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共管模式

搜索文档
年内逾710只基金增聘经理,增聘潮涌究竟是“离职前兆”还是“团队优化”?
第一财经· 2025-07-08 00:04
公募基金行业团队化转型 - 行业正加速从"明星基金经理"模式向"团队平台化"转型 目前超四分之一基金采用"共管"模式 全市场1.29万只基金中有3307只由两位及以上基金经理管理 占比达25.61% [1][7] - 政策明确引导行业转型 2022年4月证监会提出构建团队化投研体系 2024年5月行动方案再次强调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 [8] - 新生代基金经理数量显著增长 全行业4052名基金经理中1542人任职不超过3年 占比超三分之一 另有534人任职未满1年 [8] 基金经理增聘现象分析 - 年内超710只公募产品增聘基金经理 涉及葛兰 冯波 刘格菘等知名经理 相关公告近900条 如葛兰管理规模311.79亿元的中欧医疗健康增聘赵磊 [1][4][5] - 增聘核心逻辑为团队动态优化 包括"以老带新"培养新人 减轻原经理管理压力 实现优势互补 如价值型与成长型经理组合管理 [5][6] - 行业分析师指出 若某经理全部产品密集增聘且风格相似可能预示离职 但多数情况属于正常团队迭代 [5][6] 新生代基金经理表现 - 年内主动权益类基金前10名中半数由任职不足3年的经理管理 如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经理梁福睿任职不足1年 产品年内回报达90.92% [2][9] - 新生代优势在于投资灵活度高 学习能力强 善于把握新兴行业机会 但持仓行业集中度较高 业绩可持续性需时间验证 [9][10] - 资深从业者认为年轻经理更擅进攻 老将更擅风控 两者互补可形成更全面的投资策略 [9]
年内逾710只基金增聘经理,新生代基金经理加速接棒
第一财经· 2025-07-07 20:52
公募基金增聘潮现象分析 - 今年以来至少有逾710只公募产品增聘基金经理 涉及葛兰 冯波 刘格菘等多位知名经理管理的产品 相关公告接近900条 [1][3] - 市场一度将增聘视为"原经理离职前兆" 但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团队动态优化的常规操作 包括以老带新 工作减负 优势互补等 [1][4] - 中欧医疗健康增聘赵磊与葛兰共管 该产品规模达311.79亿元 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等百亿基金也出现类似增聘案例 [3] 行业团队化转型趋势 - 全市场25.61%基金采用"共管"模式 3307只产品由两位及以上经理管理 共管模式渐成常态 [5] - 2022年证监会政策明确引导构建团队化投研体系 2023年行动方案再次强调平台式投研建设 推动行业加速转型 [5][6] - 新生代基金经理数量占比超三分之一 任职≤3年的经理达1542人 任职≤1年的"新锐"有534人 [6] 新生代基金经理表现与特点 - 年内主动权益类基金前10名中 半数产品由任职不足3年的经理管理 如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年内回报达90.92% [2][7] - 新生代优势在于进攻性强 投资灵活度高 对新兴事物接受快 但存在行业集中度高 业绩周期验证不足等问题 [6][7] - 华南从业人士指出新生代管理规模较小 更适应当前市场风格 但业绩可持续性需更长时间观察 [6][7] 增聘行为的深层逻辑 - 产品规模突破阈值后 单一经理调整难度增大 增聘可实现能力圈差异化分工 如"价值+成长"组合管理 [4] - 市场有效性提升使单兵作战获取超额收益难度加大 团队协作能整合智慧应对复杂环境 [5] - 基金公司明确表示增聘是为减轻管理负担 聚焦擅长赛道 并非离职准备 [4]
基金经理“团队制”如何搞?这些有益探索已先行!
券商中国· 2025-05-26 16:45
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 - 团队制成为提升公募基金投研能力建设的主要抓手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 行业高度认可投研一体化和共管模式作为探索方向 但与真正团队制仍有差距 需从投研机制变革入手 [1] - 证监会《行动方案》明确团队制为强化投研能力核心部分 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支持"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中欧基金工业化数智化平台、诺安科技投研团队为典型实践案例 [2] - 共管模式通过多人协作应对单一策略局限 工银领航三年持有混合为首只四人共管偏股基金 银华新能源新材料量化等产品采用三人共管 行业认为团队制可提升风格兼容性和业绩稳定性 [3] 共管模式实践与挑战 - 共管基金数量逐步增加 但存在角色定位模糊、协调成本高问题 国泰基金指出需明确分工机制 北京公募人士观察到当前共管尚未实现"1+1>2"效果 成熟基金经理间易现协作障碍 [4] - 共管基金分三类:知名基金经理挂名型(如某百亿基金经理10只产品均共管但实际由他人主导)、应对离职过渡型(鲍无可、王鹏案例)、传帮带培养型(华南基金经理分仓位给新人自主操作) [5][6] 行业竞争与机制创新需求 - 主动权益投资面临四大难题:6000家上市公司筛选压力、投研精力有限、同业竞争激烈(量化/被动基金崛起)、大管理规模下超额收益难度增加 沪上公募人士指出需团队协作应对 [7] - 北京公募人士强调团队制需投研文化变革支持 要求成员能力互补(宏观/产业/选股/风控) 通过投委会整合资源形成大团队 持有人期待共管基金透明展示分工贡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