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牌照
搜索文档
公募牌照凉了?头部券商曾经抢破头,如今撤资跑路,只剩两家硬扛
搜狐财经· 2025-10-18 21:25
行业趋势转变 - 券商资管公司对公募基金牌照的申请热情显著降温,头部机构如光证资管和广发资管已从申请名单中撤回 [1] - 行业从“抢牌照”的时代进入“拼能力”的时代,市场更看重机构的投研实力和产品差异化能力 [12][14] - 监管导向转向鼓励差异化发展,明确要求申请机构说明与集团内现有公募基金的差异化定位,以避免同质化竞争 [12] 牌照申请遇冷的原因 - 监管规定券商“参公大集合”产品须在2025年底前完成公募化改造,否则将面临清盘或转为私募,时间压力巨大 [3] - 牌照审批进程缓慢,例如光证资管2023年6月提交申请,等待两年多仍无实质性进展,机构耗不起时间 [5] - 获取并运营公募牌照的成本高昂,需搭建专门团队和合规体系,年运营成本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但公募行业竞争激烈,新入局者做大规模难度极大 [8][10] - 许多券商集团本身已控股持有公募牌照的基金公司,资管子公司再单独申请牌照可能导致集团内部资源重复投入和潜在客户竞争,性价比不高 [10] 头部机构的替代策略 - 未获牌照的券商资管选择将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转移给集团内已有的公募基金公司管理,例如光证资管将14只产品交由光大保德信基金打理,中信证券资管将17只产品转给华夏基金 [5][6] - 广发证券等头部机构拥有广发基金等子公司,已具备公募业务通道,无需资管子公司重复申请 [10] - 相较于竞争激烈的公募业务,私募FOF、另类投资等业务利润更高、回款更快,对头部机构吸引力更大 [10] 成功公募的启示与行业展望 - 成功的公募机构依靠的是硬实力,例如广发基金的多产品线策略和华安基金的黄金ETF爆款产品 [12] - 投资者趋于理性,不再盲目追捧牌照,而是更关注产品的实际收益 [12][16] - 牌照申请退烧被视为行业成熟的标志,促使机构更专注于自身优势业务和提升投研能力,最终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 [14][16]
知名券商资管 “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中国基金报· 2025-08-08 00:27
广发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此前共有6家券商资管递交申请 [2] - 2023年仅有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获批公募牌照,此后行业审批呈现收紧态势 [2][3] - 截至2025年8月,光大资管、安信资管(现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仍在排队申请 [3] 公募牌照审批动态 - 2022年5月证监会新规允许券商实现"一参一控一牌",推动至少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 [3] - 广发资管于2023年1月递交申请材料,但最终未获批 [3] - 审批流程显示光大资管、安信资管和国金资管分别于2023年6月、7月和10月提交材料 [4] 广发资管业务调整 - 广发证券已持有广发基金54.53%股权和易方达基金22.65%股权,满足"一参一控"要求 [5] - 2025年起广发资管分批将10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管理人变更为广发基金,涉及规模325.39亿元 [5][6] - 产品转移集中在2025年5月,包括广发乾元价值增长混合等5只基金,另有3只于7月提交变更申请 [5][6] 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 - 行业过渡期截至2025年底,券商资管优先将大集合产品移交同一集团旗下基金公司 [5] - 广发资管旗下参公产品中货币型规模占比超九成(304.43亿元/325.39亿元) [6]
知名券商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搜狐财经· 2025-08-08 00:24
广发资管公募牌照申请撤回事件 -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 [1] 券商资管公募牌照申请现状 - 此前6家券商资管递交公募牌照申请 仅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于2023年获批 [2][4] - 目前仅光大资管、安信资管(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仍在排队申请 [5] - 公募牌照审批呈现收紧态势 [2] 政策背景与行业动态 - 2022年5月证监会新规允许券商对公募牌照实现"一参一控一牌" [4] - 新规出台后至少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 近10家券商申请成立资管子公司 [4] - 广发资管于2023年1月递交申请材料 [4] 广发资管产品转移安排 - 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最后期限为2025年年底 [7] - 广发资管自2025年2月起分批将10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管理人变更至广发基金 [7] - 5只产品于5月集中递交变更申请 3只产品于7月提交申请并获受理 [7]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规模合计325.39亿元 其中货币型产品304.43亿元(占比93.5%) [8] 广发证券股权结构 - 持有广发基金54.53%股权 同时持有易方达基金22.65%股权 已实现"一参一控"头部基金公司 [7]
