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玑架构

搜索文档
《财富》2025年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榜单出炉,比亚迪王传福位列第五
长沙晚报· 2025-08-11 14:52
公司领导力与行业认可 - 王传福位列《财富》2025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第五名 较去年第19名显著跃升 创中国企业家在该榜单最佳排名 [1] - 公司董事长排名跃升反映其个人领导力获国际认可 同时体现公司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突破性成就 [1] 研发投入与技术成果 - 2024年研发支出达542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6% 远超同期净利润 过去14年中有13年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 [3] - 持续高研发投入催生多项颠覆性技术: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易四方、云辇系统、璇玑架构、天神之眼及兆瓦闪充等 [3] - 兆瓦闪充技术实现全球量产最快充电速度:5分钟充电续航400公里 天神之眼系统实现整车级端到端控制 毫秒级响应极端场景 [3] - 全球率先承诺对搭载天神之眼车辆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 以技术自信消除用户责任焦虑 [3] 全球化战略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乘用车及皮卡海外销量突破47万辆 超越去年全年海外销量总和 同比增长超130% [4] - 海外本地化战略取得关键突破:欧洲总部落户匈牙利 巴西生产基地首辆本地生产新能源车下线 泰国市场交付第9万辆新能源车 [4] - 新能源汽车足迹遍布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深化全球化布局输出中国新能源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4] - 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27万辆 同比增长41% 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售214.6万辆 [4] - 卫冕中国汽车市场车企销量冠军、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销量冠军及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冠军 [4] 品牌价值与行业地位 - 位列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第91名 较往年大幅提升 成功跻身全球前百强 连续第四年荣登该榜单 [5] - 连续三年蝉联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汽车品牌TOP10 品牌价值达144亿美元 同比飙升43.6% 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增速最快品牌之一 [5] - 国际顶级机构认证体现公司强劲发展势头 同时反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影响力持续攀升 [5]
警惕舆论暗战:谁在狙击向上生长的中国企业?
中金在线· 2025-08-04 17:05
舆论事件分析 - 公司近期卷入两起舆论事件 第一起为7月10日宣布与中国足球小将合作投入专项资金进行青少年球员培养 但被扭曲为"斥巨资赞助国足" 并在社交平台出现数百账号使用相似文案刻意混淆概念 [1] - 第二起事件为7月24日无权威佐证的"比亚迪在成都天府机场失控转圈"短视频被冠以"刹车失灵"标签传播 时间节点与海狮06发布会及懂车帝测试重合 疑似转移公众注意力 [1] 舆论传播特征 - 两起事件呈现典型"黑公关"模式 足球事件中区域性媒体集中发声 标签化用词泛滥 营销号联动炒高热度 [2] - 天府机场事件通过碎片化剪辑扩散 造谣视频获数万点赞而辟谣视频仅几千点赞 传播速度非常规 [2] - 当前网络环境存在"情绪优先于事实"现象 含"失控""抵制"等冲突性词汇内容推荐权重是客观报道数十倍 导致真相传播困难 [2] 公司技术发展 - 公司坚持"技术为王 创新为本"理念 已推出天神之眼 云辇 璇玑架构 第五代DM 易三方等颠覆性技术 进入技术大爆发阶段 [2] - 公司技术突破加速行业新能源推广普及 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全球化发展 [2] 行业意义 - 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敢于突破的企业 公司在技术无人区探索和国际市场打拼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 [3] - 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竞争力提升过程中 需警惕通过舆论手段阻碍产业进步的行为 [3]
比亚迪杨冬生:向外部竞争,“没必要两个团队只干一件事”
第一财经· 2025-07-30 13:06
