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小型化

搜索文档
比亚迪杨冬生:向外部竞争,“没必要两个团队只干一件事”
第一财经· 2025-07-30 13:06
公司战略与研发体系 - 新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专职预研前沿技术如辅助驾驶,采用"赛马机制"推动技术突破,禁止内部重复研发,强调资源聚焦[2][3] - 研究院成立背景源于2016年第三代产品研发需求,旨在组建专业团队进行系统化研发,摆脱原有整合限制[3] - 研发竞争策略为"先内后外",内部团队竞赛胜出后再与行业标杆(如特斯拉智驾、丰田油耗)对标[4] - 舱驾团队已合并应对一体化趋势,硬件向芯片级集成演进,通过"璇玑架构"项目制加速技术落地[5] 智能化技术布局 - 天神之眼辅助驾驶已下探至7万元车型,智能泊车通过售后兜底方案推广,体现智能化下沉战略[2] - 坚持差异化自研路线:C平台100%自研,B平台开放合作(如华为)但主导整车定义[5] - 芯片策略聚焦算法而非硬件,联合英伟达、地平线优化500TOPS算力部署,推进BEV模型小型化[5] - 研发容错机制灵活,允许团队主动放弃未达标项目并由新团队接替,保持外部竞争压力[5] 组织架构特点 - 双模技术与智能化研发部门长期保持协同研发模式,架构稳定性强[6] - 管理层背景多元,院长杨冬生具有底盘动力研发经历,影响研究院外向型竞争文化形成[2][5]
比亚迪杨冬生:向外部竞争,“没必要两个团队只干一件事”
第一财经· 2025-07-29 20:11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 比亚迪汽车新技术研究院座舱与智驾团队合并以应对舱驾一体趋势[1][4] - 硬件技术从以太网向板间/芯片级集成演进[4] - 电动化与智能化通过璇玑架构项目制联动加速技术落地如泊车功能开发[4] 研发竞争策略 - 新技术研究院提倡与行业市场竞争而非仅内部竞赛如对标特斯拉智驾和丰田油耗[4] - 内部团队竞赛驱动良性发展未达标项目由其他团队接手继续竞争[4] - 研究院避免资源浪费不允许多团队重复执行同一项目[3] 技术发展路径 - 辅助驾驶功能下探至7万元级别新能源汽车[1] - 公司通过售后兜底智能泊车服务[1] - 聚焦大模型小型化技术500TOPS算力承载BEV模型[5] - 联合英伟达地平线等合作伙伴优化算力部署[5] 自研与合作模式 - 暂未计划自研计算芯片认为芯片算力非竞争关键因素[5] - 强调数据与算法为核心竞争力[5] - 天神之眼C平台坚持100%自研B平台开放合作如华为[5] - 坚持主导整车定义与融合设计[5] 研究院成立背景 - 新技术研究院2017年成立专注于前沿技术预研包括辅助驾驶[3] - 2016年承接第三代产品后开始专职研发工作[3] - 成立目的为组建专业团队进行系统化研发突破原有团队整合限制[3]
比亚迪明确智能化发展路径:与电动化与深度融合 尚无自研智驾芯片计划
新浪财经· 2025-07-29 16:53
公司战略与技术路径 - 公司提出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技术路径 基于电动化技术积累 [1] - 公司董事长王传福表示电动化上半场和智能化下半场正在交替演进 [1] - 以天神之眼系统为例 依托璇玑架构构建整车级端到端控制体系 在爆胎和低附着路面等极端场景联动动力 悬架 制动系统以减少事故风险 [1] - 易四方和易三方技术是电动化与智能化融合典型 四电机驱动与后轮转向使泊车效率提升50%至80% [1] 技术开发与部署策略 - 公司更看重智能化技术的成熟度和收益 新推出技术需满足严格安全及拟人化维度要求和准入门槛 且要超越上一代技术并经过严格测试后才可进入量产阶段 [2] - 在行业倾向布局大算力背景下 公司坚持算法优化 量产阶段进行剪枝将技术部署到中小算力平台以适配现有量产车型 [2] - 公司联合英伟达和地平线等企业优化算力部署 专注于大模型小型化 以500TOPS算力承载BEV模型 [2] - 天神之眼A平台实现100%自研 B平台采取开放合作模式 公司掌握整车定义及电子架构设计话语权 合作方侧重主流版本开发 公司负责差异化定制较多车型及复杂动力系统平台工作 [2] 市场推广与用户数据 - 天神之眼辅助驾驶车型保有量已超过100万辆 公司通过智驾平权策略希望进一步拉动销量并培养用户智能辅助驾驶使用习惯 [3] - 公司自动泊车使用率从此前40%提升至60%以上 通过责任兜底机制逐渐建立用户信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