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易四方
icon
搜索文档
比亚迪辅助驾驶总负责人杨冬生:不减少辅助驾驶投入、不拆分动力部门
晚点Auto· 2025-07-29 14:42
公司战略与研发投入 - 公司将辅助驾驶升级为核心战略之一,自2023年上半年开始加大自研投入,目标2024年9月实现量产[4] - 辅助驾驶团队规模已扩张至5000人,核心算法团队超过1000人,规模约为特斯拉团队的10倍[7] - 采用"智电融合"战略,电动化与智能化部门长期协同办公,通过小团队项目制推进创新[9] - 坚持垂直整合策略,在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上实现全链路自研,下一代车载计算平台将具备行业领先的自研能力[15] 辅助驾驶技术布局 - 自研"天神之眼"系统分为ABC三平台:A平台配置2颗英伟达Orin-X+3激光雷达(仰望品牌);B平台1-2颗激光雷达+单Orin-X(腾势/比亚迪品牌);C平台采用Orin-N/征程6芯片,主打高速场景[4] - B平台计划2024年实现端到端城区领航功能量产,当前城区辅助驾驶使用率从10%提升至20%,高快场景峰值达90%[5][11] - C平台已下探至6.98万元车型,打破行业对低价车型不搭载高阶辅助驾驶的预期[10] - 对VLA模型保持观望,仅投入少量资源预研,若年底确认技术收益显著将加大投入[5] 产品应用与市场策略 - 辅助驾驶应用范围持续扩大,计划从20万元以上车型下放至10万元以下市场[12][13] - 通过"泊车兜底"等售后保障措施提升用户信任度,加速市场教育[10] - 采用性价比策略区分平台配置:A平台服务高端品牌,B/C平台覆盖主流市场实现规模化应用[4] 技术演进方向 - 推进舱驾一体化,已完成组织架构整合,计划推出One-Box方案产品[14][15] - 明确芯片非竞争核心,聚焦数据与算法优势,暂不自研计算芯片[6] - 插混技术持续创新,应对行业同质化竞争,加速燃油车替代[16] 研发管理模式 - 避免内部赛马机制,集中资源与外部最优产品对标[7] - 采用混合研发模式:B平台与供应商深度合作,C平台实现全栈自研[11][12] - 研发部门设置长效沟通机制,工程师跨领域学习(如电动化团队掌握算法知识)[9]
从口水仗到握手言和?内卷式竞争该到头了!
电动车公社· 2025-06-09 13:37
行业竞争与内卷现象 - 车企高管在论坛上激烈讨论"反内卷"、"技术安全"、"出海"等话题,现场火药味浓烈[2] - 吉利高管批评行业过度内卷,呼吁同行遵守规则、公平竞争[4] - 比亚迪回应欢迎监督但反对恶意竞争行为[6]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警示行业存在"车圈恒大"风险,批评过度资本化[8][10] 比亚迪财务健康度分析 - 2024年比亚迪资产负债率74.54%,但有息负债仅286亿元,占总负债5%,远低于上汽(15%)、吉利(17%)等同行[11][15] - 净现比达330%(1335亿元现金/402.5亿元净利润),利润率5.18%,显示较强盈利能力[18] - 存货占比从12.9%升至14.81%,在建工程占比从5.11%降至2.55%,反映产能扩张节奏调整[17] 行业历史参照与转型路径 - 智能手机行业2015年内卷后仅剩6家主流品牌,预示汽车行业可能经历类似洗牌[23][30] - 奇瑞董事长提出行业需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强调技术研发是关键[32] - 2024年研发投入排名:比亚迪531.9亿元居首,小米(240.5亿)、上汽(176.5亿)分列二三位[33] - 比亚迪连续14年研发投入高于净利润,第五代DM技术、云辇底盘等突破国外封锁[35][36] 出海战略与全球化布局 - 比亚迪2024年全球销量427万辆仍排第五,落后于Stellantis(569万)、现代起亚(723万)等全球化车企[48][49] -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19.3%),单车均价从1.45万升至1.83万美元[53] - 出口量排名:奇瑞114.4万辆(19.5%份额)、上汽92.9万辆(15.9%)、长安53.6万辆(9.1%)[55] - 行业呼吁避免海外价格战,应注重品质与服务生态建设[60]
比亚迪刷屏!王传福重磅发声,信息量大!
