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回收

搜索文档
中石化、中石油、万华化学入局,陶氏退出!
DT新材料· 2025-08-14 00:03
乐橘科技B++轮融资 - 上海乐橘科技完成B++轮融资 由中国石油集团旗下昆仑资本独家投资 此前已获中国石化、万华化学、京博石化和高瓴创投等机构投资 [2] - 公司成立于2018年 是国内化工品共享循环包装领域龙头企业 业务覆盖回收再生、循环物流、智能设备三大板块 [2] - 融资资金将用于扩大智能循环包装资产规模 加强循环材料研发与规模化应用 加大AI方向投资 聚焦感知技术研发 构建工业无人车及物流无人化方案 [2] 睿莫环保获英格卡集团投资 - 宜家母公司英格卡集团对中国塑料包装废弃物回收企业睿莫环保进行成长型投资 这是该集团在循环领域投资的第一家中国企业 [2] - 睿莫环保成立于2015年 主营塑料再生环保技术开发 产品包括R-PP、R-PE、R-PS和R-ABS再生塑料 是全球少数能规模化利用食品包装废弃物生产高透明度再生颗粒的供应商 [3] - 公司采用物理回收法技术路径 开发聚烯烃食品包装废弃物自动分选设备 通过深度清洁等工艺使再生塑料性能接近原生塑料 并通过美国FDA食品级、欧盟RoHS认证 [3] 全球循环经济政策与企业动态 - 欧盟、美国、日本及中国"十四五"规划均设定塑料包装再生料使用比例目标 多国要求2030年占比达30% 宜家、可口可乐、耐克等品牌公布25%-50%再生料使用目标 [4]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0亿元 体现国家对循环经济赛道的重视 [4] - 陶氏化学取消德国Böhlen每年12万吨化学回收工厂建设计划 因配套的56.5万吨/年乙烯装置将关闭 但将继续与Mura公司探索其他合作机会 [5][6] 化工巨头技术布局 - 陶氏化学自2010年布局化学回收技术 重点开发热解、溶解和解聚三大技术 其核心HydroPRS™技术利用超临界水在25分钟内分解塑料 效率远超传统热解 [7] - 欧洲循环经济趋势向亚太扩散 未来可能有更多绿色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7] 行业会议信息 - 第十届中国国际工程塑料产业创新大会将聚焦关键单体、特种工程塑料、新能源高分子等方向 同期举办新能源汽车创新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专题论坛 [10] - 会议设置科研成果展示、产品设备展区及"新塑奖"评选 将于9月11-12日在合肥举行 [10]
NBF英格卡集团入股塑料循环再生企业睿莫环保,完成在华首笔循环经济投资
搜狐财经· 2025-08-11 13:12
投资事件 - 英格卡集团旗下英格卡投资对中国塑料回收企业睿莫环保进行成长型投资[1] - 此次投资是英格卡集团循环投资组合在中国市场的首笔投资[3] - 投资将助力睿莫环保提高回收产能并开发新产品[8] 被投企业概况 - 睿莫环保专注于塑料高质量循环再生领域[1] - 公司利用自主研发技术将废弃塑料转化为高透明度再生聚丙烯(r-PP)[1] - 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居收纳、餐具、玩具、日化包装及纺织产品等领域[3] - 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并在江西设有生产基地[8] - 具备区位优势可高效获取长三角、珠三角的塑料废弃物资源[8] 技术优势 - 公司攻克了食品残留与标签污染、材料质量下降等行业挑战[3] - 全球少数能规模化利用食品包装废弃物生产高透明度再生颗粒的企业之一[3] - 成品材料为多家知名企业提供环保材料支持[3] 战略意义 - 投资彰显英格卡集团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投入与承诺[6] - 中国作为重要塑料消费市场在推动循环解决方案方面具有关键地位[3] - 合作将共同致力于将塑料废弃物转化为宝贵资源[8] 市场影响 - 睿莫环保已通过供应商网络和外卖平台合作对中国回收市场产生规模化影响[4] - 合作标志着在全球推广可持续解决方案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8] - 中国市场规模优势与创新活力为循环经济转型提供巨大机遇[6]
你敢信?这么美的丝巾竟然是海洋垃圾做的!
