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

搜索文档
用电负荷屡创新高,跨区域供电有新招 两大电网余缺互济保供应(经济新方位)
人民日报· 2025-08-09 05:39
用电负荷创新高 - 国家电网经营区用电负荷连续3天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12.22亿千瓦、12.29亿千瓦、12.33亿千瓦,相当于50多个三峡电站同时发电才能支撑 [1] - 安徽合肥7月以来用电负荷已10余次超过去年极值,电网维持高位运行状态 [1] - 合肥国轩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表示今年用电平稳,往年偶尔需调整生产计划配合错峰用电 [1] 跨电网电力交易机制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方案》,推动打破国网、南网间电力市场分割,实现全国范围内电力互济互保 [2] -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联合组织达成7月至9月南方送华东电力互济交易,超20亿千瓦时电能从广东、广西、云南输送至上海、浙江、安徽、福建 [2] - 闽粤联网工程及相关通道实现全天候电力输送,相当于80多万户家庭1年用电量 [2] 南方电网支援作用 - 南方区域来水较早,云南、广西、贵州主力水库水位较高,广东用电负荷平稳,具备富余电力外送能力 [3] - 跨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既开拓华东区域电力来源,又拓宽南方区域富余电源外送范围 [3] - 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7至9月完成的跨经营区电力交易量将超1亿千瓦时 [3] 电力输送通道利用 - 国网和南网之间有两条电力输送通道:三峡送广东的江城直流和闽粤联网互送的云霄直流 [4] - 闽粤联网工程满载输送可达200万千瓦,但多数时候只用到三成左右 [4] 交易机制优化 - 此前两网间缺乏常态化市场交易机制,电力互济主要以政府间协议、应急调度为主,"一线一议""一事一议" [5] - 缺少市场机制支撑导致支援电量需按传统计划模式下的"电量返还"方式处理,时常错过供需高峰 [5] - 国网和南网共同编制安全校核、交易执行、交易结算、绿证划转等跨经营区交易业务流程细则 [6] - 推进技术平台对接,实现"一地注册、全国共享",提升经营主体参与便利程度,降低交易成本 [6]
让每度电更好地流动起来(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8-09 05:39
电力市场机制优化 - 电力需求持续攀升与输电通道满载的矛盾亟待解决 破解关键在于畅通电力市场机制 [1] - 国网与南网共同编制跨经营区交易细则 推进技术平台对接以降低交易成本 促进新能源消纳与电力安全供应 [1] - 跨省电力调配成效显著 广东等省份向上海输送超20亿千瓦时电能 体现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 [1] 电力市场发展前景 - 配套政策持续完善与体制机制畅通将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 - 电力市场机制优化形成多方共赢局面 提升发电企业竞争力并保障民生用电需求 [1]
环保及公用事业行业周报:可控核聚变,人类距离“人造太阳”还有多远?-20250804
国投证券· 2025-08-04 23:14
投资评级 - 领先大市-A 维持评级 [6] 可控核聚变行业核心观点 - 资本加速涌入 全球约50家私营聚变企业活跃 总融资额超过90亿美元 [1] - 多个领先项目计划在2035年前后实现电力并网 商业化进程明显加速 [1] - 海外核聚变装置进展显著 美国CFS与谷歌签署全球最大聚变售电协议 Helion Energy计划2028年向微软数据中心供电 [1] - 中国形成"国家队+民企"双轮驱动格局 中核集团和中科院牵头构建聚变产业生态 [2] 技术路径与挑战 - 可控核聚变需满足劳逊条件(高温、高密度、足够约束时间) 目前面临材料耐受性、能量增益不足等技术挑战 [20][25] - 主要技术路径包括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惯性约束聚变、磁-惯性约束聚变和箍缩聚变等 [26][27][28] - ITER项目设计聚变功率500兆瓦 计划2034年实现初步研究运行 较原计划推迟3-4年 [30] - 美国NIF装置2024年实现最高惯性约束聚变能量增益 靶丸释放能量达5.2兆焦耳 [31] 国内外商业化进展 - 全球聚变产业累计融资达97.66亿美元 2024-2025年度新增融资26.44亿美元 [34][35] - 美国CFS计划2030年代初从ARC电厂向谷歌供应200兆瓦电力 [35] - 中国能量奇点公司"经天磁体"以21.7特斯拉强磁场刷新世界纪录 [48]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注册资本超150亿元 被视为商业化关键里程碑 [51] 电力市场表现 - 7月19日-8月1日公用事业指数下跌2.34% 跑输上证综指3.06个百分点 [3][54] - 环保指数下跌1.35% 跑输上证综指2.07个百分点 [3][54] - 江苏8月集中竞价电价393.8元/MWh 环比下降0.46% 广东月度交易价372.32元/MWh 环比持平 [11][70] 行业政策动态 - 国家能源局印发分布式项目绿证核发方案 全量自发自用项目核发不可交易绿证 [12][85] - 两部门要求省内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实行统一定价模式 [12][86] - 山西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虚拟电厂建设 青海发布虚拟电厂建设征求意见稿 [12][87][88]