中国基金报· 2025-06-06 22:16
公司战略与规划 - 公司将完成品牌高端化和国际化两大重要课题 [2][9] - 高端化被视为"必须打赢的硬仗",已推出易四方、云辇-Z、天神之眼等重磅技术 [9] - 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上月海外销量约9万辆,预计今年海外销量数据会非常好 [7] 技术发展 - 电动化上半场仍有技术遗憾,包括充电速度慢和电池低温性能不足 [4][5] - 智能化下半场将聚焦安全,未来3年每年都会推出重磅核心技术 [5] - 行业面临重新"洗牌",变革必然发生 [5] 市场竞争 - 公司不参与价格战,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和规模效应为行业做贡献 [6] - 供应链管理优化,供应商数量减少但单个供应商采购量增加 [6] - 有信心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问鼎全球第一 [7] 品牌建设 - 品牌营销存在短板,将强化渠道管理和消费者服务体验 [8][9] - 需要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情感价值 [9] - 腾势等高端品牌表现未达预期,已找到问题并投入改进 [9] 财务数据 - 截至6月6日A股收盘价359.96元/股,市值11052亿元 [10][11] - 市盈率24.4,市净率5.01 [11] - 港股收盘价403.000港元,H/A溢价+2.52% [11]
比亚迪李云飞公开谈反内卷:比技术、拼产品,别阴阳、拉踩
南方都市报· 2025-06-06 18:43
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 - 公司认为技术创新的核心是打造世界级品牌,并持续享受技术、品牌、产品带来的红利 [2] - 2024年公司技术研发投入542亿元,在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同期利润为403亿元 [2] - 2025年1-5月公司销量达176万辆,同比增长39% [2] - 品牌高端化以技术为核心,已推出易四方、云辇-Z、天神之眼、车载无人机、兆瓦闪充等重磅技术 [3] 营销策略与行业规范 - 行业存在营销宣传乱象,部分品牌发布会倾向于拉踩友商,公司认为此类流量最终会反噬自身 [2] - 公司提出营销守正四原则:为消费者负责拒绝夸大宣传、以量产为准拒绝透支性营销、比技术拼产品抵制拉踩、维护清朗环境打击黑公关 [3] - 公司近期遭遇黑公关事件,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在宣传传播上需进一步规范 [2] 国际化与行业建议 - 公司未来重点课题为品牌高端化和国际化,海外市场预计今年有明显改善 [3] - 国际化将聚焦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3] - 建议国家为车企出口设置门槛,认为国内未做好的车企不适合国际化 [3]
比亚迪加入“品牌强国工程” 以科技实力共筑世界级品牌
齐鲁晚报· 2025-05-27 13:53
品牌合作与战略 - 公司成为"CCTV 科技强国战略合作伙伴" 加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品牌强国工程" [1] - 合作旨在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彰显全球新能源汽车冠军的科技力量 [1] - 此次合作是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也是中国技术创新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实践 [7] 市场表现与研发投入 - 2024年全球销量达42721万台 蝉联中国汽车市场车企和品牌销量冠军 [3] - 稳居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第一 研发投入达542亿元 同比增长36% [3] - 累计研发投入超1800亿元 形成庞大的"技术鱼池" [3] 技术创新与产品矩阵 - 依托刀片电池 DM-i 易三方 易四方 云辇 超级e平台 天神之眼 灵鸢等颠覆性技术 [3] - 形成王朝 海洋 方程豹 腾势 仰望品牌矩阵 覆盖从家用到豪华 从大众到个性化需求 [5] - 以多品牌战略和多元化产品 重塑中国汽车品牌价值高度 [5] 全球化布局 - 新能源汽车足迹遍布英国 法国 意大利 日本 澳大利亚 巴西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7] - 在多个市场取得销量冠军 投放"开拓者1号""常州号""合肥号"等汽车运输船 [7] - 全球装载量最大的汽车运输船"深圳号"上月正式启航 [7]