新华社· 2025-08-07 12:23
海洋垃圾回收利用模式 - 浙江台州椒江区推出"蓝色循环"海洋生态理念,将海洋垃圾转化为生活用品如衣服、丝巾、购物车、飞盘等 [1] - 当地政府和企业鼓励渔民和塑料分拣人员回收塑料瓶、渔网等海洋垃圾,送至专业企业制作成塑料粒子 [1] - 回收的塑料粒子应用于电子电器、纺织服装等领域 [1] - 从利润中提取资金反哺垃圾回收源头,形成闭环经济模式 [1] 商业模式创新 - 建立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 [1] - 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海洋垃圾从回收到加工再到终端产品的全流程利用 [1] - 商业模式包含回收激励、加工利用和利润反哺三个关键环节 [1]
欧盟需明确生物石脑油、热解油监管法规
中国化工报· 2025-07-15 10:33
欧盟生物基塑料和热解油监管不确定性 - 欧盟对生物石脑油和热解油的监管不明确抑制了石化行业需求并阻碍投资导致价格因终端用途不同出现分化 [2] - 监管不确定性导致2024至2025年化工行业对生物石脑油和热解油的采购兴趣下降新项目和基础设施融资困难 [2] - 质量平衡核算规则差异显著影响生物石脑油和热解油的潜在盈利能力监管不明确使投资回报率难以预测 [2] 关键法规进展与分歧 - 《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法规》(PPWR)可能允许生物基材料计入食品接触材料的回收目标但需评估技术发展和环境表现 [3] - 《废弃物框架指令》导致热解油法律定位不明确因其仅是再生塑料制造的中间环节未被明确归类为回收操作 [3] - 《报废车辆法规》(ELVR)修订草案提议允许生物基塑料计入回收目标但具体规则仍需评估 [3] - 欧盟理事会与欧洲议会对回收含量目标设定存在分歧前者主张分阶段目标后者建议更高目标并允许生物基和化学回收材料纳入 [4] 质量平衡核算规则的影响 - 质量平衡核算的认可是化学回收计入回收含量阈值的关键前提不同提案将改变再生聚合物产出分配影响产业链盈利能力和地区竞争力 [4] - 欧盟技术咨询委员会(TAC)推迟原定2024年3月对《一次性塑料指令》(SUPD)下质量平衡核算规则的决定讨论持续至2024年底 [4] - 欧盟委员会拟将核算方法扩展至所有回收技术包括化学回收该法案虽仅适用于SUPD但可能成为其他立法的先例 [5] 市场动态与未来展望 - 欧洲生物石脑油价格因原料来源和是否共加工出现分化预计未来分化将更明显 [5] - 法规明确是热解油和生物石脑油需求及投资的关键驱动因素早明确监管可加速市场规模化发展 [6]
20倍牛股惠城环保的超级“大冒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20:50
项目进展 - 公司宣布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性项目试生产成功 [1] - 项目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CPDCC)技术,首创"一步法"工艺,产品收率达92%以上 [3] - 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占地面积215.39亩,涵盖18个单项工程,设备采购近3000项 [3] 技术优势 - 公司技术无需复杂分选,可直接将混合废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收率远超行业60%-80%水平 [3] - 技术解决了含氯塑料处理难题,全球范围内尚无同类产能可参照 [4] - 项目已获得ISCC PLUS认证,环保效益显著 [3] 行业地位 - 化学回收是全球攻关领域,此前因选料单一和含氯塑料处理问题未形成强经济效益路线 [2] - 巴斯夫、伊斯曼等国际企业采用不同技术路径处理废塑料,但产能规模均在十万吨级 [4] - 公司成为国内混合塑料化学回收领域先行者 [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归属股东净利润亏损922.43万元,延续2024年四季度以来的亏损趋势 [1] - 近三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63亿元、10.71亿元和11.49亿元,归属股东净利润波动明显 [8] - 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2.43亿元,年纳税2.65亿元 [8] 市场反应 - 公司股价近一年最高涨至251元/股,阶段涨幅超150%,与业绩表现背离 [1] - 总市值达480.35亿元,静态市盈率1127倍,滚动市盈率3490倍 [8] - 控股股东质押股份3246.55万股,占总股本17.48%,质押比例超持股数量50% [9] 政策环境 - 广东发布"无废城市"建设方案,鼓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补贴政策 [7] - 公司作为"双碳政策"先驱型企业有望获得政策支持 [7] 运营挑战 - 混合废塑料来源和质量不确定性可能影响设备开工率和环保成效 [5] - 废品货源不足曾导致部分回收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下甚至关停 [5] - 项目经济效益仍需市场验证 [6]
北京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01 16:44
塑料回收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提出创新方法将8种常用塑料废弃混合物转化为原始化学成分或有价值化合物[2][3] - 该方法利用塑料混合物中不同官能团反应性的正交性生成有价值产物[5] - 开发固态核磁共振(NMR)方法精确识别混合物中的官能团和塑料种类[5] 技术实现路径 - 通过选择性溶剂分离混合物中的特定塑料成分[6] - 采用催化过程将分离出的塑料转化为有价值产物[6] - 从20克实际塑料混合物中分离出8种以上化学物质包括1.3克苯甲酸、0.5克增塑剂等[7] 技术应用价值 - 设计出通用策略解决塑料混合物化学回收的现实难题[8] - 初步识别主要成分可调整后续化学步骤提高回收效率[8] - 为处理塑料混合废弃物开辟新途径[10] 研究材料范围 - 涵盖聚苯乙烯(PS)、聚乳酸(PLA)等8种常用塑料材质[7] - 测试混合物包含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乳酸吸管等实际废弃物[7]
多方合力推动提升PET饮料包装回收率
消费日报网· 2025-05-26 11:16
PET饮料包装回收现状 - 2021-2023年中国PET饮料包装年均消费量达447.78万吨,通过正规渠道回收率高达96.48% [1][2] - 未被回收的PET包装主要流向垃圾焚烧厂(最大流失出口)、填埋场、厨余处理厂及自然环境,逆向核算显示回收率区间为96.86%-97.63% [3] - 2022年全球瓶级PET市场需求达3293万吨,较2014年增长70%(1934万吨→3293万吨)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支撑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采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通过正向+逆向双线核算,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调研面积58602.57平方公里,涉及588个乡镇和4240.12万人口 [2][3] - 研究选取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五大片区9个典型城市(含北京、内蒙古、山东、重庆等),覆盖城乡及偏远地区 [2] 回收技术及产业链应用 - 再生PET瓶片通过拆包、分类、破碎、沉浮分离等工序处理,瓶盖/标签纸等低密度塑料通过浮选分离 [4] - 再生PET材料应用广泛:服装面料(最大应用领域)、食品级包装容器("瓶到瓶"工艺)、非结晶片材、汽车/家电注塑件(经玻璃纤维增强)、合金复合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 [4] 政策与行业协同效应 - "禁止洋垃圾进口"政策推动国内PET包装回收率提升,垃圾分类和无废城市建设优化源头分类效率 [5] - 国务院及地方行政部门出台再生资源回收方案,废弃塑料使用标准规范回收环节,下游产业链拓展(如再生利用方式多样化)共同促回收率从2020年94%升至96.48%+ [5] -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建议消费者压扁空瓶、配合分类、践行"光瓶"行动以提升运输回收效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