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分级诊疗制度
icon
搜索文档
家庭医生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人民日报· 2025-10-17 09:06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国家卫健委等5部门于今年7月印发《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感受度若干措施》,提出提升签约人群服务感受度3方面10项措施 [1] - 措施包括建立完善下沉医生参与签约服务长效机制、定期推送健康信息、提供便利用药服务等 [1] - 行业发展重点正从“提高签约率”转向“推进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强调增强群众切身感受 [1] 服务内容与覆盖规模 - 家庭医生服务涵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0-6岁儿童等重点人群提供定期服务和上门服务 [3] - 截至2024年底,全行业拥有超过48万个家庭医生团队,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80% [2] - 部分地区推出个性化服务包,例如江苏省已形成16类1200项西医类和13类60项中医类服务项目的“点单式”签约 [4] 服务模式与分级诊疗 - 行业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模式引导居民就医习惯转变,医保政策调整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报销比例 [3] - 北京已推动三级公立医院一半门诊号源向基层医疗机构投放,方便居民就近转诊 [3] - 家庭医生角色包括健康守护者、教育者和健康资源协调者,服务范围从头疼脑热就近快治到急难重病上下转诊 [7] 居民感受与现存挑战 - 重点签约居民(如高龄、慢病患者)对服务评价很高,但许多普通签约居民感受不深,存在“签而不约、签而难约”现象 [5][7] - 服务质量不高、居民认知有待提升是行业推进中的难题,家庭医生诊疗能力和服务态度是提升满意度的关键 [5] - 部分地区通过信息化系统加强居民联系,但各地系统尚未打通,跨区域流动居民的健康跟踪服务受限 [6] 人才与资金保障机制 - 行业普遍存在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缺乏问题,一个家庭医生团队通常签约服务1000-2000名居民 [8]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补贴主要从人均90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划拨,部分地区仅为人均5元,经费保障水平较低 [8] - 薪酬激励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地区通过绩效工资改革取得突破,优秀机构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总量最高可达核定总量的170% [9] 机制完善与发展方向 - 解决“签而不约”难题需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包括基层医生队伍建设、待遇保障及转诊机制 [7] - 行业需打破信息壁垒,建立顺畅的双向转诊机制,实现电子病历信息和检验数据的共享 [10] - 创新探索健康积分制度,居民参与体检、慢病随访等可获积分兑换服务,以激发居民主动管理健康的积极性 [7]
从“签约无感”到多方式互动 家庭医生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健康焦点)
人民日报· 2025-10-17 06:31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国家卫健委等5部门于今年7月印发《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感受度若干措施》,提出提升签约人群服务感受度3方面10项措施 [1] - 行业重心正从“提高签约率”转向“推进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强调增强群众切身感受 [1] - 措施包括建立完善下沉医生参与签约服务长效机制、定期推送健康信息、提供便利用药服务等 [1][12][13] 服务内容与覆盖规模 - 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服务 [2] - 到2024年底,行业拥有超过48万个家庭医生团队,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80% [2] - 服务内容包括针对重点人群的上门服务、健康体检,以及对一般人群的健康信息推送和转诊咨询 [3] - 多地推出个性化服务包,例如江苏已形成16类1200项西医类和13类60项中医类服务项目,实施“点单式”签约 [4] 服务模式创新与效果 - 医保政策调整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报销比例,诊疗服务更加完善,能开展延时服务及B超等影像检查 [3] - 北京已推动三级公立医院一半门诊号源向基层医疗机构投放,方便居民就近转诊 [3] - 部分地区探索健康积分制度,居民参与体检、随访可获积分兑换免费检查等服务,以激发居民健康管理积极性 [7] 当前挑战与居民反馈 - 部分普通签约居民感受不深,存在“签而不约、签而难约”的现象 [5][8] - 服务质量不高、居民认知有待提升是推进中的难题 [5] - 跨区域流动居民的健康跟踪服务是难点,各地家庭医生服务系统尚未打通 [6] 人才与资金保障机制 - 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缺乏,一个家庭医生团队通常签约服务1000-2000名居民 [9]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补贴主要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出,部分地区经费保障水平较低 [9] - 例如留耕镇卫生院30多名签约家庭医生每月获得相关补贴仅不到200元,扣除成本后所剩无几 [10] - 薪酬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如江苏连云港对考核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工资总量最高可达核定总量的170% [10] 转诊机制与信息化建设 - 建立畅通的上下转诊渠道是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 [11] - 信息壁垒导致双向转诊受阻,例如上下级医院间电子病历信息无法共享 [11] - 部分地区通过应用家庭医生服务系统和手持设备,实时更新居民健康信息,但系统间尚未打通 [6]
公立儿科医院诊疗迈向精准化,新生儿重症救治仍面临挑战
第一财经· 2025-08-15 14:15
新生儿危重症诊疗现状与挑战 - 临床上大龄产妇比例上升、双胎妊娠及辅助生殖技术普及导致新生儿危重症发生率增加 [3] - 上海新华医院成功救治胎龄30周、体重1300克的超低体重早产儿,患儿同时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 [3] - 早产儿救治水平提升使存活率提高,但后遗症如神经系统问题仍存 [3] 早产儿救治趋势与影响因素 - 全国出生率下降但NICU中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比例升高,与母亲慢性疾病、高龄、妊娠期高血压、试管婴儿等因素相关 [3] - 救治能力提升使存活早产儿胎龄和体重下限不断降低,但并发症增加且住院费用高昂(需长期呼吸支持者费用更高) [4][5] - 头部三甲医院新生儿病房聚焦危重症及疑难罕见病,NICU承担早产儿监护、重症感染及先天性出生缺陷诊疗 [5] 医疗资源配置与技术发展 - 上海头部儿童医院投入新生儿诊疗中心建设,实现全流程资源整合(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中心设四个重症监护病区) [5] - AI大模型应用于早产儿脑损伤风险预测及个性化抗感染方案推荐 [6] - 政策倾斜使新生儿诊疗收费高于成人,但NICU医护配比(1:1.5)仍低于成人ICU(1:3),且国内护士人均需管4-5名患儿(加拿大为1-2名护士/患儿) [6] 儿科医疗行业结构性变化 - 公立儿科医院规模缩减,部分医护人员因床位数减少转岗,与2016-2017年二胎高峰相比新生儿科收治量降幅超50% [7] - 未来儿科发展或形成分级诊疗+民营补充格局:私立医院服务高端需求,公立医院聚焦疑难重症 [7]
公立儿科医院诊疗迈向精准化,新生儿重症救治仍面临挑战
第一财经· 2025-08-15 11:59
新生儿重症诊疗行业趋势 - 全国出生率下降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比例有所升高[2] - 危重症新生儿及疑难罕见疾病诊治主要集中于头部三甲医院新生儿病房[2] - 随着救治能力提高早产儿存活率逐年提升但救治存活的早产儿胎龄和体重均越来越低[2] 新生儿诊疗临床挑战与特点 - 胎龄和体重越小的早产儿脏器发育不成熟导致并发症增加且在NICU住院时间长导致住院费用高[2] - 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全免疫系统脆弱细微病情变化会危及生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是生命最初的生死防线[2] - 需要长期呼吸支持的超早产儿不能及时出院随着月龄增加需要家长陪护时间较长导致住院费用较高[2] 医院投入与诊疗模式发展 - 