比亚迪的高端化,只做对了一半
远川研究所· 2025-04-20 20:47
核心观点 - 比亚迪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3年从106亿增至542亿)和技术创新(易四方、云辇等)推动高端品牌(仰望、腾势、方程豹)布局,但市场表现不及预期,20万以上车型销量占比从2020年18%下滑至10% [13][15][24] - 高端化受阻主因包括:技术驱动而非用户需求导向的产品定义(如仰望U9赛道表现不佳、腾势Z9空间折损)、产品定位割裂(如N9"可城可野"口号)、技术等级叙事被中端车型(汉L/唐L)参数突破稀释 [29][36][39][45][55] - 公司20万以下市场依赖度高(占比80%),单车收入降至14.5万元,与高研发投入形成财务压力 [25][26] 研发与技术投入 - 研发投入3年增长411%(106亿→542亿),研发团队从4万扩至12万,年报研发项目从2页增至6页 [13] - 技术矩阵包括易四方(四电机驱动)、云辇(底盘系统)、DMO(越野平台)等,差异化配置于高端品牌(如仰望U8搭载云辇X,腾势Z9GT用易三方) [22][23] - 目标通过技术溢价攻占20万以上市场(占行业利润80%),但实际20万以上销量占比反降8个百分点 [15][19] 高端品牌市场表现 - **仰望U8**:上市4个月销量破5000辆后放缓,终端优惠超10万元,累计交付过万台 [6][32] - **腾势**:D9 MPV成功后,N7/N8未达预期(N7降价8万),Z9GT DM月销从3000+跌至不足1000辆 [11][39] - **方程豹**:豹5降价5万保销量,豹3售价下探至14万,高端形象弱化 [12] - 三大高端品牌合计销量19万辆,占公司总销量不足5% [24] 产品定义问题 - 技术优先导致场景错配:仰望U8越野功能(应急浮水)成功,但U9赛道表现不佳;易三方技术(圆规掉头)对主流用户低频 [30][36][39] - 空间与定位矛盾:腾势Z9GT因三电机布局牺牲后排空间,5.2米车身稀释驾控标签 [43][44] - 设计割裂:N9混动SUV强调"可城可野",U7行政轿车配运动外观,与奔驰EQS教训重复 [46][49] 市场竞争环境 - 20万以下市场面临合资品牌降价(如比亚迪10-15万SUV市占45%)、新势力下沉(零跑、小鹏)挤压 [18] - 华为验证技术高端化路径:车BU 7000人团队研发ADS智驾/激光雷达,问界M9成50万级销冠带动车BU盈利 [20][21][22] 战略矛盾 - 中端车型汉L/唐L搭载10C闪充(810kW电机)突破参数,冲击高端品牌技术溢价叙事 [52][55] - 工程师文化导致"技术信仰优先",用户需求调研权重不足 [50][51][61]
“百万级豪华”拉到6字头:仰望U7如何攻破超豪华市场的虚幻泡沫?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31 13:49
产品发布与定位 - 仰望U7纯电及插混版本双旗舰上市,定位百万级豪华,五座版起售价62.8万元,四座版70.8万元起 [2] - 公司通过革命性技术而非堆料打造高端汽车,挑战欧洲传统燃油车垄断的超豪华市场价格体系和产品标准 [3] - 仰望U7是公司打磨一年之久的产品,体现了对新能源市场的"不妥协"和对传统豪华车市场的"不服输" [3] 核心技术突破 - 仰望U7搭载易四方技术,提供超过1300匹马力和2.9秒零百加速能力,具备全地形原地掉头、高速爆胎稳行等创新功能 [6] - 全球首次在汽车领域应用电磁原理技术,推出智能悬浮车身控制系统云辇-Z,实现悬架系统完全电动化 [7] - 云辇-Z电悬架采用悬浮电机直驱技术,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动能,完成从"油"到"电"的革命性创新 [7] - 云辇-Z实现行业多个最优参数:悬架系统峰值功率50kW,探测响应速度50微秒,探测精度10微米 [9] 智能化配置 - 配备双向20°智能后轮转向,使D级尺寸车辆展现A0级小车的灵活性 [10] - 搭载天神之眼A三激光雷达方案,全车32个智驾传感器,双Orin X芯片算力508TOPS,实现L2+高阶智驾辅助 [10] - 智能座舱+车规级5G技术,AR-HUD+全车投影功能,整车OTA能力持续进化 [10] 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瞄准D级轿车市场,挑战迈巴赫S级、奔驰S级、奥迪A8、宝马7系等传统燃油车型 [13] - 通过双倍性能(四电机1300+马力)、三倍豪华配置实现越级对标 [14] - 全系标配丹拿铂金证据音响、碳陶刹车盘、五屏智能联动等科技配置 [14] - 打破外资豪华品牌"溢价逻辑",以实打实的技术与用料重塑国产品牌在超豪华市场的主动权 [14] 行业影响 - 宣告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四电时代"(电池、电机、电控、电悬架) [7] - 代表中国品牌首次对全球豪华车定义权的抢夺,将豪华车定价标准从"品牌效应"演变为"技术含量" [14] - 通过技术颠覆为未来五年的下一代智能电动车树立新标杆 [11]
