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参公大集合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公募牌照”退烧?两家券商资管撤回申请
国际金融报· 2025-10-16 21:41
券商资管公募牌照申请动态 - 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光证资管)已被移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 [1] - 光证资管并非年内首家退出申请的券商资管,广发资管已于2024年8月率先退出 [1][3] - 目前仍在排队候批的券商资管仅剩国证资管(原安信资管)和国金资管两家 [1][3] 申请历程与监管背景 - 2023年被视为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的"爆发年",光证资管、招商资管、广发资管等多家机构于当年递交申请 [2] - 此轮申请热潮始于2022年5月的政策突破,证监会允许同一集团下券商资管子公司等专业资管机构申请公募牌照,进入"一参一控一牌"的准入制度 [2] - 2023年7月与11月,招商资管与兴证资管分别获批,但2024年全年券商资管公募牌照审批陷入"停滞",出现"零放行" [2] - 监管要求券商资管大集合产品须于2025年底前完成公募化改造,形成转型压力 [4] 机构退出申请的战略考量 - 公募牌照申请审批节奏缓慢,而参公大集合产品的整改期限临近,机构在等待过程中面临较高机会成本 [4] - 部分机构所属集团已持有公募牌照(如光大证券持股55%的光大保德信基金),独立申请的性价比不高,且需应对内部资源协调问题 [4] - 头部券商资管更倾向于将资源聚焦于主动管理、私募FOF、另类投资等高附加值业务,公募牌照申请耗时长、合规与运营成本高,回报周期久且边际收益递减 [5] - 撤回申请被视为权衡投入产出后的理性决策,旨在聚焦核心竞争力,避免资源分散和低效投入 [5] 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 全行业目前仅有14家券商及其资管子公司获批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3] - 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格局有望趋于稳定,头部机构地位或将进一步巩固 [5] - 中小机构可能更多通过差异化战略谋求发展空间,行业整体同质化竞争态势有望得到缓解 [5]
一券商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中国基金报· 2025-10-13 22:34
公募牌照申请动态 - 光证资管已从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中移除,意味着其公募牌照申请已“撤回”[1][3] - 广发资管同样于今年8月退出资格审批名单[1][3] - 目前仅有安信资管(现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仍在排队申请公募牌照[1][3] - 光证资管于2023年6月19日递交申请材料,6月27日递交补正材料,但申请未进入正式审查阶段也未收到监管进一步问询[3] - 自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于2023年获得公募牌照后,再无券商资管获批[3] - 截至目前共有3家券商及11家券商资管子公司获批公募业务资格[3] 光证资管公司概况与业务调整 - 光证资管成立于2012年5月9日,前身为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总部,是国内上市券商旗下首家资产管理公司[4]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6.75亿元,净利润为2.19亿元[4]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受托资产管理规模为3114亿元,较年初增长3.71%[4] - 2023年2月以来,公司旗下多只参公大集合产品已转移给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后者由光大证券持有55%股份[3] 高管团队变动 - 2023年1月,原总经理汪沛因工作调整离任,由副总经理常松代任[4] - 2023年7月,常松正式出任总经理[4] - 2024年1月,张丁被任命为总经理助理,半年后晋升为副总经理[4] - 2024年10月,常松因身体原因重回副总经理岗位,乔震由副总经理升任总经理[4] - 2024年11月,车飞被任命为总经理助理;12月,张帅被任命为营销总监[4] - 2024年8月,董事长熊国兵因工作职务调整离任,在新任董事长履职前,由总经理乔震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5] 行业监管政策背景 - 2022年5月,证监会颁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则[3] - 根据新规,券商对公募牌照可实现“一参一控一牌”[3] - 该政策出台后,共有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3]
广发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旗下已有“参公”产品变更管理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21:49
公募牌照审批动态 - 证监会最新公示的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表中仅剩3家机构: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安信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国金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1] - 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广东)有限公司已从审批表中消失,其申请材料于2023年1月19日接收,2023年1月30日补正,但后续无实质进展 [1][2] - 与广发资管同期申请的招商资管已于2023年7月获批,兴证资管于2023年11月获批 [2] 券商资管公募牌照获取情况 - 自2023年以来,券商资管队列中仅招商资管、兴证资管成功获取公募牌照 [2] - 公募牌照被视为券商资管业务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保留参公大集合产品的硬性条件 [3] 