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理论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任正非提到罗登义、屠呦呦和黄大年!他眼中的基础理论研究显然并非纯理论,为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6-13 10:57
公司动态 -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近期接受人民日报专访,回应外部封锁打压时表示"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4] - 任正非对昇腾芯片的评价是"美国夸大了华为的成绩,华为还没有这么厉害" [4] - 华为2024年研发费用支出达1797亿元,占全年收入20.8%,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2490亿元 [5] - 华为2024年研发人员约11.3万名,占总员工54.1%,每2名员工就有1人专职创新 [5][10] 研发战略 - 华为研发投入中约600亿元用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考核,1200亿元用于产品研发需考核 [6] - 公司坚持"比起砸钱买设备,最应该砸科学家"的理念,高薪聘请全球顶尖人才 [6] - 每年在全球寻找天才少年,以高额薪资吸纳顶尖人才补充科研队伍 [7] - 截至2024年底,华为在全球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15万件,2024年PCT专利申请量6600件蝉联全球第一 [10] 发展历程 - 1991年推出首台自主交换机HJD48,标志中国通信设备从"贴牌组装"迈向"自主设计" [8] - 2019年启动"备胎计划",海思芯片转正,鸿蒙系统问世,构建全栈技术生态 [8] - 2024年全年营收突破8600亿元,2025年推出鸿蒙电脑补齐生态版图 [8] - 2023年知识产权收入达5.6亿美元,专利库成为持续产出现金流的"专利银行" [10] 行业影响 - 2024年中国PCT专利申请量突破7万件,华为以6600件领跑全球 [10] - 中国科技企业每前进一小步都将引起国际社会轩然大波 [11] - 华为的自主研发创新已成为行业标杆,有望带动更多中国企业 [12] - 中美芯片谈判中中国保持"站着"姿态,未在芯片和稀土问题上让步 [12]
任正非人民日报发声,以贵州刺梨为例谈“基础理论研究”
南方农村报· 2025-06-10 22:34
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 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以贵州刺梨为例阐述基础理论研究对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3] - 任正非强调理论科学看似"无关痛痒"却可能孕育百年后的产业奇迹 [17] - 基础研究不追求即时效益但可能改变一个产业 [15][16] 贵州刺梨的产业发展 - 20世纪四十年代农学家罗登义发现刺梨富含维生素C但当时社会教育水平低导致论文沉寂近百年 [7][8] - 近年贵州将刺梨开发成天然维C饮料售价近百元一瓶成为"奢侈品级"饮品 [9] - 刺梨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渠道 [10] 贵州刺梨的品牌推广 - 2023年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将贵州刺梨、贵州金刺梨纳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 [24][25] - 2024年《贵州农产品市场调研报告》强调刺梨的"产地属性"消费偏好突出"贵州原生态"标签结合健康需求推广 [26] - 贵州省通过大湾区推介系列活动等多渠道推动刺梨出山进湾成为市民餐桌的品质之选 [28][29] 华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 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创建"黄大年茶思屋"免费开放科技平台以推动基础创新 [18][19] - 任正非呼吁社会给予基础研究更多耐心和支持 [21]
华为任正非: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0 09:18
华为面对外部压力的态度与策略 - 面对外部封锁打压,公司采取"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的务实态度,强调行动力而非空想 [2] - 昇腾芯片被美方警告风险,公司回应称单芯片仍落后美国一代,但通过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群计算补单芯片等方法实现实用化 [3] - 承认中国在中低端芯片领域存在机会,尤其化合物半导体潜力更大,硅基芯片通过技术组合可满足当前需求 [4] 芯片与软件技术发展路径 - 中国拥有数十至上百家努力发展的芯片公司,软件领域因基于数学原理而难以被卡脖子 [4] - 未来中国可能出现数百至数千种操作系统,支持各行业进步 [4] - 芯片领域采用叠加和集群计算方法,结果上可与最先进水平相当 [14] 基础研究与长期投入 - 公司年研发投入1800亿,其中600亿用于不考核的基础理论研究,1200亿投入需考核的产品研发 [9] - 基础研究周期通常需10-20年或更长,是技术突破的根基 [6] - 通过"黄大年茶思屋"平台免费开放科技信息,与院校合作扩大基础研究开放度 [10] 人工智能与基础设施优势 - 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中国具备电力保障、发达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优势 [12][13] - 中国制造业快速融合人工智能,将诞生本土化模型,算法实际掌握在各行业专家手中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价值 - 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国有企业社会价值,如高铁、电网等虽不盈利但奠定社会发展基础 [11]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集中力量完成大型基建项目,是资本主义难以实现的 [11] 开放发展与行业生态 - 国家开放政策推动技术进步,统一大市场将突破外部封锁 [16] - 民营企业发展需法治化、市场化环境,企业聚焦价值创造与技术突破 [15] 理论科学与社会支持 - 理论科学家需要战略耐心与社会宽容,其贡献可能数十年后才显现 [5][8] - 列举刺梨维生素研究、青蒿素等案例,说明基础研究的长远价值 [7][8]
任正非:没有理论就没有突破,我们就赶不上美国
快讯· 2025-06-10 07:49
研发投入与基础研究 - 公司年度研发投入达1800亿元,其中600亿元用于基础理论研究且不设考核目标 [1] - 产品研发投入约1200亿元,该部分需接受考核 [1] - 公司强调基础理论研究对技术突破的关键作用,认为缺乏理论支撑将难以追赶美国技术发展 [1] 战略方向 - 公司高层明确将基础研究作为长期战略重点,与短期效益导向的产品研发形成双轨制投入结构 [1] - 技术追赶目标直接对标美国,反映行业竞争格局下的压力与决心 [1]
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 ——对话任正非
人民日报· 2025-06-10 06:27
华为面对外部挑战的态度与策略 - 面对外部封锁打压,公司采取"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务实态度 [2] - 公司认为美国夸大了其在芯片领域的成绩,承认单芯片仍落后美国一代,但通过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群计算补单芯片等方法达到实用状况 [3] - 公司认为中国在中低端芯片领域有机会,特别看好化合物半导体机会,并指出软件领域不会被卡脖子 [4] 芯片与基础研究发展 - 公司认为中国有数十、上百家芯片公司都很努力,未来中国将会有数百、数千种操作系统支持各行业发展 [4] - 公司每年投入1800亿研发费用,其中600亿用于不考核的基础理论研究,1200亿用于需考核的产品研发 [9] - 公司建立"黄大年茶思屋"非盈利网络平台,免费提供科技信息查阅,并与院校合作进行基础研究 [10] 人工智能与未来技术发展 - 公司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发展将经历数十年、数百年 [12] - 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包括数亿青少年、充足电力供应、发达信息网络和东数西算战略 [13] - 公司认为芯片问题无需过度担心,通过叠加和集群等方法可达到先进水平计算结果 [14] 中国制造业与经济发展模式 - 中国制造业强大不仅在于高质量和低成本,更在于能更快、更好、更智能地生产,并加速融入人工智能 [15] - 公司认为中国制造业人工智能运用非常快,将诞生许多中国模型,算法掌握在各行业专家手中 [15] - 公司支持法治化、市场化环境,企业应专注价值创造、技术突破和依法纳税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体现在高铁、高速公路、水坝等不赚钱但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11] - 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统一大市场,将突破封锁实现复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