司2024年销售费用绝对值达24.6亿元,虽同比有所下降,但营销投入产出仍严重失衡 [3][4] - 从依赖超级主播转向腰部"达人矩阵"策略,同等预算(如50万)从投单一主播转为覆盖多领域达人 [4] - 在抖音、小红书官方直播间强调科学宣传,以科研数据、专利成果替代营销黑话(如"k老""敏敏") [5] - 赵燕预计C端业务调整需半年时间,显著起色可能需等到2025年春节后 [8] 研发与生产能力 - 济南研发中心总面积超11000平方米,配备液相色谱仪等数十台精密仪器,支撑原料研究及质量检测体系 [6]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产品示范车间采用三合一无菌灌装机(造价2500万元)等自动化设备,日产能达千万元级次抛精华,仅需2名工人 [6] - 天津合成生物中试平台总投资30亿元,为亚洲最大,覆盖多尺度发酵纯化功能,可并行处理多个项目 [16][18]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原料业务2024年收入12.36亿元(同比增长近10%),其中出口原料增长17.65% [9] - 核心研发聚焦三大板块:细胞外基质(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细胞间通讯(肝素、母乳寡糖等)、细胞内(麦角硫因、PQQ等) [11][12] - 麦角硫因原料2019年已研发成功,现实现高纯度量产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发酵法软骨素钠完成CDE备案,红景天苷、唾液酸实现量产 [9][12] - HMO(母乳低聚糖)开发中,依托天津中试平台6个月完成从菌株构建到中试生产 [12] 行业竞争与定位 - 妆品行业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流量成本升高导致粗放投流模式失效 [4] - 公司强调自身是"合成生物科技公司"而非仅妆品企业,医药级透明质酸占全球70%市场份额 [10] - 合成生物产业链存在"死亡谷"挑战(实验室到量产转化),美国公司Ginko因缺乏制造基础市值从380亿美元跌至几亿美元 [14] - 中试平台通过模块化设计服务外部合作方,参考CRO模式解决数据保密问题,旨在填补行业菌种设计到工程放大的环节缺失 [18] 财务与资本动向 - 控股股东拟以每股不超过70元价格增持2-3亿元股份,传递信心 [8] - 功能性护肤品收入及毛利率2022-2024年持续下滑,直接影响资本市场信心 [3]
医美行业有望保持稳健增长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09:56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达2650亿元 [1] - 2017年至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 [1] - 医美行业未来3年有望保持高个位数稳健增长 [1] 用户规模与渗透率 - 2024年中国医美人群数达3100万人 [1] - 2022年至2024年用户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为9% [1] - 人均医美诊疗次数仅为韩国的19% 美国的32% 日本的59% [1] 行业结构性机会 - 天然及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存在赛道红利 [1] - 再生微球领域及PDRN/ECM/丝素蛋白/PHA等材料具备发展潜力 [1] - 上游产品型公司需具备平台化赋能能力 [1] - 下游医美终端机构需整合上游资源并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1]
胶原蛋白锦波生物、巨子生物
2025-09-02 22:41