上海头部儿童医院已进行大量投入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启用全新新生儿诊疗中心设有四个重症监护病区实现全流程优质资源整合[2] - 医院凭借产前-产时-产后丰富的一体化管理经验并联合多学科团队以提升早产儿救治率[1] - 头部公立儿科医院在危重复杂疾病诊治方面加大投入并开拓高端家庭病房等增值服务[4] 行业政策与支付环境 - 政策已有所倾斜同样的诊疗措施对新生儿的收费比成人或大儿童稍高一些[1][3] - 国家从政策方面对公立医院儿科整体的扶持力度正在加大[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人工智能在新生儿救治中发挥作用如AI大模型可结合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精准预判早产儿脑损伤复查时间窗[3] - 面对严重感染AI系统能整合实验室指标与循证医学证据推荐个性化抗生素方案避免治疗过度或延误[3] 人力资源与运营效率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配比相对于成人ICU病房较低国内一名护士最多要管4-5个新生儿而加拿大有呼吸机的新生儿常规配1-2名护士[3] - 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劳动服务价值难以在收入方面得到体现婴儿需要更高技术更精细的护理如每2-3小时喂奶换尿布[3] - 目前ICU的床护比要求是不低于1:1.5而成人ICU的床护比要求是不低于1:3[3] 市场需求与医院运营变化 - 与2016至2017年二胎放开带动的生育高峰相比全国各地儿童专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病人数量均有下降部分地区降幅超一半[4] - 整体来看公立医院儿科的规模有较明显缩减一些医护人员因床位数减少被分配至其他科室[4] - 儿科医院绩效因出生人口下降产生的影响还会持续[4] 未来行业格局展望 - 未来儿科理想发展格局是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并通过民营医院发展对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形成补充[4] - 私立医院可以靠服务优势补足高端医疗需求而头部公立医院则主要聚焦疑难重症救治[4]
超六成县医院达到三级水平,为何仍难留病人?
第一财经· 2025-05-20 10:49
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总体进展 - 全国超六成(1309家)参评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较2023年增加146家 [4] - 平均每家县医院双向转诊人次较2023年增长超10% [1] - 93.35%县医院(1922家)达到二级医院能力标准,较2023年增加28家 [4] 专科能力建设现状 - 内科、外科、急诊等核心科室设置率超98%,医学影像科配置率达100% [5] - 全科医疗科、肿瘤科、精神科等13个专业科室设置率低于80% [14] - 超四成县医院精神科、血液内科等未达二级医院能力水平 [1][14] 医疗资源配置与效率 - 平均每家县医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60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师占比超30% [5] - 编制床位548张/院,开放床位600张/院,床位周转率43.09次/年 [8] - 精神科等紧缺科室平均执业医师仅2人/院,较2023年有所增长 [5] 诊疗服务能力表现 - 98.59%县医院掌握心衰、肾衰等急危重症诊疗,87.32%可开展颅脑损伤手术 [6] - 平均每家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病种数达152种,较2023年增加6种 [6] - 42.4%县医院未开展气管异物取出术,365家无法进行白内障手术 [13] 运营效率与费用控制 - 县医院年均收入3.54亿元,较2023年增长1.13%,医疗收入占比达2.99亿元 [9] - 25个监测单病种平均住院费用下降,其中8个病种降幅超10% [9] - 每百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费用降至22.26元,较2023年减少2.26元 [9] 手术服务与虹吸效应挑战 - 县医院出院患者手术占比22.27%,较2023年下降1.54个百分点 [11] - 平均每家医院年手术量5758例,较2023年减少56例 [11] - 71.15%县医院无法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 [13] 薄弱环节与改进方向 - 病理科服务能力符合基本标准占比增速最快 [5] - 免疫组化等病理诊断技术未开展率超35% [13] - 下一步重点提升血液透析、精神科、感染科等薄弱专科能力 [14]
超六成县医院达到三级水平,为何仍难留病人?