晚点独家丨比亚迪 2025 年销量目标 550 万辆,在舒适区外找增长
晚点LatePost· 2025-03-26 22:00
销量目标与市场策略 - 公司2025年总销量目标为550万辆,其中海外市场目标80万辆以上,中国市场销量增速约30%,海外市场增速高达91.8% [5] - 国内销量预期在更高基数下变得谨慎,增长规模和增速略弱于2024年 [6] - 王朝、海洋系列2024年占总销量94.7%,2025年销量增幅目标为10%内,预计占比降至80%左右 [8] - 高端品牌仰望、腾势和方程豹承担更高销量增幅,腾势目标二季度单月2万台、三四季度单月3万台 [8] 产品与技术布局 - 2025年是公司产品大年,四个品牌共发布近20款新车,已有21款车型将换代或增推智驾版本 [8] - 新一代纯电平台充电功率提高至1000V,高于主流车企的下一代900V水平 [8] - 将英伟达Orin X和5颗毫米波雷达的智驾配置成本压缩至3000元左右,比行业平均水平低数百元 [8] - 高端品牌采用差异化技术标签策略,如仰望的"易四方"和腾势的"易三方"技术 [8] 研发与投入 - 2023-2024年扩招2万名工程师,技术研发投入941亿元,超过此前10年累计研发费用 [8] - 加大对AI大模型、智算中心等投入,快速推进AI数据中心、AI服务器等新兴业务 [8] - 短期内与头部供应商合作提升高阶智驾体验,同时加快自研 [8] 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3年汽车及相关业务收入6173.8亿元,现金储备1549亿元 [8] - 2023年营收、净利润同步增长约30%至历史新高 [8] - 2023年销量占中国新能源车市场1/3 [8] 行业竞争与挑战 - 吉利、奇瑞、长安等快速跟进智驾普及策略,大众市场竞争加剧 [8] - 高端市场竞争侧重智能化和品牌建设,需突破工程师文化局限 [8] - 智能化领域需证明在科技领先和软件算法方面的能力 [8]
仰望的品牌之路:凭技术立足、和用户做朋友
晚点LatePost· 2024-10-08 18:48
品牌建设与市场定位 - 仰望U8作为比亚迪旗下高端品牌的首款车型,上市一周年交付量超过8000辆,定价109.8万元,80%以上购车者为企业家或高管群体 [4][6] - 车主群体具有高度同质性,多为实体经济领域创业者,形成以商业经验交流为核心的社群生态 [5][6][8] - 品牌通过"仰望朋友圈"平台促进车主间商业合作,2024年已举办近30场资源对接活动 [13] 产品与技术差异化 - 搭载"易四方"四电机独立驱动系统,实现原地掉头、应急浮水等突破性功能,在极限路况测试中单次行驶里程达1154公里 [11][14] - 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针对不同车型开发差异化版本:U8采用云辇-P(悬架调节)、U9采用云辇-X(赛道支撑)、U7采用云辇-Z(10毫秒级悬浮电机) [21] - 应急浮水功能研发历时3年,完成80多次彩车身密封测试,实现1480个零部件3000处焊点的100%防水合格率 [18][19][24] 研发体系与供应链 - 母公司比亚迪在2018-2020年经营困难期仍保持研发高投入,2019年研发支出56.3亿元超过净利润16.1亿元的3.5倍 [7] - 采用垂直整合模式自研关键部件,云辇系统开发时自主攻克材料工艺难题,实现从零部件到整车的技术闭环 [22] - 研发方法论强调"场景-功能-指标"三位一体,针对真实使用工况开发差异化技术方案 [21] 用户运营与服务网络 - 建立46城直营销售体系与66个直营售后团队,覆盖至阿勒泰等边陲地区,实现标准化服务响应 [25] - 提供7×24小时道路救援,包括高海拔(4500米)和极寒(-22℃)等极端环境下的应急服务 [27][29] - 推出老车主免费升级电容方向盘等关怀政策,云南售后团队曾20天跨越5000公里为22位车主上门服务 [26][28] 品牌文化构建 - 通过25城文化巡游等活动探索中国高端汽车文化,转变传统品牌单向传播模式为用户共建机制 [30] - 建立产品建议闭环处理系统,有车主提交90页详细优化方案,体现深度用户参与 [31] - 销售负责人50%工作时间用于直接用户沟通,形成"卖车即交友"的服务理念 [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