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融合

搜索文档
赛轮轮胎董事长刘燕华:加快“双新融合”锻造中国轮胎全球新名片
新浪财经· 2025-08-01 08:05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青岛科技大学实验室孵化而来 肩负振兴中国橡胶工业使命 2002年由软控股份及校友发起创立 [2] - 2016年3月国际期刊《国际轮胎技术》封面刊登化学炼胶工艺 历时十余年研发突破"魔鬼三角"技术壁垒 [2] - 2022年液体黄金轮胎在中国正式上市 高端定位获市场认可 实测表现包括雨雪防滑 节油 静音等优势 [4] 技术创新 - 化学炼胶工艺(液体黄金技术)通过液相混炼重构橡胶分子结构 突破滚动阻力 抗湿滑 耐磨性能难以同时优化的行业百年难题 [2] - 技术成功赋能乘用车胎 卡客车胎 越野车胎及世界最大工程车胎 成为首个获国际汽联FIA认证的中国轮胎品牌 [5] - 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流程连通 AI模拟仿真加速研发 私有化大模型构建轮胎知识库 小赛AI助手提升服务效能 [5] 全球化布局 - 采用"研发-制造-营销"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 越南 柬埔寨 印尼 墨西哥工厂形成全球产能网络 [4] - 墨西哥工厂辐射美洲市场 柬埔寨基地年产能达2100万条半钢子午胎 [5] - 越南工厂通过人才"选拔-轮岗-激励"机制克服本土化阵痛 现可向全球输出管理团队 [5] 产品与市场表现 - 液体黄金轮胎使公司跻身高端品牌行列 雨雪天气抗湿滑性能优异 节油效果显著 [4] - 高端市场定位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已在全球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4] - 与小米汽车合作研发PT01赛道胎 上线小米有品商城 2025年控股华东智能网联试验场 [6] 绿色与智能化转型 - 采用光伏发电等ESG措施 墨西哥工厂实现绿色生产 [5] - 白炭黑替代炭黑降低能耗 化学炼胶工艺减少碳排放 翻新技术延长轮胎寿命 全链条低碳实践获全球头部车企认可 [5] - 青岛工厂63吋巨型工程子午胎植入RFID芯片 实现胎压 磨耗 路况数据实时交互 [5] 行业地位与愿景 - 依托国橡中心产学研平台 推动青岛从"橡胶之都"迈向"世界橡胶中心" [6] - 拒绝价格竞争 专注品质 服务 价值提升 持续投入研发助力全球汽车工业发展 [6]
加快“双新融合” 锻造中国轮胎全球新名片
中国证券报· 2025-08-01 05:02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青岛科技大学实验室孵化而来,2002年由软控股份及校友发起创立,肩负振兴中国橡胶工业的使命 [1] - 2016年国际期刊《国际轮胎技术》刊登公司颠覆性技术"化学炼胶工艺",历时十余年研发突破"魔鬼三角"难题 [1] - 2022年液体黄金轮胎在中国正式上市,定位高端品牌并获得市场认可 [2] 技术创新突破 - 化学炼胶工艺重构橡胶分子结构,实现滚动阻力、抗湿滑和耐磨性能同步提升,破解行业百年技术壁垒 [1][2] - 液体黄金轮胎在雨雪天气抗湿滑性能优异,节油效果显著,驾乘体验柔软舒适且静音 [2] - 技术突破使公司跻身高端品牌行列,巩固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并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2] 全球化战略布局 - 采用"研发-制造-营销"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在越南、柬埔寨、印尼、墨西哥设厂 [2][3] - 墨西哥工厂辐射美洲市场,柬埔寨基地扩建项目年产能达2100万条半钢胎和330万条全钢胎 [3] - 北美、欧洲、中东非等地建立本土服务团队,越南工厂成功输出管理经验 [3] 智能制造与绿色转型 - 工业互联网平台连通全流程,AI模拟仿真加速研发,私有化大模型构建轮胎知识库 [4] - 采用白炭黑替代炭黑降低能耗,化学炼胶工艺减少碳排放,翻新技术延长轮胎寿命 [4] - 墨西哥工厂采用光伏发电,柬埔寨项目创造3000个就业岗位,环保案例入选联合国库 [3] 高端市场拓展与行业合作 - 液体黄金技术应用于乘用车胎、卡客车胎、越野车胎及世界最大工程车胎 [4] - 成为首个获国际汽联(FIA)认证的中国轮胎品牌 [4] - 与小米汽车合作研发PT01赛道胎,并上线小米有品商城,2025年控股华东智能网联试验场 [4] 未来发展规划 - 持续投入研发,拒绝价格竞争,专注品质、服务和价值提升 [5] - 推动青岛从"橡胶之都"迈向"世界橡胶创新策源地" [5]
从“帆船之都”到“新质之城”——青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纪实
中国证券报· 2025-08-01 05:02
青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青岛全球创新指数从2019年第80位跃升至2024年第20位,全国排名第8位 [1] - 2025年上半年GDP达8587.33亿元,同比增长5.3%,新兴产业加速成长 [1] - 虚拟现实产业规模突破220亿元,同比增长22%,集聚山东全省50%相关企业 [2] 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 青岛拥有9家独角兽企业,北方城市中仅次于北京,覆盖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七大战略产业 [3] - 歌尔微电子声学传感器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卡奥斯为全球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 [4] - 