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路径 - 参公大集合产品需在过渡期内转为公募基金产品,否则将面临规模管控 [3] - 转型路径包括:券商资管取得公募牌照或将产品移交旗下基金公司管理,后者会影响券商资管的管理规模 [3] - 广发资管已开始将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管理人变更为广发基金,例如2024年2月、3月提交的两只产品变更申请,其中一只FOF已在6月完成变更 [3] 券商资管产品变更管理人动态 - 2024年5月广发资管有5只资管计划变更管理人申请获受理,7月以来又提交3只申请,均拟变更为广发基金 [4] - 中信证券资管、光大证券资管、中金公司、国证资管等也有类似动作,拟将产品移交华夏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等 [4] - 变更管理人的产品以混合型、债券型为主,规模多在5亿元以下,例如广发资管盛世精选(0.88亿元)、广发资管乾利一年持有(2.57亿元)等 [4] - 广发资管盛世精选2024年初至8月7日回报率为25.99%,跑赢业绩比较基准(9.07%) [4]
广发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中国经济网· 2025-08-08 09:20
行业监管动态 - 公募基金牌照审批呈现收紧态势 自2023年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获批后无新增券商资管获批公募牌照 [1][3] - 证监会新规允许券商实现"一参一控一牌" 2022年5月新规出台后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 [2] - 截至2025年8月1日仅光大资管 安信资管(现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3家仍在排队申请公募牌照 [3] 广发资管战略调整 - 公司主动退出公募基金管理资格审批名单 此前于2023年1月递交申请材料 [1][2] - 将旗下10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管理人变更为广发基金 其中5只产品于2025年5月集中申请变更 [4] - 2025年7月最新提交3只产品变更申请均已获证监会受理 产品将更名为广发系列基金 [4] 业务结构数据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参公大集合产品总规模325.39亿元 其中货币型产品304.43亿元占比93.5% [5] - 广发证券持有广发基金54.53%股权和易方达基金22.65%股权 已实现"一参一控"头部基金公司布局 [4] 行业转型进程 - 券商资管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最后期限为2025年年底 [4] - 将产品移交同一集团旗下控股基金公司成为券商资管首选方案 [4] - 2023年共有兴证资管 光证资管 安信资管和国金资管4家陆续递交公募牌照申请 [2]
知名券商资管 “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中国基金报· 2025-08-08 00:27
广发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此前共有6家券商资管递交申请 [2] - 2023年仅有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获批公募牌照,此后行业审批呈现收紧态势 [2][3] - 截至2025年8月,光大资管、安信资管(现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仍在排队申请 [3] 公募牌照审批动态 - 2022年5月证监会新规允许券商实现"一参一控一牌",推动至少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 [3] - 广发资管于2023年1月递交申请材料,但最终未获批 [3] - 审批流程显示光大资管、安信资管和国金资管分别于2023年6月、7月和10月提交材料 [4] 广发资管业务调整 - 广发证券已持有广发基金54.53%股权和易方达基金22.65%股权,满足"一参一控"要求 [5] - 2025年起广发资管分批将10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管理人变更为广发基金,涉及规模325.39亿元 [5][6] - 产品转移集中在2025年5月,包括广发乾元价值增长混合等5只基金,另有3只于7月提交变更申请 [5][6] 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 - 行业过渡期截至2025年底,券商资管优先将大集合产品移交同一集团旗下基金公司 [5] - 广发资管旗下参公产品中货币型规模占比超九成(304.43亿元/325.39亿元) [6]
知名券商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搜狐财经· 2025-08-08 00:24
广发资管公募牌照申请撤回事件 -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 [1] 券商资管公募牌照申请现状 - 此前6家券商资管递交公募牌照申请 仅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于2023年获批 [2][4] - 目前仅光大资管、安信资管(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仍在排队申请 [5] - 公募牌照审批呈现收紧态势 [2] 政策背景与行业动态 - 2022年5月证监会新规允许券商对公募牌照实现"一参一控一牌" [4] - 新规出台后至少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 近10家券商申请成立资管子公司 [4] - 广发资管于2023年1月递交申请材料 [4] 广发资管产品转移安排 - 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最后期限为2025年年底 [7] - 广发资管自2025年2月起分批将10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管理人变更至广发基金 [7] - 5只产品于5月集中递交变更申请 3只产品于7月提交申请并获受理 [7]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规模合计325.39亿元 其中货币型产品304.43亿元(占比93.5%) [8] 广发证券股权结构 - 持有广发基金54.53%股权 同时持有易方达基金22.65%股权 已实现"一参一控"头部基金公司 [7]
