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女主
icon
搜索文档
女频大男主,“梦女”专供
36氪· 2025-11-10 17:16
当前女频大男主剧市场表现 - 三部在播女频大男主剧《天地剑心》《暗河传》《水龙吟》云合市占率表现平淡,分别为11.4%、11%和8.3%,未收官已无显著涨势 [1] - 与早期成功案例《莲花楼》相比,新一批剧集未能复制其热度,峰值可见,总体表现平淡,仅吸引核心粉丝群体 [28] 女频大男主剧的内容特征 - 角色人设强调“美强惨”模板,尤其突出“美”的元素,通过浓重妆造、华丽服饰和精致造型进行视觉强化,例如《水龙吟》中罗云熙的红色眼妆、异色长发和大毛领披氅 [5][8] - 人物内核偏向利他主义,男主目标多为洗刷冤屈、重建秩序,如《暗河传》苏暮雨重建江湖秩序,《天地剑心》王权富贵追求人妖平等,与男频利己主义形成对比 [3][17] - 言情线被大幅弱化,女主多为“薛定谔的女主”,剧情核心围绕事业线展开,情感张力更多分配给男配,形成“暧昧兄弟情”等关系模板 [10][19] - 世界观借鉴男频的宏大架构,以江湖、朝堂或玄幻世界为背景,但打戏设计偏向符号化,依赖特效和摄影弥补动作复杂度,缺乏实感 [14][15] 女频大男主剧的产业逻辑 - 该类型是市场理性选择的结果,规避了男女双强剧的高成本与高风险(如双主演咖位平衡、戏份争议),以及大女主赛道的饱和与创作难度 [3][23][25][26] - 采用流量男星单人叙事结构,利于降低项目成本、聚焦粉丝运营,但受众面窄于大女主或双强剧,破圈能力有限 [25][28] - 产业开发存在滞后性,《莲花楼》2023年验证类型可行性后,同类作品两年后才集中出现,但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20][22] 类型定位与市场局限性 - 女频大男主是男频与女频的拼贴体,融合男频世界观与女频情感密度,但过度美化男主、弱化言情、剧情松散等问题使其难以触达更广泛的古偶受众 [4][14] - 该类型处于性别叙事交叉地带,通过男性主角代偿女性观众欲望,但弱化亲密关系透露出潜在“厌女”底色,限制内容破圈 [19][28] - 当前作品创新无效,类似“女将军”题材,仅能服务粉丝基本盘,无法突破圈层,本赛段试炼暂告失败 [4][28]
「霸总」永不过时:我们为什么需要程式化的爱?
36氪· 2025-10-27 08:09
网络文学行业发展历程 - 网络文学从被主流价值视为偏差的阅读材料发展为正式的学术研究对象[5][10] - 北京大学中文系于2011年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标志着网文进入学术研究视野[10] - 网文读者群体从"偷偷阅读"的"耻感"状态转变为公开研究,形成系统性学术成果[5][7][11] 女性向网络文学内容演变 - 女频网文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路径,从早期"爱情大过天"到现代关注金钱与权力的女主形象[13][18] - 虐恋文模式从"大团圆"结局演变为"追妻火葬场",部分作品甚至出现女主潇洒转身的新结局[18][21] - 近期出现"爱女文学"实验性创作,强调女性主体话语模式,但部分作品陷入理念先行的刻板化创作[22] 网络文学创作生态变化 - 网文作者创作养分来源从经典文学作品转向游戏、影视等新媒体形式[41] - 年轻读者更追求即时性满足,单纯的奋斗叙事难以打动当代年轻人[41][42] - 创作主题从传统理想主义转向更实用性导向,反映社会压力下的心态变化[41] 男女频网文差异分析 - 男频作品主角追求成功而非道德完美,拥有更宽松的道德灰色地带[29][37] - 女频作品对女性角色道德要求更高,导致角色承受多重社会期望压力[27][29] - 女性角色面临将历时性问题压缩至共时性作品的创作困境,需要同时解决反父权、反夫权等多重任务[27][28] 女性角色塑造演变 - "大女主"形象从稀缺走向涌现,但部分角色因社会标准限制而显得单一扁平[30] - 女性主义理想目标是平权而非单纯女强,强调内心笃定与价值实现[33][34] - 网络文学为女性提供生活新想象,包括职场领导范本和情感反杀等现实投射[45] 读者需求与心理变化 - 女性读者通过网文寻找现实生活中缺失的可能性与情感补偿[45] - 虐恋文为现实感情受挫者提供心理抚慰,承诺付出终有回报的情感逻辑[20] - 网文成为共同阅读食粮与情绪出口,满足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6][9]
虐恋、霸总、大女主......女频网文提供了哪些生活新想象?