2025年上半年新增143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企业达171家 [6] 海洋经济领先优势 -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同比增长6.6%,全国前三 [7] - "海葵一号"深海油气装备建造周期压缩50%,明月海藻海藻酸盐产量全球第一 [7] - 海洋药物BG136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 [7]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企业16万家,助力征和工业产值从8亿增至18亿,毛利率提升5.2个百分点 [9] - 赛轮轮胎"液体黄金"技术打破轮胎性能"魔鬼三角",燃油车百公里节油0.6L [11] - 中科润美实现高端润滑材料国产替代,从技术跟跑者变为标准制定者 [12] 资本市场支撑体系 - 2024年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2029亿元,60%资金流向早期科技企业 [13] - 青岛境内上市公司64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77%,科创板企业平均拥有发明专利97项 [14] - 青岛港通过A+H股募资建成全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提升30%,13次刷新世界纪录 [22] 创新生态协同机制 - 29所高校与30家省级科研院所构成创新网络,4个国家级创新中心支撑产学研转化 [11] - 海尔智家AI技术重构家电场景,胶州空调工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 [17] - 海泰新光开发全球首款荧光复用内窥镜,解决医疗临床除雾等痛点 [20]
释放资本市场改革红利全方位赋能“双新”融合
中国证券报· 2025-06-20 04:34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 - 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超九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 [1] - 全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一半以上 [1] - A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过半 [1] - 科创板允许未盈利科技创新企业按第五套标准上市已有20家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该标准融资 [2] 政策与制度改革 - 2024年出台《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等文件 [2] - 2025年陆家嘴论坛宣布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并启用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支持未盈利创新企业 [2] - 2024年9月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明确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3] - 2025年5月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简化审核程序提升监管包容度 [3] 并购重组与产业整合 -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中产业协同特征显著增强 [3] - 纵向并购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补链强链 [3] - 横向并购推动传统行业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 [3] 立体化融资工具创新 - 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约九成在上市前获私募股权基金投资 [4] - 全市场已发行超200只科创债实际规模超4000亿元 [4] - 私募股权基金、科创债、REITs等工具构建"股权+债权""场内+场外"融资体系 [3][4] 资本市场生态建设 - 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4] - 优化基金份额转让、实物分配股票试点等机制畅通退出渠道 [4] - 债券市场"科技板"落地增强对科技产业链上下游融资覆盖 [4]
吹响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号角
中国证券报· 2025-06-16 04:50
长三角协同创新与产业升级 - 普陀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承载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双新融合"),形成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联动机制,覆盖南京、无锡等7市1区[1][2] - 区域内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武宁路2300米范围内聚集近千家科技创新主体,普陀区累计上市企业22家,并建立动态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库[2][16]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经济规模显著,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1万亿元,占全国11.2%,占长三角45.6%,形成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之一[14] 