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

搜索文档
资本市场“十五五”改革划重点 增强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证券时报· 2025-09-05 02:52
投资与融资是资本市场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证监会指出,要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 为牵引,加快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这一提法首次出现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随后在2025年的证监会工作会议、年中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被屡次提及。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是项系统工程,改革应更加重 视投融资综合平衡,通过实现量的总体平衡、质的持续提升以及权责的有效制衡,引导资金供给与融资 需求相匹配,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过去一段时间,证监会加快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推动一批标志性改革取得突破。在投资端改革方面, 加大力度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的堵点痛点,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 动方案发布,行业机构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今年以来,社保、保险、年金等中长期资金累计净 买入A股超过2000亿元,反映出中长期资金加速流入与股市回稳向好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近日,证监会在谋划"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重点任务举措时,明确了下一步的改革计划,包括持续巩固 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加快推进新一 ...
管涛:加快推进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搜狐财经· 2025-09-02 15:33
管涛、刘立品(管涛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刘立品 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加快推进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宜树立"边境后规则比边境开放更重要"的观念,按照"以我为主、面向 国际、立足本土、面向市场、整体推进、安全为重"的基本原则,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全流程梳理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薄弱环节,完善资本市场生态体 系。在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过程中,对于可能面临的制度水土不服、信息外泄、外部冲击、恶意攻击和金融制裁等风险要严加防范。 原文出自: 管涛,刘立品.加快推进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J].金融市场研究,2025(8):1-12. 管涛 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中银证券宏观分析师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制度型开放"一词,强调"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2019 年"制度型开放"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制度型开放"一词在政府文件中被反复提及。近年来,国内关于制度型开放的研究明显增多,但对资本市 ...
李强: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落地;吴清:持续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每周金融评论(2025.8.25-2025.8.31)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9-01 18:52
李强:加速部分地区实施要素 吴清:持续巩固资本市场 234 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落地 回稳向好势头 Hinamera 母周金融评论 重大会议 MEETINGS ◎ 李强:加速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落地 POLICES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加快 实施6大重点行动 a 0 Financial Weekly 每周金融评论 | 目录 CONTENTS 热点聚焦 FOCUS 下载 - 注册地址 - 外贸易网 - 上一篇: - 一 J寸米4 四只牛中初四网刊为力大 EVENTS ◎ 外资大举加仓中国资产 ◎ 8月28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 500强"榜单 重要数字 DATA © 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 刻 深 E g 前 盯着 T a H 清华金融评论 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 5 元/篇 30 电子刊 纸质刊 18 元/期 432 元/年 180 元/年 173231 热点 聚焦 吴清:持续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在近日召开的"十五五"资本市场规划专家学者座谈会上表示,证监会将深 ...
股民必看!吴晓求直言:总想“一夜暴富”的人把市场搞乱了
商业洞察· 2025-09-01 17:23