知名券商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中国基金报· 2025-08-08 00:13
广发资管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 [2] - 此前共有6家券商资管递交公募牌照申请,仅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在2023年获批 [3] - 目前仅光大资管、安信资管和国金资管仍在排队申请 [6] 公募牌照审批现状 - 2022年5月新规允许券商实现"一参一控一牌"后,至少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 [5] - 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牌照审批呈现收紧态势 [3] - 广发资管于2023年1月递交申请材料,2025年退出审批 [5][6] 广发资管业务调整 - 2025年底是参公大集合产品完成转型的最后期限 [9] - 广发资管选择将产品移交至控股基金公司广发基金 [9] - 2025年2月起已分批申请将10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管理人变更 [9]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规模合计325.39亿元,其中货币型产品占比超90%(304.43亿元) [10]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牌照申请名单
新浪财经· 2025-08-07 14:49
公司动态 - 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已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 [1] - 广发资管原计划通过公募牌照拓宽业务,但目前已暂停申请 [1] - 广发资管已将部分产品转移至广发基金管理 [1] 行业趋势 - 2023年共有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仅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获得批准 [1] - 2024年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无果 [1] - 行业内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迫在眉睫,许多券商选择将产品转移至控股或参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1]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牌照申请名单!什么情况?
券商中国· 2025-08-07 14:33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牌照申请 - 广发资管近日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结束自2023年1月开始的申请进程 [1][3] - 2023年共有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仅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获批,2024年尚无新增获批案例 [2][5] - 广发证券已控股广发基金(持股54.53%)和参股易方达基金(持股22.65%),若广发资管获批将形成"三牌照"格局 [3][6] 券商资管公募牌照申请现状 - 当前仅剩光证资管、国证资管(原安信资管)和国金资管3家机构在排队申请 [3][4] - 2023年政策放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刺激券商资管集中申请,但审批进度缓慢,2024年仅国证资管进入审查反馈阶段 [4][5] - 全行业目前仅14家券商及资管子公司拥有公募业务资格 [5] 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动态 - 券商资管通过三种路径加速转型:1)获取公募牌照;2)将产品移交至控股/参股公募基金;3)清盘或转私募 [6] - 广发资管管理规模达2535.16亿元(2024年末,同比+23.87%),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规模325.39亿元,货币型占比93.56%(304.43亿元) [6] - 头部券商实操案例:广发资管向广发基金转移10只产品,中信资管移交十余只产品至华夏基金,中金公司转至中金基金 [6][7]
公募牌照不好拿 券商资管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急
证券时报· 2025-08-07 02:41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牌照申请 -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 此前于2023年1月递交申请材料[1][3] - 目前仅剩光证资管 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3家机构在排队申请公募牌照[3] - 广发证券已参控股广发基金和易方达基金 若申请获批将间接持有3张公募牌照[3] 券商资管公募牌照审批现状 - 2023年6家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 仅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2家获批[1][5] - 2024年以来券商资管公募牌照审批陷入停滞 暂未有任何新获批案例[1][5] - 证券行业目前仅14家券商及券商资管子公司获批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6] 公募牌照政策背景与行业动态 - 2022年5月证监会放宽同一主体持有公募牌照数量限制 刺激券商资管集中申请[5] - 参公大集合产品需在2024年底前完成转型 可通过获取牌照 变更管理人或清盘等方式[7] - 广发资管旗下参公大集合产品规模达325.39亿元 其中货币型产品304.43亿元占比超90%[7] 券商资管业务转型路径 - 多家券商选择将大集合产品移交至控股基金公司管理[8] - 广发资管已将10只产品转移至广发基金管理 中信资管移交十余只产品至华夏基金[8] - 中金公司变更产品管理人为全资控股的中金基金 国证资管将产品转移给安信基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