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药研发

搜索文档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新一轮“创新药国家重大专项”有四大转变
 经济观察报· 2025-10-27 17:50
 行业核心挑战 - 中国创新药行业面临六大挑战,包括“两大三特”疾病用药需求迫切、疾病谱系匹配失衡、原始创新能力弱、研发扎堆、国际临床研究布局欠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效能亟待提升[1] - “两大三特”具体指重大慢性疾病(心血管、肿瘤、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重大传染病、儿童用药、罕见病药物、特殊场景用药,其中肝癌、鼻咽癌、胰腺癌、阿尔茨海默病等病种缺乏真正有效的创新药物[1] - 儿童用药面临专用药种类和适宜剂型严重不足问题,医院仍依赖内部制剂[2] - 罕见病药物领域,全球有85个罕见病适应证尚无药可治,国内有62个国外已有但国内缺乏的药物需针对性研发[2] - 行业核心挑战是源头创新能力不足,抗体技术、CAR-T、基因治疗等核心技术并非源自中国,缺乏持续性源头技术输出[2] - 全球Top20跨国药企的潜在first-in-class在研管线占比是38%,而中国Top20药企的这一数据仅为13%[2]   国家专项战略转变 - 新一轮“创新药国家重大专项”已启动,将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未满足的临床需求[1] - 专项将实现四大关键转变:从产品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追求品种、人才、平台的“三位一体”建设[3] - 从强调中下游产业链向上游创新链转变,重点关注新靶点、新机制、新理论,全力做原研药[3] - 从支持仿制药在内的药物研发向重点支持原创新药研发转变,仿制药不再被纳入专项[3] - 从针对10类重大疾病向临床需求转变,聚焦“两大三特”以病人为中心的未满足需求[3]   行业发展历程与目标 - 中国创新药物研发在2008年“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启动后,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持续投入,完成了从仿制为主到创制引领的历史性跨越[4] - 医药研发取得系列突破,特别是在“出海”合作上达到历史新高[2] - 未来目标是通过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产出高水平创新药物,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头部医药企业[4] - 最终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世界新药的创制中心和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4]
 锚向基础研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将实现“四个转变”
 第一财经· 2025-10-10 13:20
 专项战略定位与转变 - 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明确新阶段“守正创新、跨越发展”的定位,并提出“四个转变”战略 [1] - 战略转变一:从侧重品种研发向建设新药创制能力带动品种创新转变 [1] - 战略转变二:从强调中下游产业链向关注上游创新链(重大基础与技术研究等)转变 [1] - 战略转变三:从支持包括仿制药在内的新药研发向重点支持原创新药研发转变 [1] - 战略转变四:从针对10类重大疾病向根据我国疾病谱变化和国家需求统筹布局转变,聚焦“两大三特”需求 [1]   行业创新成果与全球地位 - 中国FIC(首创新药)管线的全球占比为24%,位居全球第二位 [2]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医药领域海外授权金额超668亿美元 [2] - 国际头部跨国制药公司外部引进的创新药物中31%源自中国 [2] - 全球双抗药物管线中50%的品种来自中国 [2]   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 在重大慢性病方面,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且治疗费用高昂 [3] - 在重大传染性疾病方面,艾滋病、结核、乙肝等传统传染病尚未根治,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19种新发突发传染病病毒持续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3] - 儿童专用药占比仅12.3%,剂型与规格难以满足需求 [3] - 中国207种罕见病中41%无治疗药品,85个适应证境内外均无药品上市,62个适应证境外有药但境内无药 [3] - 特殊场景用药存在短板,重度放射病、多数化学毒物尚无应对药物,高原、极地、海上作业等特殊环境药物匮乏 [3]   行业研发体系与关键技术短板 - 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未充分彰显,各创新主体积极性调动不足,统筹国内优质创新资源开展联合攻关的体系不健全 [4] - 药物靶点、作用机制、生物标志物多由国外发现,底层算法被国外垄断 [4] - 基于大数据和AI的药物靶标发现、基因与细胞治疗、RNA递送等技术国内尚缺首创 [4] - 欧美生物科技数据库依赖严重,新药成药性数据库、化合物库标准化与共享不足 [4]   专项实施进展与资金支持 - 2025年作为专项接续推进的关键节点,相关工作已有序展开 [1][5] - 2025年已公布中央财政配套资金规模拟达到17.5亿元 [5] - 2025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共收到申报项目347项,其中定向委托项目覆盖9个指南方向,公开竞争项目覆盖37个指南方向 [5] - 从申报主体看,企业127家(占38%)、高校102家(占30%)、医疗卫生机构71家(占21%)、科研院所38家(占11%),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6]   2035年长远发展目标 - 建成自主可控、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 [6] - 突破一批化学药、中药、生物药等新药创制重大关键核心技术 [6] - 创制一批针对中国疾病谱、具有临床价值的高水平创新药物 [6] - 造就一批创新能力佳、产品优、影响力大的国际头部企业 [6] - 全链条新药研发综合创新能力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6]