中国华能:多能协同 汇聚迎峰度夏保供合力
中国能源网· 2025-07-24 19:03
台风应对与能源保供 - 公司启动自然灾害Ⅲ级预警,系统各单位高度戒备,各机组、场站安全稳定运行、电力供应正常 [1] - 公司构建覆盖水、火、风、光等多种能源形式的保供网络,全力守稳能源保供安全线 [1] - 云南澜沧江流域水电站通过精准调度和优化运行,汛前节水增发电量达10.91亿千瓦时,蓄能转化电量超86亿千瓦时 [2] 水电调度与发电表现 - 澜沧江上游梯级电站单日发电量最高达4.92亿千瓦时,单月发电量最高达120亿千瓦时,累计发电量突破550亿千瓦时,同比增加9% [5] - 小湾、糯扎渡水电站最大日出力峰谷差高达1100万千瓦,最大调峰量相当于11座1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的调峰能力 [2] - 澜上6座电站连续20天满负荷顶峰运行,为电力系统安全提供关键调节资源 [2] 新能源发展与表现 - 公司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744万千瓦,包括97个光伏项目、10个风电项目和2个共享储能项目 [7] - 风电和光伏可利用率分别提升至99.54%和99.97%,新能源项目累计贡献绿色电能超45.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33% [6][7] - 公司构建"128"新能源生产管理体系,实施区域化、集约化、专业化管理 [6] 火电运营与精细管理 - 河北上安电厂年累计发电量突破6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2%,储煤能力提升至50余万吨 [8] - 电厂采用国产化DCS睿渥系统,机组可靠性和能效水平显著提升 [8] - 江苏淮阴电厂开展12类典型场景演练,单班卸煤超3500吨,南京燃机电厂四台燃机同时运转应对电网负荷新高 [10] 区域电力供应 - 湖南岳阳电厂6台燃煤机组全力运行,当月累计发电量超4.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6% [10] - 重庆两江燃机二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全厂装机将达241.86万千瓦,占重庆市火电装机14.5% [10] - 公司通过多能协同布局和精细管理措施,保障迎峰度夏期间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11]
是“能源岛”,更要成为“环保岛”
新华日报· 2025-07-23 04:50
电力供应与需求 - 江苏用电负荷峰值在入夏后不断刷新纪录 [1] - 煤电被描述为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 [1] - 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电厂二期3号机组于7月15日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并投入商业运营 [1] 国能常州电厂二期项目 - 项目位于长江常州段常泰长江大桥南几公里处 [1] - 3号机组已投运 4号机组计划7月底至8月初并网发电 [1] - 两台机组均为10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 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达160亿千瓦时 约占常州市全社会用电量的25% [1] - 项目集成多项创新技术 包括高效供热柔性回热 耦合热泵回收闭冷水废热 全工况自适应启停等 [1] - 技术应用可实现20%负荷度电煤耗下降20克以上 宽负荷煤耗指标领先国内外同类机组 [1] 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 - 电厂为周边供应热力 工业蒸汽 压缩空气 并协助处置污泥 [2] - 发电冷凝后的温排水(40℃)被用于几公里外LNG接收站的气化 用过的水降温至5℃后作为冷源循环利用 [2] - 电厂锅炉温度超1300℃ 可分解城市污泥并转化为电能 焚烧灰渣处理后成为混凝土掺合料 [2] - 目前电厂每年处理15万吨市政污泥 约占常州市污泥总量的40% [2] 煤炭运输与环保措施 - 沿江码头停靠载有5.5万吨燃煤的船舶 采用封闭输送系统 码头几乎无粉尘 [1] - 3号机组可根据电网需求迅速切换煤种制粉发电 [1]
透过“细胞”看雄安:“无废城市”究竟是座什么城?