**行业与公司**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 涉及公司包括锦波生物(医美领域)和巨子生物(功效性护肤品领域)[1][2][4] **核心观点与论据** - **技术优势** - 重组胶原蛋白通过基因工程合成技术降低动物源胶原蛋白过敏反应 商业化生产成本更具优势[2] - 具有三螺旋活性构象 支撑性和亲水性良好 对皮肤组织再生、抗衰老和除皱效果显著[3] - **市场增长驱动** - 供给侧创新推动应用扩大 如锦波生物2021年获医美领域首个三类证 巨子生物推出"胶原棒"大单品[2][11] - 消费者对新产品、新材料接受度提升 核心成分专业度提高[4] - **公司业绩表现** - 锦波生物营收从2020年1.6亿元增长至2024年14.4亿元(复合增速超70%) 2024年利润达7.3亿元(复合增速超100%)[5] - 巨子生物2025年归母净利润指引25亿至25.5亿元 2026年预计31亿元[15] - **产品与研发进展** - 锦波生物2025年获批新型低温凝胶填充产品 有望替代动物源及再生材料市场份额[1][6] - 巨子生物三款医美产品(植入剂、冻干纤维及填充剂)进入审批阶段[12] - **渠道与国际化** - 巨子生物转向DTC线上渠道 精细化运营天猫、抖音平台 超头主播直播带货比例恢复至30%[12][13] - 锦波生物功能性护肤品在越南、美国、沙特、泰国获认证 海外市场贡献增量[8] **其他重要内容** - **政策支持**:国家命名、分类及监管政策进展巩固行业领先地位[7] - **估值水平**:锦波生物2025年预计利润10.5亿元(PE约30倍) 2026年预计14亿元(PE降至25倍以下)[3][9][10] - **风险与催化点**:需关注双十一销售数据及医美产品获批进展[16][17] **未涉及内容** 上美股份规划部分无具体数据支撑[19]
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 医美行业重塑竞争格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18:15
行业业绩分化 - 医美上市企业2025年上半年业绩分化加剧 不同细分赛道表现差异明显[1] - 玻尿酸企业"医美三剑客"营收利润双双下滑 华熙生物营收22.61亿元(-19.57%) 净利润2.21亿元(-35.38%) 昊海生科营收13.04亿元(-7.12%) 净利润2.11亿元(-10.29%) 爱美客营收12.99亿元(-21.59%) 净利润7.89亿元(-29.57%)[1][2] - 重组胶原蛋白企业业绩亮眼 锦波生物营收8.59亿元(+42.43%) 净利润3.92亿元(+26.65%) 巨子生物营收31.13亿元(+21.66%) 净利润11.82亿元(+20.23%)[1][2][7] 玻尿酸赛道竞争 - 玻尿酸赛道竞争白热化 产品供给持续增加 渠道降价拓客导致行业价格压力加剧[4] - 华熙生物医疗终端业务收入6.73亿元(-9.44%) 皮肤类医疗产品收入4.67亿元(-1.8%)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9.12亿元(-33.97%)[4] - 昊海生科医美板块收入5.75亿元(-9.31%) 玻尿酸项目收入3.47亿元(-16.8%) 射频激光设备收入1.36亿元(-13.73%)[6] - 爱美客主力产品大幅下滑 溶液类注射产品营收7.44亿元(-23.79%) 凝胶类注射产品营收4.93亿元(-23.99%)[6] 重组胶原蛋白崛起 - 重组胶原蛋白成为行业新增长点 锦波生物医疗器械收入7.08亿元(+33.41%) 毛利率95.04% 核心产品"薇旖美"覆盖超4000家医疗机构[7] - 巨子生物可复美品牌收入25.4亿元(+22.7%) 占总营收81.7% 可丽金品牌收入5亿元(+26.9%) 占总营收16.1%[8] -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快速扩张 2022年市场规模192.4亿元 预计2025年达58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4.93%) 2030年将达2193.8亿元[8] 企业战略调整 - 华熙生物调整营销策略 停止价格促销投流 转向品牌建设与内容营销 重点布局小红书、微信等平台[5] - 昊海生科新品"海魅月白"表现良好 高端定位受机构欢迎 但仍处于推广阶段[6] - 多家企业布局胶原蛋白产品 巨子生物预计2025年取证重组胶原蛋白液体制剂和固体制剂 创健医疗、丸美股份、华熙生物等均在布局[9] 产品创新与合规 - 2025年上半年多款医美产品获批械三注册证 华熙生物推出国内首款面部肤质改善水光产品及国产中面部填充剂 累计取得11项械三注册证[10][11] - 四环医药医美业务收入5.852亿元(+81.3%) 主要得益于"童颜针"获批及营销战略升级[11] - 行业向"量增价跌"发展 合规政策推动市场出清 再生类产品价格预计将出现断崖式下降[11] 海外市场拓展 - 华熙生物原料业务国际收入3.31亿元 占原料业务52.93% 积极推进医疗终端业务出海[11] - 昊海生科通过收购布局海外市场 计划在法国注册多系列产品 覆盖欧洲、东南亚等多地市场[12] - 爱美客1.9亿美元收购韩国REGEN 85%股权 获得AestheFill与PowerFill两款再生类产品[12]