第一财经· 2025-05-20 10:03
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整体评估 - 全国2059家参评县医院县域覆盖率达98.93% 其中1922家(93.35%)符合二级医院能力基本标准 1309家(63.57%)达到三级医院能力推荐标准 较2023年分别增加28家和146家 [3] - 平均每家县医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60人 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超30% 其中高级职称者占执业医师超30% 护理人员346人中注册护士335人 [4] - 精神科(2人)、急诊科(11人)、康复科(9人)及重症科(6人)等人力紧张科室执业医师数量较2023年均有增长 [5] 专科建设与设备配置 - 内科、外科、急诊、麻醉、儿科等核心科室设置率超98% 医学影像、检验、药剂科等医技科室设置率分别达100%、99.95%、99.71% [3] - 全科医疗科、肿瘤科、精神科等13个专业科室设置率低于80% 精神科基本标准符合率仅46.96% 血液内科(62.07%)、病理科(65.66%)、胸外科(66.97%)均低于80% [1][13][14][15] - 基本标准要求专科设备配置率低于30%的项目从16项降至13项 未配置血液透析机的县医院从286家减少至229家 [3] 临床服务能力表现 - 超98%县医院掌握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等常见病规范化诊疗 98.59%掌握心衰/肾衰/呼衰急救处理 90.97%具备多发性创伤诊断能力 [5][6] - 87.32%县医院可开展颅脑损伤手术 90.14%掌握产科急危重症救治 97.09%掌握儿科急危重症救治技术 [6] - 平均每家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病种数达152种 较2023年增加6种 但42.4%未开展气管异物取出术 365家无法进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 [7][13] 运营效率与费用控制 - 平均每家县医院编制床位548张 开放床位600张 平均住院日7天 床位周转率43.09次/年 [8] - 25个监测单病种平均住院费用下降 其中腹股沟疝/单纯2型糖尿病/乳腺良性肿瘤等8个病种降幅超10% [10] - 平均每家医院年收入3.54亿元(同比增1.13%) 医疗收入2.99亿元中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升至33.59% 药品收入占比降至24.65% [11] 手术服务与虹吸效应 - 县医院出院患者手术占比22.27% 较2023年下降1.54个百分点 平均每家医院年手术量5758例 减少56例 [12] - 城市三级医院虹吸效应显著 部分医院门诊与住院人次比达20:1 省级医院直接对接进一步加剧患者外流 [12] - 71.15%县医院无法开展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 37.74%未开展免疫组化诊断 35.65%未开展特殊染色病理诊断技术 [13]
研判2025!中国医院经营管理行业发展背景、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4-21 09:20
行业概述 - 医院经营管理指通过科学组织、规划、控制和优化实现医疗资源高效配置 核心目标是提升医疗质量、优化患者体验并控制运营成本[2] - 按医院性质分为公立医院(政策约束强 侧重公益性)、民营医院(市场化程度高 注重盈利模式)和混合所有制医院(兼顾公益性与灵活性)[3]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医院数量达39,000个 同比增长1.68%[1][9] - 行业市场规模达8,062.8亿元 同比增长9.53%[1][11] 发展背景 - 政策推动社会资本办医、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 为行业创造新机遇[4] - 公众健康意识提升推动医疗服务多元化发展 包括健康管理、预防保健和就医体验优化[4] - 信息化技术(电子病历、在线预约系统等)提高运营效率 减少患者等待时间[4]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包括医疗器械、药品、信息系统及后勤用品[7] - 中游涵盖公立医院体系、民营医院集团及第三方服务提供商[7] - 下游服务患者及医疗机构(体检中心、养老机构等)[7] 竞争格局 - 公立医院占据核心资源(如北京协和、华西医院) 民营医院聚焦专科服务(如爱尔眼科、通策医疗) 第三方服务商以轻资产模式运营[13] - 代表企业爱尔眼科全球拥有881家机构 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105.5亿元 屈光项目占比39.40%[15] - 润华服务专注医院后勤 2024年总收入9.04亿元 毛利率14.15%[17] 发展趋势 - 优化就医流程(线上预约、个性化诊疗)提升患者体验[19] - 通过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应对医保控费政策[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