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自主可控
搜索文档
火箭“批量上天” 我国商业航天规模化爬升
北京商报· 2025-10-22 23:38
近期,一批国产商业火箭陆续完成飞行试验任务,中科宇航、星河动力、星际荣耀、东方空间等商业火 箭公司均有火箭发射任务圆满完成或待执行。有关分析指出,商业航天赛道当前正从"可发射、可交 付"的验证期,跨入"有频次、能交付、讲效率"的规模化爬升期,背后主要依赖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 市场需求爆发三大支撑。未来三年将进入洗牌关键期,具备全链条自主可控能力和差异化商业模式的企 业有望脱颖而出。 商业航天跨入规模化爬升期 10月19日,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采用"一箭3星"的方式, 将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2星、中科卫星03星和04星共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据了解,此次任务是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九次飞行。截至目前,力箭一号共将73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 轨道,入轨载荷总质量超9吨。 市场需求方面,郭涛表示,遥感卫星组网、通信星座部署及科学实验卫星构成主力载荷。产业链形 成"整箭牵引+配套集群"格局,动力系统、测控设备本地化率大幅提升,长三角、珠三角打造火箭总装 基地,关中地区聚焦发动机制造,产业协同效应凸显。 霍虹屹进一步补充称,供给侧方面,以新建的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为例,其"共建、共 ...
芯片战争撕裂安世,全球车企紧急抢芯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20 07:06
文章核心观点 - 安世半导体因中美荷地缘政治冲突陷入运营危机,荷兰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冻结公司资产并架空中方管理权,引发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震荡 [5][6][7] - 危机暴露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在技术、产能与地缘政治深度绑定下的脆弱性,促使行业更加重视供应链全链条自主可控 [36][40][41] 安世半导体运营危机 - 2025年10月16日,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通知停止支付中国员工薪酬并冻结系统权限,导致中国区业务几近瘫痪 [5][6] - 安世中国10月19日强硬回应,要求员工拒绝执行未经国内公司同意的外部指示,并承诺由国内公司保障员工权益 [5][6] - 安世荷兰总部否认放弃中国市场及停发工资的指控,称相关说法与事实不符且具有误导性 [7] - 此次危机直接影响全球汽车生产,安世半导体在车规功率MOSFET市场份额达14%,是宝马、大众、特斯拉及多数中国主机厂的核心供应商 [8][10] 公司历史与地缘政治背景 - 安世半导体前身为恩智浦标准器件部门,2017年被中国财团以27.5亿美元收购,后由闻泰科技以超330亿元完成100%股权收购,成为具有中资背景的全球功率半导体巨头 [12][13] - 公司构建"欧洲技术核心+中国产能基地+中国市场腹地"的独特布局,东莞工厂承担全球70%的封装测试产能,80%产品流向中国市场 [15] - 2022年安世收购荷兰初创公司Nowi后,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进行追溯审查,尽管最终批准,但为双方埋下信任裂痕 [17] - 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2025年9月美国发布50%股权穿透规则,进一步加剧安世半导体的地缘政治风险 [19][20] 法律冲突与政府干预 - 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依据《投资、并购安全测试法》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及人员调整,有效期一年 [24] - 10月7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在7天内快速裁决,暂停中方CEO张学政职务,并将几乎全部股份强制托管给第三方,架空中资股东控制权 [24][25] - 10月12日,荷兰政府首次援引1952年《商品可用性法》对安世全球业务实施运营冻结,该法案在欧洲半导体领域无先例 [28] - 中国商务部10月4日及10月9日连续发布出口管制措施,针对特定元器件及稀土物项实施反制 [25][28] 行业影响与供应链应对 - 安世半导体供应中断导致车规级MOSFET、二极管等标准器件价格飙升至平日2~3倍,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警告可能引发车企停产 [36][39] - 中国车企已启动紧急备库,本土厂商如士兰微、扬杰科技的车规级订单短期内激增 [37][40] - 行业共识认为,尽管安世芯片技术替代性较强,但新供应商认证和产能提升需数月时间,而现有库存仅能维持几周 [36] - 此次危机加速了行业对全链条自主可控的重视,中国汽车芯片联盟白名单2.0版本已收录超2000个国产化案例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