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医美行业重塑竞争格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18:09
医美行业业绩分化 - 2025年上半年医美上市企业业绩分化加剧 不同细分赛道表现差异明显[1] - 玻尿酸企业"医美三剑客"营收利润双双下滑:华熙生物营收22.61亿元(-19.57%) 净利润2.21亿元(-35.38%) 昊海生科营收13.04亿元(-7.12%) 净利润2.11亿元(-10.29%) 爱美客营收12.99亿元(-21.59%) 净利润7.89亿元(-29.57%)[1][2] - 重组胶原蛋白企业业绩逆势增长:锦波生物营收8.59亿元(+42.43%) 净利润3.92亿元(+26.65%) 巨子生物营收31.1亿元(+21.66%) 净利润11.8亿元(+20.23%)[1][2] 玻尿酸赛道竞争态势 - 玻尿酸赛道竞争白热化 产品供给持续增加 渠道降价拓客导致行业价格压力加剧[4] - 华熙生物医疗终端业务收入6.73亿元(-9.44%) 其中皮肤类医疗产品收入4.67亿元(-1.8%)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9.12亿元(-33.97%)[4] - 昊海生科医疗美容板块收入5.75亿元(-9.31%) 其中玻尿酸项目收入3.47亿元(-16.8%) 射频激光设备收入1.36亿元(-13.73%)[6] - 爱美客两大主力产品下滑:溶液类注射产品营收7.44亿元(-23.79%) 凝胶类注射产品营收4.93亿元(-23.99%)[7] 重组胶原蛋白赛道表现 - 重组胶原蛋白成为行业新增长点 锦波生物医疗器械收入7.08亿元(+33.41%) 毛利率达95.04%[8] - 巨子生物可复美品牌收入25.4亿元(+22.7%) 占总营收81.7% 可丽金品牌收入5亿元(+26.9%) 占总营收16.1%[9] - 重组胶原蛋白市场快速增长 2022年市场规模192.4亿元 预计2025年达58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4.93%) 2030年将达2193.8亿元[9] 企业战略调整与产品创新 - 华熙生物调整营销策略 停止价格促销投流 转向品牌建设与内容营销[5][6] - 昊海生科新品"海魅月白"玻尿酸表现良好 但尚未达到爆品规模[6][7] - 多家企业布局胶原蛋白产品:巨子生物预计2025年取证重组胶原蛋白液体制剂和固体制剂 创健医疗布局重组胶原蛋白植入剂和冻干纤维[10] 行业发展趋势与监管 - 医美行业向"量增价跌"发展 合规政策推动行业出清 龙头企业有望受益[11] - 2025年上半年多款医美产品获批械三注册证 华熙生物取得11项注册证 四环医药童颜针获批[11][12] - 行业预测再生类等高价产品价格将断崖式下降 推动"大众医美"时代到来[12] 海外市场布局 - 华熙生物原料业务国际收入3.31亿元 占原料业务52.93% 积极推进医疗终端品牌技术出海[12] - 昊海生科收购以色列EndyMed和法国Bioxis 计划在法国注册多系列产品服务全球市场[13] - 爱美客1.9亿美元收购韩国REGEN85%股权 获得AestheFill与PowerFill两款再生类产品[13]
四环医药拟与深原质药成立AI研发公司,共同探索AI驱动的新型医美产品开发
智通财经· 2025-09-01 12:14