 微芯生物: 国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之发行保荐书
 证券之星· 2025-08-22 18:18
 核心观点 - 国投证券作为保荐机构推荐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 该发行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公司专注于原创新药研发与商业化 拥有已上市产品西达本胺和西格列他钠及丰富在研管线 同时面临研发失败、市场竞争及政策变化等风险 [1][18][26]   发行人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01年3月21日 2019年8月12日在科创板上市 股票代码688321 注册资本40,853.999万元 注册地址位于深圳市南山区 经营范围涵盖药物技术开发、新药研究及药品生产等 [5] - 截至2025年3月31日 前五大股东合计持股41.48% 实际控制人为XIANPING LU(鲁先平) 通过一致行动关系控制22.00%股份 公司股权结构相对分散 [5][11] - 公司自上市以来累计筹资净额142,972.56万元 无现金分红记录 因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资金需求较大 2022-2024年度未进行利润分配 [5][6]   财务表现 - 2025年1-3月营业收入16,226.37万元 2024年度营业收入65,794.94万元 较2023年度的52,371.02万元有所增长 [8] - 2025年1-3月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915.47万元 2024年度为-11,457.06万元 扣非后净利润连续三年为负 主要因研发投入较大及新药市场推广投入增加 [8] - 2024年末资产负债率为52.84% 较2023年末的51.36%略有上升 流动比率为2.36 速动比率为2.23 [8] - 2024年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997.98万元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5,711.15万元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5,856.24万元 [8]   研发与产品管线 - 公司拥有"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与早期评价平台"核心技术平台 并融合AI技术(华为云医疗智能体EIHealth平台及深势科技Hermite平台)提升研发效率 [27][49] - 已上市产品包括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3个适应症)及全球首个PPAR全激动剂西格列他钠(2个适应症) [32][50] - 在研管线包括西奥罗尼(III期临床)、CS231295(I期临床)及多款早期临床产品(CS23546、CS32582、CS12088等) [50] - 截至2025年3月31日 公司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191项 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52]   生产能力与质量控制 - 公司在深圳和成都设有GMP产业基地 彭州微芯原创新药制造基地项目于2024年4月筹建 计划新增西格列他钠产能12亿片(本次募投项目新增4亿片) [45][53] - 公司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 符合NMPA、FDA、ICH等法规要求 确保产品质量与患者安全 [53]   募集资金用途 - 本次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58,125,305股(不超过总股本30%) 募集资金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彭州微芯原创新药制造基地(一阶段)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补充流动资金比例不超过30% [23] - 创新药研发项目包括西达本胺联合治疗结直肠癌III期临床、西达本胺联合CHOP治疗淋巴瘤III期临床及西奥罗尼治疗胰腺癌III期临床 [42]   风险因素 - 技术风险包括研发失败(临床结果不佳或监管审批未通过)、技术泄露或专利被宣告无效(2项专利正被请求无效宣告)及核心技术人员流失 [26][30][31] - 经营风险包括市场竞争加剧(如恩替司他、戈利昔替尼等竞品获批)、销售推广不及预期、客户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77.73%)及境外业务不确定性 [32][35][36] - 政策风险主要来自医保目录调整及药品降价(西达本胺片医保支付标准从385元/片降至275元/片 西格列他钠片降至2.92元/片) [37] - 财务风险包括持续亏损、应收账款占用资金(2025年3月末账面价值13,925.11万元)及开发支出与无形资产减值风险(2025年3月末合计38,199.11万元) [37][38] - 法律风险涉及股权分散导致控制权变动、环保与安全事故及商业贿赂等 [39][41] - 募投项目风险包括研发失败、折旧费用增加及新增产能消化不足 [44][45] - 发行相关风险包括审核未通过、发行失败、即期回报摊薄及无法现金分红(合并未弥补亏损-1,614.34万元) [4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