后浪研究所· 2025-10-21 18:52
网络文学行业学术研究发展 - 网络文学研究已进入主流学术视野,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于2011年正式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 [9] - 学术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研究方向涵盖网文与游戏的关系、女性向文化概念研究以及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等细分领域 [10] - 学术研究的目标之一是为曾经被边缘化的流行文化作品重新评定价值,并透过作品潮流研究其背后的人群与时代变迁 [22] 女频网文内容演变与读者心理 - 早期女频网文女主角倾向于爱情至上,通过虐恋情节自证清白,树立“情感贞节牌坊” [12] - 当前女频网文女主角形象更注重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出现“亲密关系资本化”趋势 [12] - 女频网文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而非直线进程,例如“追妻火葬场”模式相比过去“浪子回头”式的大团圆结局,至少让女性的痛苦被看见 [17][18] - 近期出现实验性强的“爱女文学”,其核心是反对“厌女”与“虐女”,体现对女性性别身份的高度接纳 [19] - 女频网文像一份大规模的社会学问卷,反映了女性读者隐藏的欲望、匮乏以及对社会认可的渴望 [22][40] 女频创作面临的挑战与社会压力 - 当前女性角色塑造面临将历时性问题共时性解决的困境,角色需同时反父权、反夫权、反封建、反阶级并展现女性情谊,负担过重 [24][25] - 读者对男女主角的评价体系存在双重标准,男频主角以成功为目标并可存在道德瑕疵,而女频主角成功后仍面临对其情感生活等多方面的审判 [25] - 女性追求爱情的舆论合法性正在降低,但现实层面难以完全割舍,导致理念与现实分裂,产生内耗 [27] - “大女主”形象是阶段性产物,其涌现是进步,但有时因社会对女性角色必须是“好人”的期待而导致角色扁平化 [29] 创作者与读者生态变化 - 新生代网文创作者的养分来源从经典文学作品转向游戏、影视等其他内容形式,创作主题涉及废土、末世等 [34] - 社会压力影响创作风向,当下年轻人更看重实用性,单纯的奋斗叙事难以打动他们,文化精力消减导致更追求即时性满足 [34][38] - 女性读者在网文中寻找的是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例如职场范本、情感付出的结果许诺以及对生活的新想象 [40] 女性主义在网文中的体现 - 女性主义的理想目标是平权,其底层逻辑是关注边缘和弱者,而非简单的“女强主义” [30] - “强”的定义正在多元化,从传统的有钱有权演变为个人内心的笃定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心 [30] - 女性主义最终利好男性,因其旨在打开更多价值赛道和标准,使两性都能拥有更丰沛的人生选择 [32]
有野心有手段的大女主有多能打?
36氪· 2025-10-13 08:02
剧集《许我耀眼》市场表现 - 该剧是腾讯视频今年最快进入爆款俱乐部的剧集,热度节节攀升[1][3] - 上线首日热度断层式领先,次日冲上云合市占率Top 1,最高市占率达41.7%[9] - 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4天突破30000,峰值达32638,打破了都市剧的历史纪录[9] - 在抖音,剧集热度值48小时内达到4.4亿,主话题阅读量突破160亿[10] - 在小红书,主话题浏览量接近50亿,讨论量达1515万[10] - 播前几乎零宣发,但用一连串数字证明了其市场吸引力[11] 剧集内容与角色设定 - 剧集抛弃纯爱叙事,塑造了有个性有野心的“恶女”人设,成为引发共鸣的看点[1][7] - 女主角许妍是一个假扮名媛、一心想嫁入豪门的小镇女孩,剧情呈现了国产偶像剧中罕见的“恶女”形象[5][6][7] - 观众将女主角称为“闺蜜”“妈咪”,赞叹其美貌,心疼其处境,“嗑CP”的寥寥无几[3] - 女性角色身上的道德瑕疵不再成为争议,而是引发共鸣的爽点,“好女人得到名声,坏女人得到一切”的说法刷爆网络[8][9] - 霸总男主角在剧中成了陪衬和“工具人”,其觉醒几乎完全被女主的成长引领,角色贡献了一系列搞笑梗[12] - 2025年的现偶剧中,霸总和CP已非最重要的吸粉利器,取而代之的是不完美大女主[12] 女性题材影视作品演变 - 2000年至2010年,偶像剧女性角色多为千篇一律的小白花,陷入经典的灰姑娘与王子叙事,女性扮演从属者角色[14] - 2011年《后宫·甄嬛传》成为大女主剧集爆发的分水岭,以复杂权谋、完整人物弧光和打破“雌竞”的内涵开辟新路径[15] - 随后《芈月传》《楚乔传》《延禧攻略》等以“女强”元素为卖点的作品涌现,但部分仍被批评为换汤不换药的“玛丽苏”或陷入新的道德规训[17] - 行业尝试突破被定义的边界,完成从灰姑娘到独立女性的加冕,女性题材在争议中逐渐找到更安全、更契合大众的道路[2][17][21] - 2025年,女性题材热度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更高,女性主义的声音更多元和被包容[21] 行业现状与趋势 - 女性主义影视剧赚得盆满钵满,以年轻女性为主要受众的偶像剧,女主“独美”成为最大爽点[4] - 大银幕上以女性为绝对主角的《水饺皇后》《酱园弄》等影片备受关注,脱口秀节目中性别议题实现破圈传播[21][22] - 女性题材面临热度与风险双高,如杨笠和电影《好东西》曾收获巨大流量但也陷入巨大争议[18] - 当国产剧开始有勇气塑造有个性、有野心的鲜活女性角色,观众的包容度也变得越来越高[12][17]
“十八岁太奶奶”驾到,这次她如何赢回一切?
