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搜索文档
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经济日报· 2025-08-11 05:59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为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发 展锚定两大任务。这一部署既立足当下市场生态的优化,又着眼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层需求,彰显了对资 本市场的重视。 当然,增强包容性绝非是简单的"降低门槛",而是与市场自身升级相匹配,形成正向循环。近5年,新 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行业上市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2.5%和17.9%。这些硬科技企业不仅为投 资者提供了更多成长型投资标的,更推动资本市场自身结构、效率向高质量转型。可以预期,通过建立 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差异化上市标准等方式,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将进一步提升。 需要看到,吸引力和包容性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高质量、回报稳的 上市公司为市场提供丰富的价值投资标的,改善投资预期,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市场就有了"深 水养大鱼"的底气,敢于接纳更多暂未盈利的科创型企业,赋能包容性。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低 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新鲜血液的注入,让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更 敏锐,吸引更多资金慕名而来。这种"投资有回报,融资有渠道"的良性循环,正是资本市场成熟的标 志 ...
陕西“专精特新”专板开板
陕西日报· 2025-07-30 08:01
陕西"专精特新"专板开板 - 陕西"专精特新"专板正式开板,首批105家企业登陆专板 [1] - 首批入板企业分层情况:孵化层82家、规范层13家、培育层10家 [1] - 入板企业覆盖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1] - 专板提供9大重点服务产品,包括政策对接、股权管理、投融资对接等 [1] - 专板将构建一站式、多层次、全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生态圈 [1] 活动及签约情况 - 10家培育层入板企业代表上台接受授牌 [1] - 陕西钛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宣布启动 [1] - 相关银行、政府部门、高校、非银金融机构与钛产业企业达成签约 [1] 专板意义与功能 - 为省内中小企业提供更高层次的资本对接平台 [2] - 标志着陕西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2] - 将构建"融资+融智+融资源"服务矩阵,强化企业创新能力 [2] 活动组织方 - 指导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 [1] - 主办单位:省工信厅和宝鸡市政府 [1] - 承办单位:宝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招商银行宝鸡分行 [1] - 协办单位:省委金融办、省财政厅、陕西证监局 [1]
中信集团举办科产融创新发展论坛 发布科技创新“磐石”行动
证券日报网· 2025-07-28 14:45
中信集团战略布局 - 公司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举办科产融创新发展论坛,聚焦"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及新质生产力培育[1] - 启动科技创新"磐石"行动,发布《AI新纪元:砥砺开疆智火燎原》AI+产业发展深度研究报告,目标构建世界一流科技型卓越企业集团[1] 人工智能发展策略 - 以"人工智能+"为引领,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与产业升级,具体措施包括联合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开放优势场景和数据、提升金融联动供给效率、完善内部风险监管[1] - 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发布"磐石"行动,建设"2+4+N"三层级科创平台集群(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集团级科技创新中心+N个领域级研发中心)[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智能矿山重型装备、数字钢铁领域[2] - 集团级科技创新中心覆盖金融科技、生物育种、先进金属材料、轻量化技术四大方向[2] - 领域级研发中心布局人工智能、盐湖资源、特种机器人等多元化前沿领域[2] 产学研协同机制 - 通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加速技术商业化[1] - 金融支持方面强调"股贷债保"联动,将资金链嵌入产业链与创新链[1]
江苏资本版图扩容 上半年新增A股公司12家
上海证券报· 2025-07-26 02:21
资本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江苏新增12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3家登陆科创板,区域分布为苏州4家、常州2家、无锡南通淮安扬州镇江泰州各1家 [2] - 同期6家企业在港股上市,包括曹操出行、药捷安康、恒瑞医药等,另有3家企业登陆纳斯达克 [2] - 江苏目前有近60家企业在沪深北交易所排队上市,超20家企业在港交所排队 [3] 并购市场动态 - 上半年江苏上市公司披露股权类并购事件152起,同比增长50.5%,总金额约396亿元 [4] - 纵向整合案例:灿勤科技2080万元收购苏州纬度天线52%股权以拓展下游应用领域,综艺股份收购吉莱微电子整合IDM能力 [4] - 横向整合案例:亚普股份5.78亿元收购赢双科技54.5%股份强化汽车零部件竞争力,联环药业7038万元收购四川龙一医药51%股权拓展川渝市场 [5] 母基金与产业投资 -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规模500亿元,已落地36只专项基金总规模914亿元,第三批5只基金规模155亿元于7月启动 [6] - 苏州未来产业天使基金投资12个科创项目,覆盖前沿新材料、量子技术等8大领域,无锡未来产业天使基金注资天荣科技300万元突破绿氢压缩机技术 [7] - 常州新能源产业专项母基金规模50亿元,泰州大健康母基金规模10亿元聚焦医药健康,镇江高端智能制造母基金规模10亿元重点投资新能源等领域 [8]
宜宾实施“产业链+基金+场景”协同发展战略 探索更多良性循环的“宜宾方案”
证券时报网· 2025-07-25 22:09