战略合作 - 四环医药与深原质药签署框架协议 联合成立由集团主导的AI研发公司 共同探索AI驱动的新型医美产品开发[1] - 合作聚焦高端医美原料创新方向 通过技术协同构建研发壁垒 抢占医美创新战略制高点[1] - 合作模式为资源+技术深度融合 集团输出二十余年医美产业资源、商业化管道及研发管线储备 深原质药提供蛋白质设计自动化平台ADPSE及核心技术[1] 技术平台 - 共同打造AI设计-高通量实验验证-数据回馈迭代的干湿闭环研发平台[1] - 依托深原质药独创蛋白质设计平台和密码子设计技术NatCodon 解决重组胶原蛋白、蚕丝蛋白、蛛丝蛋白等注射用医美核心原料的设计优化与表达难题[1] - 采用深度生成式模型和大语言模型为核心 结合高通量实验验证系统[2] 业务影响 - 突破高端原料进口依赖 推动医美产品向高端化国产化升级 巩固市场份额与品牌影响力[1] - 缩短医美领域早期研发分子筛选周期 降低候选原料及产品开发成本 提升研发成功率[2] - 强化集团在医美创新竞争中的管线推进优势[2] 战略布局 - 标志着集团在AI+医美创新赛道的战略布局进入实质性阶段[1] - 以AI研发公司为核心持续深化AI在医美研发领域布局 聚焦全球首创原料及产品开发[2] - 通过技术创新与子平台协同解决医美市场未满足需求 为医美业务长期发展注入动能[2]
胶原蛋白还在风口
新财富· 2025-08-22 21:01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胶原棒"被指控重组胶原蛋白实测含量仅0.0177%,远低于规定的0.1%标注下限,引发舆情并导致股价暴跌,市值蒸发显著 [1] - 公司两次声明未能平息舆论,反而加剧消费者对成分可信度的质疑,承认现有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标签标识存在局限性,需优化迭代 [1] - 舆论风波可能成为公司未来走势的拐点,核心在于其赖以生存的"成分红利"逻辑是否仍成立 [2] 胶原蛋白成分趋势分析 - 国产化妆品行业步入"成分红利期",掌握核心成分研发能力的企业如巨子生物、锦波生物依托重组胶原蛋白崛起为新贵 [4] - 重组胶原蛋白蹿红得益于消费者对"成分升级"的认同和营销推动,被塑造成"玻尿酸2.0"以更强渗透力、更高生物相容性等卖点击中消费者期待 [7] - 成分营销的粗放红利面临失效危险,因消费者了解层级深化和营销滥用,一旦成分战争陷入"谁都能说自己有效"的罗生门,营销有效性会坍塌 [7][8] - 成分存在周期,并非所有成分都能完整走完周期,例如马齿苋因薇诺娜声量走弱而止步于应用膨胀期 [15] - 截至25Q1胶原蛋白相关产品新增客群效率未下降,但成分更迭需要时间,目前虽无新爆发成分,但没有一个成分无可替代 [19] 巨子生物舆论后动态 - 公司发布声明承认存在局限性,召开交流会议,管理层表示保持25年全年指引不变,有信心在下半年追回618损失,额外投入幅度可控,不会带来全年费用率明显变化 [21] - 24年可复美胶原棒大单品营收13亿元,线上占比80%,新客占比超一半,抖音达播GMV占比超过75%,公司与达人的沟通对下半年业绩至关重要 [22] - 618折扣节后薇诺娜头部带货主播超过3人,可复美仍以自播和腰部主播为主 [23] - 公司从人、货、场三个维度开展品牌修复计划,通过成分科普、可视化实验等内容营销强化新客获取,为老客提供差异化组合和权益活动,并开启空瓶回收、线下产品体验、皮肤科学公益等活动 [25] - 公司表示相关产品均依法依规生产,符合国家法规要求,会参与并推动相关标准和检测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但标准制定与三类医疗器械审批的长周期属性与资本市场对业绩修复的紧迫预期存在矛盾 [25] 行业成分营销与消费者趋势 - 化妆品行业研发语言市场化成功,"成分党"群体出现,消费者更爱讨论成分来源、制备技术、作用机理,愿意为市场化的产品研发语言买单 [5] - 产品力可视化程度仅限于成分表和外包装,配方设计、生产工艺等关键环节被纳入商业机密,部分资深"成分党"无法验证实际添加量及生物利用率 [5] - 美妆公司宣发维持"重成分故事、轻测试体系",研发新成分的科技故事比通过测试技术筛选出更好产品听起来更高大上、更科技感 [7] 历史品牌危机案例对比 - 元气森林在"0蔗糖"宣传争议爆发后24小时内发布致歉声明,实施包装标识即时更换和用户全额退款的双轨补偿机制,并公开配方研发日志佐证整改诚意,品牌力在危机中无损甚至增值 [29] - 良品铺子在成分欺诈疑云中处理问题傲慢,团队人员被指控保安锁脖、抢夺拍摄设备,虽然后续通报举报不成立,但公司声誉及业务已受损 [29] - 巨子生物模棱两可的回复已让声誉受损,需在研发和行业标准上更多动作 [30]