中国新闻网· 2025-06-14 16:38
雄安新区"无废城市"建设概况 - 雄安新区作为中国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城市,从规划初期即融入"无废城市"理念,已形成633个"无废细胞"作为建设载体 [1] - "无废细胞"涵盖机关、学校、社区、景区等13类场景,通过精细化治理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8][12] - 新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保持100%,建成一批高质量"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8] 循环经济示范场景 - 雄县黄湾村利用地热资源打造"无废民宿",采用"取热不取水"技术防止地下水污染,形成地热再循环系统 [2] - 胡各庄村通过二手市集和艺术工坊实现固废减量循环,常态化活动吸引北京等地游客,创造"旅游+环保"双赢模式 [4][5] - 雄安光大生态产业园地下垃圾焚烧厂实现"零填埋",2023年5月至今累计发电超3亿度 [6] 创新技术与基础设施 - 全国首个近零能耗智能场馆雄安体育中心承办国家级乒乓球赛事,展示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8] - 白洋淀区域应用超2000艘清洁能源船舶推进"无废交通",创新芦苇"平衡收割"及碳汇交易模式 [11] - 智能化垃圾处理系统将日常垃圾转化为电能,华北电力大学学生研学活动验证其环保理念先进性 [6] 生态治理与旅游融合 - 白洋淀实施最大规模生态治理,通过《"无废淀泊"建设实施方案》打造北方地区示范场景 [9][11] - 在王家寨村等4个村落探索"无废+旅游"模式,利用143个淀泊和3700条沟壕的生态资源 [11] - 芦苇资源化利用成为"新城印象"标志,见证白洋淀从生态治理到可持续发展转型 [11][12]
五名中央企业产业工人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 干一行 爱一行 精一行(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6-06 05:36
产业工人与制造业发展 - 中央企业产业工人队伍涌现出一批大国工匠 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1] - 5名中央企业产业工人代表在记者见面会上分享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经验 [1] 航天科技领域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数控车工何小虎解决75项火箭发动机研制难题 申请25项技术专利 [1] - 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关键零件喷嘴加工精度误差控制在头发丝的1/20以内 [1] 高铁制造领域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公司累计铺设高铁线缆3500万米 紧固螺栓8000万个 生产6122辆高铁 [2] - CR450动车组样车于2024年12月29日发布 标志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 [1][2] 重型装备制造领域 - 中国一重集团首席技能大师刘伯鸣独创53种锻造方法 攻克数十项"卡脖子"技术 [2][3] - 参与世界最大单机容量冲击式水轮机转轮及核电机组关键部件制造 [2] 能源行业 - 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5亿吨 占全国同期总产量1/3 实现从"一油独大"到"油气并举"转型 [4] - 国家电网山东公司开发三项无人机巡检技术 实现特高压线路巡视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 [4]
广西加快建设重点电力工程
经济日报· 2025-06-04 06:18