大会概况 - 2025(第二届)产融合作大会在四川宜宾召开,主题为"产融联动创新合作共创价值",聚焦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1][2] - 参会方包括国家部委、金融机构、产业龙头等千余名代表,共同探讨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路径 [1] - 大会发布"支持新型工业化创新金融产品矩阵"等金融工具包,并签约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 [3] 宜宾经济与产业表现 - 宜宾2024年GDP突破4000亿元,位居四川省第三,工业总量全省第二,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1][4] - 四大主导产业:优质白酒产值超千亿、动力电池连续两年产值超千亿(占全球产量10%)、晶硅光伏建成全省最完备产业链、数字经济引进150家头部企业(智能终端占全省产量超50%) [6] - 未来产业布局:新型储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2024年有望突破百亿,拓展AI、低空经济等新赛道 [6] 金融支持措施 - 宜宾创新"产业链+基金+场景"模式,建立超600亿元基金矩阵,2024年首期发布190亿元合作榜单,吸引60余家上市公司及30余家世界/中国500强企业落户 [6] - 金融产品创新:推出"科创贷""碳账户低息贷款"等,全市上市企业6家,总市值超5000亿元 [5] - 政策支持:出台《产融合作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担保补助、贷款贴息撬动金融资源 [5] 全国产融合作进展 - 截至2024年6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9万亿元,同比增长8.7%,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增至8000亿元 [2] -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上线800多项服务产品,试点城市通过路演活动年均授信超1万亿元 [3] - 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中长期贷款投放,推进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3] 宜宾招商引资成果 - 2024年7月北京推介会签约122个数字经济、新型储能项目,投资额超400亿元 [7] - 营商环境优化:实施"一对一"包干服务,建立观察员制度,存贷款余额增速连续全省第一,年均增量超千亿元 [6]
新沂农商银行落地首笔“贷款+认股权”
江南时报· 2025-07-25 07:29
新沂农商银行首单认股权业务落地 - 新沂农商银行在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登记托管首单认股权,标志着该行首笔"贷款+认股权"投贷联动业务正式落地 [1] - 该行向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新沂市复兴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授信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同时以认股权形式持有该企业100万股股权,行权期限为一年 [1] - 此次合作标志着新沂地区在科创金融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轻资产科技型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1] 业务模式特点 - 采用"贷款+认股权"投贷联动模式,银行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获得企业授予的认股选择权 [1] - 行权价格将根据企业最近一轮股权融资的投前估值确定,若无投前估值记录则由银行指定第三方投资机构与企业协商定价 [1] - 该设计既保障企业当期融资需求,又为银行预留了分享企业成长红利的通道 [1] 企业背景与融资方案 - 新沂市复兴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作为典型科技型小微企业,长期面临"高研发投入、轻固定资产"的融资瓶颈 [1] - 新沂农商银行通过综合评估企业研发能力、专利数量等成长性指标,突破传统抵质押依赖,量身定制融资方案 [1] 认股权业务价值 - 企业端:降低前期融资门槛与成本,避免过早稀释股权 [2] - 银行端:未来股权溢价可抵补信贷风险,激励金融机构向科创领域倾斜资源 [2]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此类模式能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长周期、高投入"导致的资金困境 [3] - 新沂农商银行未来将持续扩大"贷款+认股权"业务覆盖面,深耕本地科创沃土 [3] - 随着全国多地试点认股权综合金融创新业务,市场期待二级流通、估值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激活认股权的金融属性 [3] - 此次合作是对"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生动诠释,将为中小微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注入强劲动能 [3]
年内湖北累计发行22只科技创新债券
证券日报· 2025-07-21 00:06
湖北科创债市场概况 - 2025年湖北发行22只科创债,发行规模合计213.30亿元,在中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 - 22只科创债发行企业覆盖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12只科创债为新政策发布后发行,占比达55.54% [3] 政策与产业驱动因素 - 202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公告,湖北迅速响应出台《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 - 武汉市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641亿元,2025年政府工作锚定发展五大工业板块和十大主导产业 [3] - 政策与产业需求双重驱动下,科创债市场活力迸发,9家企业首次发行科创债,占比超五成 [4] 企业发行案例 - 洪山科投集团发行武汉市主城区产投平台首单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4] - 东风汽车集团发行科创债募集30亿元,拟将不少于50%资金用于新能源及智能化发展相关研发支出 [5] - 光谷金控集团发行新政后湖北地区国有企业首批科创债,未来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助力产业升级 [5] 市场挑战与完善方向 - 科创企业高风险、轻资产特性导致部分中小科创企业面临认购不足、发行成本较高困境 [5] - 科创项目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大,需建立更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与监管机制 [5] - 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信用保护工具等业务支持科创债发行,可参考国际经验增加限制性条款加强投资者保护 [6] 专家建议 - 应重点关注科创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和成长性,考察行业及区域发展、公司战略和科技管理水平 [6] - 着重考察企业科技领域的财富创造能力,关注行业竞争地位、商业模式稳健性、技术原创性和商业化能力 [7]