大消费渠道脉搏:国内重组蛋白表达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海外押注再生材料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8-20 19:21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具体行业投资评级 [1] 核心观点 - 国内重组胶原蛋白表达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 面临两大技术瓶颈 [2] - 海外市场更关注再生材料等成分 对重组胶原蛋白关注度较低 [3] - 锦波生物械三证书带来示范效应 但其他公司获批难度差异较大 [4] - 氨基酸序列长度和宿主细胞选择直接影响蛋白生物活性 [5] 技术瓶颈 - 单链胶原蛋白难以形成与人体一致的空间结构 生物活性不足 预计需3-5年突破 [2] - 实验室到量产转化困难 目前全球掌握稳定量产技术的公司不超过10家 [2] - 大肠杆菌宿主产生的蛋白活性较差 酵母/哺乳细胞更适合医疗器械应用 [5] 市场格局 - 国内重组胶原蛋白受关注主因锦波生物械三证书和巨子生物品牌效应 [3] - 海外成熟动物胶原产业链成本优势明显 重组技术多用于疫苗等高端领域 [3] - 欧莱雅重组胶原产品仅专供中国市场 海外市场偏好A醇/生长因子等成分 [3] 审批与标准 - 国内监管严格 药监局沿用动物胶原检测方法但新增致癌性检测等项目 [4] - 械三产品生物活性需达动物胶原80% 纯度99%的成本比90%高50% [4][5] - 颈纹和下颌产品因高风险获批难度大 适应症选择影响审批进度 [4] 技术差异 - 各企业氨基酸序列截取策略不同:锦波重复16次45个氨基酸 暨源重复2次229个 创健选取400+个 [5] - 蛋白纯化工艺差异影响安全性 宿主杂蛋白去除程度决定产品等级 [5] - 空间结构组装工艺不同导致最终活性差异 影响产品支撑性和抗酶解性 [5]
中国银河证券:中国医美与护肤市场已进入靶向通路时代 建议关注四大方向
智通财经网· 2025-08-18 10:35
行业趋势 - 中国护肤市场全面迈入成分透明化与功效可验证的科学护肤时代 消费者从依赖品牌营销转向理性分析成分表并注重实证功效 [1] - 2024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为7746亿元 同比下滑2.83% 市场自2021年以来增速逐步放缓 [1] - 功效护肤赛道逆势高增长 2019-2024年CAGR达24.9% 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 占护肤品总市场份额22.9% [1] 技术发展 - 成分研发靶向精准化 三大核心功效形成多通路协同机制:抗皱紧致通过玻色因和胜肽多通路协同 舒缓修护依赖积雪草/神经酰胺/二裂酵母鼎足而立 补水保湿以氨基酸+透明质酸双轮驱动 [2] - 成分发展从基础保湿演进至合成生物时代 华熙生物酶切技术突破透明质酸分子量限制并占据全球原料市场份额第一 [3] - 重组胶原蛋白制定国际标准 PDRN领域国产厂商如润辉拥有一席之地 [3] 市场竞争格局 - 抗衰/舒缓高端市场由国际高端品牌主导 产品均价超600元 国货珀莱雅/薇诺娜/韩束凭借成分与渠道创新跻身TOP10 [2] - 补水/美白赛道国货与外资分庭抗礼 珀莱雅和OLAY领跑 祛痘品类更趋平价化(均价<240元)且国产品牌占据主导 [2] - 中国特色植物成分快速增长 2024年线上销售额人参同比增39% 黄芪增24% 青蒿增62% 由百雀羚/玉泽等国货主导 [3] 国产替代与产业化 - 医美械字号加速产业化 截至2025年8月获批37款国产玻尿酸注射产品 [3] - 锦波生物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械字号产品"薇旖美"引领市场 [3] - 国货品牌通过技术平权重构抗衰格局 珀莱雅红宝石面霜和韩束环六肽-9专利实现突破 [3] 投资关注方向 - 具备卡位优势且市占率领先的透明质酸赛道 [1] - 技术与行业标准引领的重组胶原蛋白赛道 [1] - 产品化能力突出且本土/线上渠道优势显著的胜肽抗衰赛道 [1] - 高增长的植物成分与新兴技术如PDRN国产替代产业化落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