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搜索文档
经济增长靠“破坏”?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里的财富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22:34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研究“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家,其理论为中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和制定创新政策提供了可落地的建议 [1][2][3] 莫基尔的理论要点 - 技术进步带来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包括“有用知识”的积累机制、制度环境的包容性以及文化价值观的转变 [1] - 以蒸汽机为例,英国通过专利制度确保发明收益,皇家海军的需求催生规模化应用,形成“制度—市场—文化”三重驱动 [1] 阿吉翁和豪伊特的理论要点 - “创造性破坏”理论指出创新具有创造性,但会使旧产品过时,例如新能源汽车崛起对传统燃油车的冲击 [2] - 市场集中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创新,高经济增长伴随大量岗位消失,需为受影响人群提供转岗支持 [2] 对中国创新政策的启发 - 应提升竞争与创新激励,在关键行业降低进入壁垒,强化反垄断执法,避免“僵尸企业”占用资源 [2] - 需因地制宜设计政策:技术前沿行业(如通信设备、动力电池、AI应用)强调竞争与原创研发;追赶型行业注重技术引进和标准化推广 [2] - 通过方向性政策推动绿色高质量增长,在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协同“碳排放标准+碳价+补贴”,引导专利和人才流向清洁增长路线 [3]
经济增长靠“破坏”?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里的财富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21:15
获奖者核心理论 - 莫基尔强调技术持续增长需三个核心要素:"有用知识"积累机制、制度环境包容性、文化价值观转变[1] - 阿吉翁和豪伊特提出"创造性破坏"增长机制 指出市场集中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创新[2] - 综合理论指出创新政策应兼顾激励与知识扩散及开放科学文化[2] 理论对行业的启示 - 新能源汽车行业崛起对传统燃油车企业构成创造性破坏 但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产品并创造新就业[2] - 通信设备、动力电池、AI应用等前沿技术行业应更强调竞争与原创研发[2] - 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储能与电力电子行业可通过"碳排放标准+碳价+补贴"协同推动绿色高质量增长[3] 区域发展策略 - 东部沿海地区和头部城市群更适合强化竞争与基础研究资助[3] - 中西部地区发展应重在职业教育与工艺改良[3]
中国经济下一个风口在哪?这篇文章讲清楚了
人民日报· 2025-08-29 09:08
区域发展新机遇 - 重庆上半年接待入境游客92.3万人次,同比增长77.2%,消费表现突出[1] - 河南上半年消费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1] - 湖北在房地产下行背景下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5.9%和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长5.6%[1]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要素资源跨区域高效配置,中西部战略腹地发展潜力被激活[2] - 区域发展趋于均衡,超大规模市场红利促进不同地区共享发展机遇[2] 产业升级新趋势 - 河南上半年出口增长38.8%,其中机电产品增长59.8%,汽车出口增长65.7%[2] - 湖北出口增长38.5%,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增长110%[2] - 产业含"新"量高的省份对外部环境变化抗风险能力更强[2] - 安徽通过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实现快速崛起[3] - 河南郑州通过布局微短剧新赛道形成"竖店"影视制作基地[3] 消费结构新变化 - 消费需求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柔性制造模式兴起(如冰箱企业可同时组装200多台不同型号产品)[3] - 文化消费需求显著提升,国产IP如《黑神话:悟空》实现全球影响力突破[4] - 体验式消费场景快速发展,包括夜经济、潮玩IP、演艺经济等新业态[4] - 90后、00后成为数字消费主力,网络购物使用率分别达95.1%和88.5%[4] - 中国14-35岁青年群体规模达4亿人,将持续释放新消费潜力[4] 创新驱动发展 - 新质生产力培育成为后发地区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路径[3] - 创新成为改写经济格局的核心变量,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新型化转型[3] - 新供给与新需求形成共振效应,为经济迭代升级注入内生动力[5] - 率先切入新兴产业的企业和地区已获得发展先发优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