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塑料循环利用
icon
搜索文档
饮料瓶回到饮料瓶:rPET助力绿色循环新图景
环球网· 2025-11-02 21:51
行业背景与政策驱动 - 在“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战略推动下,塑料循环利用成为产业界和政策层关注重点,食品接触用塑料同级利用是环保收益最显著的方向[1] - 食品级rPET同级利用被认为是塑料高值化回收的典型范例,也是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1] - 2024年8月国家卫健委已批准食品接触用铝质易拉罐和钢罐再生后用于生产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同年10月相关国家标准正式立项[2] 市场现状与回收水平 - 中国PET饮料瓶回收率处于96.48%至97.63%的国际先进水平,但大部分回收后用于化纤、汽车、日化产品等非食品领域[1] - 食品级rPET产品多出口至海外市场,国际上PET的“先同级再降级”模式已有多年应用经验[1] - 超过六成消费者支持rPET用于食品包装,当消费者了解其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作用后,展现出更强购买意愿[2] 技术标准与安全评估 - 欧盟和美国已形成完善的食品级rPET安全评估和批准体系,其安全性主要通过模拟极端污染场景的“挑战性实验”来验证[1] - 国内科研机构验证研究表明,规范的国产rPET再生工艺同样能够保障食品安全要求[1] - 相关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和监督管理规范正在研究中,将为食品级再生塑料生产和应用提供制度基础与技术支撑[2]
马来西亚塑料循环系列:探索电气和电子行业的塑料循环利用机会
世界银行· 2025-10-10 21:12
好的,作为投资银行分析师,我将根据您的要求,对这份关于马来西亚电气电子行业塑料循环利用的报告进行要点总结。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对行业或具体公司给出明确的“买入”、“持有”或“卖出”等投资评级 [11][12][13] 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是马来西亚电气电子(E&E)行业,特别是家用电器领域,存在显著的塑料循环利用投资机遇,但面临收集系统薄弱、原料供应分散、本地需求不足等挑战,需要通过加强治理、跨部门合作及政策驱动来解锁价值 [13][14][52][85][86] 行业现状与市场规模 - 马来西亚电子电气行业是最大的非包装耐用塑料用户,占2023年全国塑料消费量的28% [16][18] - 马来西亚在家用电器行业每年产生约70千吨耐用塑料废物,预计2023至2033年间以2.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14][15][52] - 根据IFC的全球评分系统,马来西亚在耐用塑料回收市场潜力方面排名全球第10位 [16][23] - 聚丙烯(PP)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是回收的关键塑料,因其废料量较大且可回收性高,PP占家电塑料废物的23%,ABS占14% [14][33][52] 价值链与回收效率分析 - 马来西亚家电耐用塑料废物仅约20%(约14千吨/年)被收集,在收集的废物中,只有32%(约4.5千吨/年)得到机械回收 [14][36][37] - 回收产生的再生塑料树脂中,70%(约3千吨/年)因缺乏国内需求及出口价格较高而被出口,仅30%(约1.3千吨/年)用于满足国内需求,且主要流向了家电行业以外的领域 [38][43][46] - 非正式回收商在价值链上占主导地位,因其运营成本较低且正式回收商面临高准入壁垒 [53][61] 面临的主要挑战 - 原料供应不足:从家电行业收集的可回收塑料最大潜在量不足以支持建设具有商业规模(约30千吨/年产能)的专用回收厂 [55] - 回收系统薄弱:缺乏正式的报废家电收集系统和中央监管机构,导致高达80%的塑料废物未被收集 [36][52][57] - 本地需求疲软:由于缺乏强制性法规要求,以及回收塑料价格高于原生塑料,家电原始设备制造商对使用回收塑料的需求极低 [53][59] - 非正式回收商普及:非正式回收商常优先回收高价值金属,塑料常被丢弃,其存在压低了正式回收商的售价,并限制了可追溯性 [53][61] 全球最佳实践与倡议 - 中央监管实体:日本(家用电器协会AEHA)、德国(Stiftung Elektro-Altgeräte EAR)、韩国(韩国环境公社KECO)等国设有中央实体监督报废家电回收,提高了回收率与透明度 [58][61][62][64] -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德国通过《电气和电子设备法》实施EPR,要求生产者负责产品报废回收,推动了回收体系的完善 [65][66] - 消费者回收要求:日本实施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回收系统,消费者需支付回收费用,该体系使回收率自2013年以来持续超过99% [58][73][74][78] - 跨材料应用:部分全球家电品牌(如Beko、GRUNDIG)已探索将回收的一次性塑料(如rPET)用于产品制造(如洗衣机内筒),以提升回收材料使用率 [79] 潜在投资机遇与行动建议 - 加强治理与框架:规范化非正式回收商、强制数据报告、建立中央监管实体,以提高回收率与数据透明度 [83][86] - 改善收集系统:发展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收集系统,并考虑实施强制性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EPR),以提高收集率和明确生产者责任 [83][86] - 推动跨部门协同:设计和标准化跨行业回收的塑料规格、探索化学回收技术处理混合塑料、开发一体化的收集与分拣基础设施,以克服单一行业原料供应有限的瓶颈 [84][87] - 刺激本地需求:在家电行业实施强制性最低回收塑料含量政策,是驱动国内对回收塑料需求的关键举措 [84][87]
PureCycle启动全球扩建计划
中国化工报· 2025-09-24 10:57
公司核心动态 - 公司宣布启动一项20亿美元的全球扩建计划,目标在2030年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建设多座工厂以提升聚丙烯回收产能 [1] - 公司技术源自宝洁公司授权,采用超临界丁烷溶剂体系将使用后的聚丙烯提纯至接近原生材料水平,突破传统物理回收的纯度限制 [1] - 公司位于俄亥俄州的首座商业化工厂今年一季度运行率接近90%,营业收入为140万美元,标志着技术完成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应用的关键突破 [1] - 扩建计划具体包括在泰国罗勇、比利时安特卫普和美国佐治亚州新建3座工厂,总投资额20亿美元,预计2027至2029年陆续投产 [1] - 泰国与比利时工厂年产能均为6万吨,佐治亚州工厂年产能为14万吨,公司计划在2030年前将全球总产能提升至每年45万吨,预计年税前利润约为6亿美元 [1] - 公司此前已在美国俄亥俄州实现商业化生产,并获得3亿美元的融资 [1] 行业背景与趋势 - 尽管行业面临挑战,如Brightmark印第安纳州裂解工厂破产、Braskem退出荷兰回收业务,但公司仍基于对长期政策与市场的判断推进扩建 [2] - 2030年前后欧洲将实施更严格的回收材料含量法规,预计将持续推动回收聚合物的需求增长 [2] - 化学回收规模化已成趋势,贝恩咨询公司报告指出企业需提前布局以占据价值链关键位置 [2] - 伊士曼化学等企业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解聚领域加大投入,进一步印证化学回收正成为行业共识 [2]
亚洲石化业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中国化工报· 2025-05-26 10:34
行业核心挑战 - 亚洲石化行业深陷困境 面临持续供应过剩和美国关税导致全球经济低迷两大主要挑战 [1] - 全球聚烯烃产能已大幅超过实际需求 供应过剩局面可能持续至21世纪30年代中期 [1] - 在需求持续疲软下 全球化工企业纷纷采取关闭工厂举措 欧洲地区尤为显著 [1] - 行业需经历更为艰难时期才可能迎来转机 2027年至2028年或许是潜在转折点 [1] 可持续发展机遇 - 通过塑料循环利用和创新进行调整是化工企业在困境中生存的有效途径 [2] - 发展可持续聚烯烃业务是一体化生产商的新机遇 能利用现有资产创造更多价值 [2] - 聚烯烃循环利用主要途径包括机械回收 热解再利用以及利用生物基石脑油生产 [2] - 可持续聚烯烃可通过提高资源效率和循环生产模式提升行业韧性 [3] 区域发展差异 - 亚洲在可持续聚烯烃发展方面明显滞后于欧洲 欧洲目标是到2040年实现超过1300万吨产量 [3] - 亚洲市场对可持续聚烯烃有兴趣 但分散政策成为发展阻碍 与欧盟严格统一监管形成对比 [3] - 韩国和日本正积极为可持续聚烯烃需求创造条件 投资重心长远将转向本地和区域市场 [3] - 预测显示若亚洲采用欧盟回收含量目标 到2040年可能释放超过1800万吨需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