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能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南网能源(003035) - 2025年7月2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7-25 17:32
业务转型升级 - 年初发布战略规划 2025 年度重点执行计划,业务结构向“投资持有 + 高端服务”并重转变,业务类型向“综合能源 + 节能降碳”并重拓展 [2] - 推动业务优化布局,实施节能业务倍增计划等巩固“基本盘”,拓展高端服务壮大“发展盘” [2][3] - 成立数字服务公司,聚焦数字化运检维护和数字源荷聚合运营服务,支撑业务结构转变 [3] - 推动组织架构优化调整,围绕全业务链条实施,提高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 [3] 生物质电厂情况 - 2024 年 12 月申请阳山和昌菱两家生物质项目公司破产,法院已受理,工作有序推进 [3] - 藤县和赤水项目正常启机运营,藤县项目一季度盈利,赤水项目经营状况将改善 [3] 分布式光伏项目 - 运营项目主要集中在南方电网五省区域,装机容量占比约 70% [3] - 主要针对工商业用户,涉及多个行业,服务过东风日产等大型企业 [3] 建筑节能项目 - 业务模式为提供既有建筑综合节能和新建建筑一站式综合节能服务 [5] - 商业模式收入来源包括能源托管、节能效益分成、按供能收取费用 [5] - 2024 年毛利率下降受个别项目节电量减少、改造成本增加影响 [5] - 未来聚焦公共机构等重点方向,关注医院等行业领域,深耕重点区域,拓展涉碳业务 [5] 经营预期 - 2025 年度整体经营业绩预期向好,核心板块业务预计稳定增长 [6] - 生物质业务对业绩影响大幅降低 [6] - 实施相关计划,支撑业务结构转变,拓展多元化业务提升经营水平 [6] 补贴风险 - 应收可再生能源补贴拨付情况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存在前期补贴收入被核减风险 [6] - 公司将关注动态,配合核查,按要求披露信息 [6]
中国华能:多能协同 汇聚迎峰度夏保供合力
中国能源网· 2025-07-24 19:03
台风应对与能源保供 - 公司启动自然灾害Ⅲ级预警,系统各单位高度戒备,各机组、场站安全稳定运行、电力供应正常 [1] - 公司构建覆盖水、火、风、光等多种能源形式的保供网络,全力守稳能源保供安全线 [1] - 云南澜沧江流域水电站通过精准调度和优化运行,汛前节水增发电量达10.91亿千瓦时,蓄能转化电量超86亿千瓦时 [2] 水电调度与发电表现 - 澜沧江上游梯级电站单日发电量最高达4.92亿千瓦时,单月发电量最高达120亿千瓦时,累计发电量突破550亿千瓦时,同比增加9% [5] - 小湾、糯扎渡水电站最大日出力峰谷差高达1100万千瓦,最大调峰量相当于11座1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的调峰能力 [2] - 澜上6座电站连续20天满负荷顶峰运行,为电力系统安全提供关键调节资源 [2] 新能源发展与表现 - 公司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744万千瓦,包括97个光伏项目、10个风电项目和2个共享储能项目 [7] - 风电和光伏可利用率分别提升至99.54%和99.97%,新能源项目累计贡献绿色电能超45.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33% [6][7] - 公司构建"128"新能源生产管理体系,实施区域化、集约化、专业化管理 [6] 火电运营与精细管理 - 河北上安电厂年累计发电量突破6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2%,储煤能力提升至50余万吨 [8] - 电厂采用国产化DCS睿渥系统,机组可靠性和能效水平显著提升 [8] - 江苏淮阴电厂开展12类典型场景演练,单班卸煤超3500吨,南京燃机电厂四台燃机同时运转应对电网负荷新高 [10] 区域电力供应 - 湖南岳阳电厂6台燃煤机组全力运行,当月累计发电量超4.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6% [10] - 重庆两江燃机二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全厂装机将达241.86万千瓦,占重庆市火电装机14.5% [10] - 公司通过多能协同布局和精细管理措施,保障迎峰度夏期间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11]
工商业储能步入价值竞争新阶段——访新能安储能事业部中国区总裁马金鹏
中国能源网· 2025-07-04 13:32
政策变革与行业转型 - 136号文件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交易,取消储能作为新建项目前置条件,促进市场化竞争[1] - 政策转变使储能行业从"强制配储"转向"市场化盈利",低价内卷竞争模式被打破[2] - 新能源项目财务模型由确定性转为不确定性,主动配置储能成为对冲收益风险的有效方式[3] 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7376万千瓦,远超2025年3000万千瓦目标[2] - 此前储能投资被视为纯成本支出,导致行业低价竞争,高质量企业转向海外市场[2] - 136号文件取消容量租赁费用,推动储能收益模式多元化(调峰补贴+现货价差+调频服务)[3] 工商业储能市场爆发 - 2025年Q1工商业储能装机达77613兆瓦/192471兆瓦时,容量同比增长5485%[4] - 行业评估中国工商业储能潜在空间超500吉瓦时,当前渗透率不足3%[4] - 分时电价政策优化使工商业储能可实现1-2次充放电,显著提升项目收益率[5] 技术革新与产品需求 - 主流电芯在理想工况下循环6000-8000次,实际工况仅约4900次,需第8年更换系统[5] - 新能安推出15000次循环电池及15年免换系统方案,降低技改成本(原技改成本04-05元/瓦时)[6] - 工商业储能对长循环寿命产品需求明确,技术差异直接影响项目收益[4][5] 综合能源管理趋势 - 工商业储能逐步融入零碳园区与"源网荷储"系统,未来将参与电、热、冷多能协同调度[8] - 行业向离网场景拓展(如微电网应用),海外弱并网/纯离网型微电网发展迅速[8] - 产业链协同成为关键,储能厂商需与VPP运营商、能源管理平台合作提供综合解决方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