科创板多家上市时未盈利公司发声——资本市场开辟专属通道 有助于核心技术攻关
证券时报· 2025-07-14 02:42
科创板改革"1+6"政策影响 - 科创板改革"1+6"政策设立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支持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硬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加速技术研发和创新产品商业化 [1] - 政策使资本市场更好地适应科技型企业盈利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的特点 [1] - 改革引导资本流向国家战略需求领域,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2] 未盈利科创企业受益情况 - 泽璟制药作为首家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已实现多个创新药获批上市 [1] - 奥比中光2022年7月以未盈利状态登陆科创板,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扭亏为盈 [1] - 拓荆科技2022年上市时未盈利,上市首年即实现盈利且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1] 硬科技企业融资环境改善 - 半导体、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硬科技企业获得融资环境包容性提升和估值逻辑重塑两大关键支持 [2] - 科创成长层为高研发投入、高成长性企业开辟专属资本通道,助其跨越"死亡谷" [3] - 第五套上市标准体现对技术突破性、产业引领性等"硬科技"核心指标的重视 [3] 企业成长路径优化 - 资本市场日益包容的融资环境和改革举措落地助力企业成长 [1] - 科创成长层为处于核心技术攻关期或产业化初期的优质企业铺设"韧性赛道" [3] - 政策让资本有更多耐心伴随企业穿越创新周期,更理性评估技术积累与长期潜力 [3]
辽宁创投焕新篇 资本北上“闯关东”——专访辽宁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战巍
证券时报· 2025-07-10 08:00
核心观点 - 辽宁省通过科创实力、政策支持和走出去战略,正在形成创投生态的加速变革,吸引全国资本关注[1][2] - 科创实力打造"价值洼地",政策支持汇聚"耐心资本",走出去战略构建创投新生态,是辽宁创投腾飞的三大密码[3][7][13] 以科创焕新篇:硬科技筑造资本"价值洼地" - 创业投资是驱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力量[4] - 辽宁企业含"科"量高,上市后备库470家企业中科技型企业近350家[4] - 2024年辽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提升5位,研发投入强度创十年新高[5] - "十四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年均增速38.4%达4.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速19.7%达1.4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5] - 2019年以来已培育5家半导体主业上市公司,形成半导体设备产业集群[5] - 集成电路装备、机器人、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加快,成为吸引创投的新"磁场"[5] - 2025创投辽宁发展大会围绕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举办路演,参会人数超预期近一倍[6] 以政策换空间:真金白银汇聚耐心资本 - 2024年发布200个新质生产力项目,融资需求超120亿元,吸引近百家创投机构[9] - 2025年已举办二十几场活动,超千家次投资机构参与,37家企业获投资机构关注,6家深入对接[10] - 对创投机构新增投资额给予1%最高1000万元/年激励,创投人才纳入"兴辽英才计划"享10万元奖励[12] - 构建"1+N"天使基金集群,财政出资比例上限可达100%[12] - 2024年9月以来25只新基金落地,认缴规模突破75亿元,包括东北首只QFLP和辽宁首只S基金[12] - 强化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优化返投比例政策,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12] 以空间换生态:走出去路演打开"资金通路" - 通过"走出去"路演将辽宁科技企业带到深圳、北京等创投发达地区[14] - 近距离接触顶级资本与投资人,实现资本、资源、认知的新突破[14] - 不仅搭建企业与资本对接平台,更吸引头部创投机构对辽宁产生兴趣[15] - 未来将组织创投机构与科研院校、科技园区等对接,构建资本与产业深度咬合的创投新生态[16] - 以畅通"募投管退"全链条为重点,打造创新资本要素流动的"洼地"和人才集聚的"高地"[17]
北交所“双指数”时代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吸引更多资金
证券日报· 2025-07-07 00:15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发布 - 北交所正式发布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开启"双指数"时代,为创新能力强、成长空间大的中小企业带来更多资金支持 [1] - 北证50指数年内涨幅达38.96%,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年内上涨43.79%,表现突出 [1] - 北交所268家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81%,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2024年平均研发强度达5.04% [1] 指数意义与市场影响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与北证50指数形成互补,为投资者提供更精准的业绩比较基准和投资标的 [1] - 指数发布为指数基金、北证50ETF等产品开发奠定基础,进一步扩大北交所产品矩阵 [1] - 指数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市场认知度不足等问题,提升资金支持效率 [1] 北交所未来发展建议 - 高质量扩容是北交所改革的基础,需优化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吸引更多优质企业 [2] - 建议设定阶段性目标,如五年内实现10%的"小巨人"企业上市,形成良好市场生态 [2] - 发挥北交所承上启下作用,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协调发展,优化转板机制 [2] - 推动投资端与融资端均衡发展,鼓励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深度参与 [2] 市场展望 - 北交所"双指数"时代开启,创新型中小企业有望借助北交所迈上发展"新台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