市场行情本质 - 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创十年新高 反映改革红利释放而非泡沫或资金炒作[3][5][6] - 改革核心在于清除阻碍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规则 给予投资者稳定预期并严惩违法违规行为[6] - 行情结束为时尚早 中国市场发展是主旋律但过程中必然存在波动和风险[6][7] 投资者行为分析 - 市场需克服急躁情绪 避免将投资视为暴富工具而应作为财富成长渠道[9] - 投资需专业知识和决断力 优柔寡断者不适合直接投资[9] - 指数上涨不代表人人盈利 个股表现差异取决于对上市公司判断能力[10][11] 个股估值与监管 - 寒武纪市盈率达3000倍反映市场预期 短期泡沫属正常现象但需确保信息透明[14] - 监管重点应放在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内幕交易查处而非人为判断泡沫[14] 市场独立性 - A股市场已不依赖港股 其强势表现主要源于内部改革而非外部带动[17] - 改革红利和认知转变(从融资市场到投资市场定位)是行情核心驱动力[18] 交易制度创新 - 建议延长A股交易时间至4小时或开设夜市以提升市场活跃度[23][24][25] - 交易时间调整本质是激发市场参与兴趣[26] 资产结构转型 - 中国居民资产需从房地产转向证券化金融资产 理想占比应为40%-50%[28][30][34] - 债券市场需提升透明度和规范性 股票市场需推进资产端、资金端和制度平台三重改革[28][29] - 房地产作为财富增值工具的时代已结束 因其流动性差且供应过剩[33][35][36] 退市与赔偿机制 - 强制退市需区分类型 对财务造假和违法违规退市应建立投资者赔偿机制[38] - 个人投资者常因投机心态买入低价ST股 需通过制度保护其权益[38] 法律惩戒体系 - 当前行政处罚威慑力不足 需通过刑法修订对严重金融欺诈最高判处死刑[40][41][43] - 法律体系完善是资本市场制度平台改革的关键环节[42][43]
2025年亚洲资本市场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8-31 00:32
资本市场规模与结构 - 亚洲资本市场规模显著扩张,上市公司数量从2000年约1.4万家增至2024年近2.9万家,增长超一倍[2] - 亚洲市值增长25万亿美元,中国以13万亿美元市值稳居全球第二,日本和韩国为核心力量[2] - 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债券等市场融资仅占14%,银行贷款占比高达86%[2] - 柬埔寨、越南等国企业几乎完全依赖银行融资,70%中小微企业面临资金缺口[2] 股票市场发展 - 亚洲股票市场规模全球领先,8586家企业在成长型市场上市,市值达3.3万亿美元,占全球同类市场80%[3] - 中国贡献成长型市场75%份额,中日韩占据亚洲股市总市值86%[3] - 私人股权规模仅为全球22%,且集中在中印日韩等少数国家[3] - 46%亚洲上市公司前三大股东控制超50%股权,家族企业和国企占比高[3] 债券市场动态 - 亚洲公司债市场规模达13.9万亿美元,占全球23%,中国贡献75%发行量[4] - 企业发债主要用于实体投资(如厂房、研发),与欧美金融操作导向形成对比[4] - 2024年绿色、社会及可持续债券发行达1450亿美元,绿色债券占比超60%[4] - 近四分之三可持续债券允许用于偿还旧债,资金用途披露存在模糊性[4] 人工智能与金融创新 - 2023至2030年东南亚数据中心需求预计增长10倍,AI相关并购和创投活动活跃[5] - 中国、日本、韩国为AI核心战场,香港、新加坡推出"监管沙盒"测试AI风控等技术[5] - AI人才短缺和监管碎片化制约发展,跨境合作存在障碍[5] 区域发展不均衡 - 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股市规模不足GDP40%,流动性匮乏[3] - 亚洲机构持股比例仅18%,远低于全球47%水平,散户参与度受金融知识限制[3] - 日本、韩国企业债券占比超20%,融资结构多元化程度高于其他亚洲经济体[2] 全球地位与贡献 - 亚洲贡献全球近三分之一GDP,上市公司数量占全球55%,市值占比27%[1] - 亚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但在创新与规范中寻求平衡[1]
吴晓求:总想“一夜暴富”的人把市场搞乱了
虎嗅· 2025-08-30 21:33
市场行情分析 - 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创十年新高 [1] - 行情由改革红利驱动而非资金炒作 [2][5][6] - 市场发展是主旋律但存在波动风险 [4][9] 制度改革方向 - 清除阻碍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规则 [3][7][8] - 强化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内幕交易监管 [17][18] - 建立退市赔偿机制保护投资者权益 [44][45] 投资者行为评价 - 部分投资者存在急躁暴富心态扰乱市场 [10] - 指数上涨但个股收益分化明显 [13][14] - 不适合直接投资的投资者应考虑专业机构产品 [14][16] 板块与估值分析 - 寒武纪市盈率达3000倍反映市场预期 [17] - 高估值需以真实信息披露为前提 [17] - 芯片企业受市场期待属正常现象 [17] 市场结构变化 - A股市场独立性增强不依赖港股 [20] - 证券化金融资产占比应提升至40%-50% [32][37][39] - 债券市场需提升透明度和规范性 [32][35] 交易制度创新 - 建议延长A股交易时间至5小时 [27][28] - 可探索开设夜市交易时段 [28][30] - 期货市场已实施延长交易 [29] 资产配置转型 - 房地产作为财富增值工具的时代结束 [38][39] - 金融资产流动性优于房地产 [42][43] - 居民部门财富应向证券化金融资产转移 [39][42] 法律体系完善 - 需完善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增强威慑力 [48][51] - 严重金融欺诈可判处极刑 [50][51] - 现行行政处罚力度不足 [46][48]
证监会:持续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第一财经· 2025-08-29 20:35