机器人及汽车产业链布局 - 普陀区承担全国70%机器人产品市场准入认证服务,向埃斯顿、科沃斯等长三角企业发放CR认证证书近百张,全国超半数机器人从普陀完成认证[3] - 汽车产业形成跨区域协同模式:德赛西威、罗尔斯罗伊斯等企业在普陀设计核心部件,无锡测试软件,常州装配电池,南京完成整车制造[3] -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联合车企及芯片企业开展未来车脑芯片研发,算力达国际先进水平[7] 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 - 构建"千百十"产业体系:发展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网络安全、数字广告、科技金融),培育百亿级特色赛道,布局十亿级未来产业如脑科学、基因治疗等[4][11] - 重点产业占区级税收比重超40%,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致慧医疗肿瘤精准诊疗项目、施江医药脑胶质瘤创新药等"核爆点"项目相继落地[4] - 桃浦智创城转型为国际创新城,吸引东方雨虹、睿创微纳等企业入驻,施耐德电气工厂获评"端到端灯塔工厂"[10][11] 关键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 - 芯诗微电子半年内完成汽车安全气囊芯片自主研发,提交3项发明专利,实现全流程自主知识产权[6] - 墨泉生物运用AI技术打造"垂直农场",硬件生产与太仓代工厂协同,45分钟供应链半径加速研发迭代[12] - 建立科创集市平台实现沿沪宁城市资源共享,机器人平台在无锡、南通设分中心,智慧医疗产业链与镇江合作[9] 资本与创新融合 - 欧普泰登陆北交所募资1.5亿元,AI光伏检测效率提升400倍,带动企业进入快车道[15] - 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大会推动跨区域资本协作,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闭环生态[2][14] - 政策组合拳降低企业成本,包括落户奖励、专项扶持及低成本办公场地,助力芯诗微等企业聚焦技术突破[6]
资本激活“双新”潜能 铸就产业升级强劲动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4-29 06:41
资本市场赋能"双新融合"的核心作用 - 科创板助力生物医药企业突破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瓶颈,创业板赋能消费电子企业抢占产业黄金期,北交所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成长快车道 [1] - 资本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更是产业创新的"铺路石",加速企业技术转化并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1][2] - 高技术壁垒企业的技术突破带动整条产业链升级,资本注入促进产融循环,如特宝生物通过科创板加速新药研发 [3]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践案例 - 特宝生物登陆科创板后多款长效重组蛋白质新药研发进程加速 [2][3] - 蓝思科技运用创业板再融资工具加强研发实力,抓住消费电子行业黄金期 [2] - 鹿得医疗通过北交所首发募资扩张产能,支撑销售规模与业绩提升 [2] - 鑫宏业通过并购填补业务空白,建设核级电缆生产基地提升技术研发条件 [2]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数据表现 - 截至2025年4月23日,北交所上市公司265家,累计融资557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超50% [4] - 科创板上市公司586家,IPO募资9208亿元,总市值6.7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占比80% [4] - 北交所合格投资者超810万户,较开市增长超90%,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均已入市 [4] 当前面临的制度与生态挑战 - 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不足,支持科创企业的债券品种有限,创业投资市场规模待提升 [5] - 成长期"硬科技"企业面临"融资断档",并购重组存在痛点,资本市场工具与产业需求脱节 [5] - 产学研脱节导致原始性创新少,低水平重复创新无法服务新产业 [5] 优化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的建议 - 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改革,优化差异化安排,促进资源向新产业集聚 [6] - 北交所设置四套上市标准及多维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精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6] - 完善"融资-退出-再投资"闭环,优化审核与风险定价,建立容错机制解决科创企业资金短缺 [7] - 拓宽直接融资工具如REITs,调整险资、社保考核机制,通过税收优惠吸引长期资本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