倒计时!37家券商这类产品,加速退出历史舞台
券商中国· 2025-06-30 10:55
券商参公大集合产品改造进展 - 券商参公大集合产品改造进入收官阶段,多家券商加快处置节奏,主流路径为将管理人变更为公募基金公司并注册为公募基金 [2] - 国证资管拟将旗下3只参公大集合产品转移至安信基金管理,另1只转为私募资管计划 [4] - 中金公司延长2只产品存续期至2025年11月30日,并计划将管理人变更为中金基金 [6] 行业现状与规模 - 目前37家券商存续150余只参公大集合产品,截至一季度末规模达3549亿元,其中11只货币型产品规模超百亿元 [3][12] - 中信证券资管、海通资管、光大证券资管和广发证券资管等机构仍有超10只产品未完成改造 [13] 改造路径与牌照影响 - 参公大集合产品改造方式包括:获取公募牌照、变更管理人至持牌公募基金、转为私募产品或清盘 [10] - 公募牌照是关键,目前仅10余家券商获得牌照,2024年无新增获批,4家券商资管子公司仍在审批中 [10][11] - 部分券商因牌照获取放缓,选择将产品转移至股东旗下公募基金或清盘,如广发证券资管将产品移交广发基金,中信证券资管移交华夏基金 [11] 监管动态与市场反应 - 监管部门今年未大规模批准产品延期至2025年末,部分产品仅延期5个月,显示监管推动改造收官的决心 [15] - 产品移交公募机构后,原团队面临管理规模及收入损失,部分机构因利益分配和牌照因素改造积极性不高 [14]
参公大集合改造加速 公募牌照成业务转型关键
证券时报· 2025-06-30 01:55
券商参公大集合产品处置加速 - 多家券商密集发布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处置计划,将管理人变更为公募基金公司并注册为公募基金成为主流路径 [1] - 国证资管拟将旗下3只参公大集合产品转移至安信基金管理,1只转为私募资管产品 [2] - 中金公司延长旗下2只大集合产品存续截止日,并计划将管理人变更为中金基金 [1][3] 处置方式与牌照情况 - 参公大集合产品改造方式包括:管理人取得公募牌照、变更为公募基金机构、转为私募产品或清盘 [4] - 目前仅10余家券商获得公募牌照,2024年无新增获批 [4][6] - 国证资管2023年7月申请公募牌照,2024年3月获证监会反馈但尚未获批 [3] 行业规模与改造进展 - 全行业37家券商存续150余只参公大集合产品,截至一季度末规模达3549亿元 [7] - 11只规模超百亿元产品均为货币型 [7] - 中信证券资管等机构仍有超10只产品未改造完毕 [7] 过渡期安排与趋势 - 资管新规配套法规要求参公大集合产品向公募改造,给出过渡期安排 [4] - 监管部门今年未大规模批准产品延期至2025年末,部分产品仅延期5个月 [8] - 中金安心回报大集合多次调整存续截止日,最新延至2025年11月30日 [8]
兴证资管换帅!刘宇出任董事长
券商中国· 2025-05-22 21:03
人事变动 - 兴证资管董事长孙国雄到龄退居二线转任业务巡视员,由原兴证投资执行董事兼总裁刘宇接任董事长职务 [1][2] - 刘宇具有丰富的金融行业从业经历,曾任山东汇德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证券交易所财务部副总监、西藏金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 [2] - 2022年8月公司引入郭贤珺任副总裁分管公募投资业务,郑方镳主持权益投资和研究工作 [2] - 2022年11月永赢基金固收老将徐翔接任总经理,但于2024年9月因个人原因离任 [3] - 2024年3月原副总经理杨华正式升任总经理,郑方镳被任命为副总经理 [3] 管理团队建设 - 公司近几年积极引进外部人才,搭建专业管理团队,包括公募投资、权益投资等领域 [2][3] - 现任总经理杨华具有北京大学数学系背景,历任兴业银行、兴业信托等机构投资管理职务 [3] - 副总经理郑方镳为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厦门大学管理学博士,曾任兴业证券化工首席分析师 [3] 业务发展 - 公司管理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2024年末达1009.95亿元,较上年增长20% [5] - 2023年11月获批公募基金管理资格,成为行业第14家持牌券商资管 [4] - 2024年3月发行首只公募基金"兴证资管国企红利优选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采取红利+量化策略,但规模不足2亿元 [5] - 公司深化"固收+"策略,夯实固收产品基本盘,做大ABS管理规模 [5] 公司背景 - 兴证资管为兴业证券全资子公司,前身为2000年设立的资产管理部,2014年独立为子公司,注册资本8亿元 [4] - 公司表示将坚持长期价值导向,推进公私募产品系统化建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