虎嗅· 2025-06-25 10:13
短剧市场表现 - 短剧《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自6月6日上线后连续登顶多个短剧热力榜TOP1,并在爱奇艺拿下热播榜与飙升榜双冠王 [1] - 主演李柯以在72小时内涨粉40万,登顶WETRUE女演员榜,获封新"短剧一姐" [1] - 该剧改编自热门小说《孝子贤孙都跪下,我是你们太奶奶》,此前已衍生出7个版本短剧,包括《别惹太奶奶》《重返十八岁,我真是你太奶奶》等 [1] 剧情与角色设定 - 剧情讲述1955年去世的科学家容遇穿越到70年后同名18岁少女身上,其70多岁的儿子已成为纪氏董事长,并拥有多个重孙子 [3] - 女主角设定为突破8个世界级难题的科学家,穿越后仍心系国家建设,剧中包含"华夏屈辱已成历史"等家国情怀台词 [3] - 角色颠覆传统短剧套路,如校霸表白时女主怒斥"倒反天罡",重孙饰演的叔系霸总最终被"太奶奶"教育改造 [6] 女性角色市场对比 - 当前短剧市场主流为"总裁夫人""霸总小娇妻"类型,女性价值常与婚恋挂钩,如李柯以往作品《夫人马甲有点多》《一醉成婚》等 [4] - 本剧尝试展现女性主体性,但"太奶奶"权力本质依赖辈分伦理,最终地位由儿子转让股权确立,体现"母凭子贵"逻辑 [7] - 原作中多数女性角色被塑造为反派,如后妈母女"绿茶"形象,冲突解决方式仍维护父权制家庭结构 [8] 内容创作趋势 - 剧中融合科学家、家族掌权者、选秀选手等多重身份,通过"母亲死亡+穿越"设定规避现实身份矛盾,塑造"拥有一切"的理想女性形象 [9] - 家国情怀与宏大叙事元素引发观众共鸣,如女主角解决航天事业难题的剧情,反映对年代感叙事的市场需求 [4] - 海报设计采用"一女配四男"经典配置,但男性角色身份转变为"孝子贤孙",形成与传统霸总剧的差异化 [2]
微短剧女主越来越“油”,从尤物变油物?
36氪· 2025-06-03 11:11
行业现状分析 - 女频微短剧女性角色设计存在固定模板化问题 热情活力 冷艳高冷 青春无敌 英姿飒爽等类型泛滥 [1] - 资本催熟产业链导致角色塑造异化 依赖浮夸演技 妆容和性暗示吸引眼球 本质内涵被抹杀 [1] - 2024年5月至2025年4月TOP20榜单中 逆袭重生题材占比达31.67% 如《我是你们太奶奶》等作品更受市场追捧 [20] 角色塑造问题 人设缺陷 - 案例1女主酒吧勾搭情节设计不合理 肢体语言刻意滑肩秀色可餐 复仇主线与行为割裂 [2][4] - 案例2阴阳交合解毒桥段显艳俗 反派推动全靠性手段 正派解法单一缺乏逻辑 [10] - 女性台词充斥性挑逗和自我贬低 活泼人设被淫言秽语埋没 互掐下体桥段引观众不适 [12] 表现形式问题 - 服装设计清一色低胸超短裙 将男性凝视具象化投射 导致角色被贴"烂俗"标签 [14] - 83%观众共情依赖台词传递 但部分作品台词轻佻裸露 与原著人设背道而驰 [16] - 肢体语言浮夸失真 如贴耳细语叼烟挑逗等动作使表达流于艳俗 [18] 市场演变趋势 - 雌竞题材厌恶率从2015年32%升至2023年68% 现代剧通过复仇逆袭元素伪装不良竞争关系 [20] - IP改编存在载体差异问题 文字想象与影视具象冲突导致"人设崩塌"指控频发 [22][24] - 全球票房TOP100作品中73%女性互动围绕男性展开 男性角色仅12%涉及女性争夺 [20] 发展方向 - 真正"大女主"应具备智慧力量人格魅力 展现不依附男性的奋斗精神 [26] - 需聚焦女性本体情感需求 避免虚假大女主和玛丽苏偏见元素 [28] - IP改编需把控情感铺垫和演技尺度 防止玉女变欲女的形象崩塌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