资本市场"十五五"规划座谈会核心内容 - 证监会召开专题座谈会研讨"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重点任务举措 围绕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扩大制度型开放等方向征集意见建议[3][4][5] - 会议认为"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含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落地见效 市场基础制度优化且信心增强 今年A股企稳回升且交易活跃[4] 资本市场改革进展与成效 - "十四五"期间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科创板"1+6"改革等政策持续见效 市场基础制度不断优化[4] - 今年以来A股市场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4] "十五五"规划重点方向建议 -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深化制度改革并增强市场功能[4] -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加快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及战略资本 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4] - 完善股票、债券、衍生品及跨境监管等领域法律制度 构建立体化追责体系 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4] - 稳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 支持境外优质企业回归A股[4] 资本市场发展定位与部署 - "十五五"时期是资本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需通过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牵引新一轮改革开放[5] - 证监会将持续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增强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倡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5]
以中长期制度建设打造资本市场安全垫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6 08:47
当前A股市场行情特征 - 权益市场自6月23日以来持续走强超2个月 估值迭创新高 成交量于25日再次超3万亿元 板块轮动上行冲击3900点 [2] - 行情表现出极大耐心 由政策市带动情绪市 再期待资金市次第蓄力 推动市场"思牛心切" [2] - 市场投资热情与风险回避偏好产生化学反应 呈现损失规避效应特征 避险类资金寻求确定性收益机会 [3] 资金流向与配置动态 - 6月以来央行通过万亿逆回购及降息操作 将7天回购利率、SLF利率、MLF利率相继下调10个基点 压低市场利率 [2] - 金融市场资产荒限制机构投资者选择菜单 在强化分红政策激励下 机构投资者集中转向权益市场 [2] - 截至7月末居民存款达162万亿元 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 非银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14万亿元 M2-M1剪刀差收窄 反映存款向股市搬家处于早期阶段 [3] 市场基础与制度建设需求 - 市场走强尚未得到上市公司基本面有效支撑 7月宏观数据显示经济基本面仍需夯实 [3] - 需夯实股市经济基本面 通过放权让利改革落实负面清单管理 为市场主体提供业务拓展空间 [4] - 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IPO与退市机制、集体诉讼制度、辩方举证制度及争议和解制度 营造公平竞争秩序 [4] - 资本市场需基于风险博弈理念经营监管 让风险规避型投资者安营扎寨 改变牛短熊长格局 [5]
星谦发展拟“2并1”基准进行股份合并
智通财经· 2025-08-25 23:09
公司战略举措 - 公司董事会决议在新加坡交易所进行双重上市 计划在香港交易所主板及新交所凯利板同时上市 [1] - 新加坡上市需满足三项核心条件 包括获得新交所等监管机构批准 达成所有上市要求 并视市场环境而定 [1] - 为实现新加坡上市 公司拟进行股份合并 按每两股现有股份合并为一股合并股份的基准操作 [1] 股份结构调整 - 新交所凯利板规则要求最低发行价不低于每股0.20新元 而公司当前港股收盘价1.22港元(约0.198新元)低于该标准 [1] - 股份合并后每手交易单位将由4000股现有股份调整为2000股合并股份 [1] - 股份合并方案针对所有已发行及未发行现有股份实施 [1]
一财社论:以中长期制度建设打造资本市场安全垫
第一财经· 2025-08-25 21:02
市场行情与资金流向 - A股持续走强超2个月 冲击3900点新高 成交量超3万亿元 [1] - 央行通过万亿逆回购和降息操作 下调三大政策利率各10个基点 引导市场利率下行 [1] - 金融市场资产荒限制机构投资选择 险资等机构投资者集中转向权益市场 [1] - 居民存款7月减少1.11万亿元 同比多减7800亿元 非银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14万亿元 [2] - M2-M1剪刀差收窄 反映居民存款向股市搬家仍处早期阶段 [2] 资金属性与投资偏好 - 险资和居民存款本质属避险类资金 追求确定性收益和稳定股息率 [2] - 损失规避效应显著 投资热情与风险回避偏好产生特殊化学反应 [2] - 风险规避型资金若匹配超风险承受能力资产 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2] 制度建设与市场基础 - 需夯实股市经济基本面 通过放权让利改革拓展市场主体经营空间 [3] - 落实负面清单管理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提升市场预期稳定性 [3]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对等博弈机制 强化风险定价功能 [3] - 推进IPO与退市机制市场化 完善集体诉讼和辩方举证制度 [3] - 构建风险交易与配置场所 使风险规避型投资者能安心参与市场 [4] 长期发展趋势 - 居民储蓄存款与险资入市是大趋势 需确保资金处于风险可控范围内 [3] - 通过中长期制度建设打破牛短熊长格局 护航市场投资功能 [5] - 建立全方位合法权益保护机制 实现投资者共赢格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