电网建设投资 -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2023年规划投资超145亿元用于电网建设,续建、新建110千伏及以上重点输变电工程300余项,包括500千伏沿海西部通道加强工程等新建项目,线路总长度超5500千米,创"十四五"新高[1] - 220千伏涠洲岛跨海联网工程是北部湾海域广西首个跨海电力联网工程,百余名建设者正加速推进涠洲岛侧变电站建设[2] - 220千伏建陶(民乐)送变电工程加快土方开挖等工序,220千伏通海(临港)送变电工程同步推进桩基作业与电缆沟建设[2] 抽水蓄能项目进展 - 南宁抽水蓄能电站50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投产,每年可存储输送清洁能源约15.1亿千瓦时,采用"智能机械+无人机"协同施工提升效率[1] - 南宁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超80亿元,装机容量120万千瓦,计划2023年底投产,目前2300多名建设者推进40余项施工任务[2] - 广西8个在建抽水蓄能工程总规模达1000万千瓦,应用北斗三号卫星监测系统等技术提升施工效率[3] 重点工程建设技术 - 崇左至凭祥铁路牵引站220千伏外部电源工程采用无人机放线配合牵引机作业,建设效率提升30%,当前进度达61%[2] - "玉林号"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等设备技术显著降低施工风险[3] 能源基础设施规划 - 广西壮族自治区能源局2023年推进火电、核电、新能源等重点电力工程超400个,总投资额超4000亿元,以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3]
【能源广角】能源替代转向多元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5-27 17:38
清洁能源替代路径 - 未来清洁能源将通过两种方式进入消费领域:新能源发电直接进入电力系统配送 以及 就地转化为绿氢、绿氨等产品直接消费 [2] - 电力企业将加速布局风光氢氨甲醇一体化产业 向化工企业转型 [2][5] - 国家政策导向从单一电能替代转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能源替代 [2][4] 电能替代发展现状 -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从10年前21.3%提升至2023年28% 增长6.7个百分点 [3] - 电锅炉、港口岸电、电动汽车等技术成熟推动电能替代普及 [3] - 在钢铁、化工、长途运输等领域面临经济性和技术性局限 难以实现深度脱碳 [3] 新型清洁能源发展 - 绿氢在交通领域应用广泛 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新能源车重要方向 [4] - 绿氨具有高热值、易储存运输特性 已在生产储存环节取得研究成果 [5] - 国家能源局明确推动终端能源消费向电氢氨多元清洁替代转变 [4] 行业转型挑战 - 新能源发电仍受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和储能技术限制 [3] - 传统能源行业转型需大量时间和资金支持 [5] - 需完善能源市场竞争监管机制以保障公平效率 [5] 政策与技术驱动 - 六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提出发电、供热、制气、制氢多元发展目标 [2] - 需加强技术创新解决绿电转化利用的技术瓶颈 [3] - 政策灵活性推动能源结构向多元化清洁化发展 [4][5]
“晋电下江南”跨区输送电量突破6000亿千瓦时
扬子晚报网· 2025-05-18 14:08
跨区域输电工程发展 - 两条"晋电下江南"跨区输电通道累计向长三角输送电量6028亿千瓦时,相当于江苏省4500余万家庭5年用电量 [1] - 500千伏阳淮输变电工程于1997年投运,年输送电量超100亿千瓦时,占当时江苏省全社会用电量13% [3] - ±800千伏雁淮特高压直流工程2017年投运,新增跨区输电能力800万千瓦 [3] 新能源电力输送 - 山西省新能源装机达6189.5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50%,绿电通过雁淮直流特高压线路输送至长三角 [4] - 2024年雁淮直流输送电量526.3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占比30% [6] 长三角电力基础设施 - 长三角地区建成13条特高压工程,为全国最密集区域 [6] - 江苏已建成5条特高压,区外来电1600亿千瓦时/年,占全省用电量18% [6] - 江苏规划"十五五"期间将区外受电能力从4500万千瓦提升至5000万千瓦以上,并推动锡泰直流配套332万千瓦电源落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