公司战略与研发体系 - 新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专职预研前沿技术如辅助驾驶,采用"赛马机制"推动技术突破,禁止内部重复研发,强调资源聚焦[2][3] - 研究院成立背景源于2016年第三代产品研发需求,旨在组建专业团队进行系统化研发,摆脱原有整合限制[3] - 研发竞争策略为"先内后外",内部团队竞赛胜出后再与行业标杆(如特斯拉智驾、丰田油耗)对标[4] - 舱驾团队已合并应对一体化趋势,硬件向芯片级集成演进,通过"璇玑架构"项目制加速技术落地[5] 智能化技术布局 - 天神之眼辅助驾驶已下探至7万元车型,智能泊车通过售后兜底方案推广,体现智能化下沉战略[2] - 坚持差异化自研路线:C平台100%自研,B平台开放合作(如华为)但主导整车定义[5] - 芯片策略聚焦算法而非硬件,联合英伟达、地平线优化500TOPS算力部署,推进BEV模型小型化[5] - 研发容错机制灵活,允许团队主动放弃未达标项目并由新团队接替,保持外部竞争压力[5] 组织架构特点 - 双模技术与智能化研发部门长期保持协同研发模式,架构稳定性强[6] - 管理层背景多元,院长杨冬生具有底盘动力研发经历,影响研究院外向型竞争文化形成[2][5]
比亚迪高级副总裁杨冬生:以“智电融合”构建技术护城河
新京报· 2025-07-29 22:00
核心观点 - 公司以电动化为基本盘 通过智电融合构建技术护城河 目标成为智能电动技术平权的推动者[1] - 公司自2024年推出璇玑架构打通电动化与智能化底层逻辑 2025年发布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 推动两者深度融合[1] 电动化与智能化战略 - 电动化是公司基本盘 智电融合是核心技术战略[1] - 璇玑架构是行业首个智电融合智能化架构 打通电动化与智能化底层逻辑[1] - 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推动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 搭载车型已超100万辆[4] 辅助驾驶技术定位 - 公司将辅助驾驶定义为安全功能 聚焦减轻驾驶疲劳和降低事故率[3] - 积极响应主管部门对辅助驾驶的规范管理 并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3] - 为天神之眼用户提供辅助泊车场景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 自动泊车使用率从40%升至超60%[4] 技术研发与安全 - 驾驶人是责任主体 辅助驾驶不能完全代替人为操作[5] - 通过计算轮胎与地面滑移量快速给出驱动力 应对爆胎和低附着路面等极端场景[5] - 技术永无上限 借助璇玑架构实现电动化与智能化底层打通和深度融合[5] 研发体系与能力 - 智驾团队规模超5000人 其中核心算法团队逾1000人[8] - 具备整车制造能力和数据优势 拥有全栈自研能力和底气[8] - 研发机制强调与行业方案横向对标 而非内部团队竞赛[11] 组织架构调整 - 将座舱部门与智驾团队合并 以应对舱驾一体化趋势[2][10] - 通过团队合并加强学习并形成共识 相关产品将很快推出[10] 生态建设与新品规划 - 全品牌上线手车互联功能 通过OTA推送覆盖所有车型[7] - 实现与华为 OPPO等中国主流手机品牌全面兼容[7] - 已发布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灵鸢[7] 海外市场策略 - 海外市场采取分阶段推广策略 因地制宜布局[9] - 优先重点市场适配当地法规 如数据不出境要求[9] - 暂不全面铺开 因应数据安全和本地化研发高门槛[9] 长期发展理念 - 汽车行业竞争是长期竞争 需要坚持长期主义[11] - 研发投入和人才投入非一蹴而就 需不断学习并敬畏对手[11] - 行业是人才密度最高产业 需拼长线和论持久战[11]
对话丨比亚迪高级副总裁杨冬生:以“智电融合”构建技术护城河
贝壳财经· 2025-07-29 21:36
公司战略与技术布局 - 电动化是公司基本盘 通过智电融合构建技术护城河 目标成为智能电动技术平权推动者[1] - 2024年初推出行业首个智电融合智能化架构璇玑架构 打通电动化与智能化底层逻辑[1] - 2025年发布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 推动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1] - 公司具备全栈自研能力 主导整车定义与融合设计 智驾团队规模超5000人 其中核心算法团队逾1000人[10] 智能化技术发展 - 将辅助驾驶定义为安全功能 聚焦减轻驾驶疲劳 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提升安全上限和用户体验[5] - 搭载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数量已超过100万辆[6] - 承诺对中国市场所有搭载天神之眼用户在辅助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 自动泊车使用率从40%升至超60%[6] - 通过计算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滑移量了解地面具体情况并快速给出驱动力[7] - 全品牌上线手车互联功能 通过OTA推送覆盖所有车型 实现与华为 OPPO等中国主流手机品牌全面兼容[9] 组织架构与研发机制 - 汽车新技术研究院将座舱部门与智驾团队合并 应对舱驾一体化趋势 相关产品将很快推出[2][12] - 研发机制采用向外竞赛模式 与行业方案横向对标 而非内部团队竞赛[13] - 坚持长期主义 在研发投入和人才投入上持续投入 汽车行业竞争是长期竞争[14] 市场推广策略 - 海外市场分阶段推广智能化 因地制宜布局 优先重点市场适配当地法规 如数据不出境 暂不全面铺开[11] - 既有自研也有合作 以开放心态引入优秀算法公司[10] - 通过责任兜底建立用户信任 实现技术推广和普及[6]
比亚迪杨冬生:向外部竞争,“没必要两个团队只干一件事”
第一财经· 2025-07-29 20:11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 比亚迪汽车新技术研究院座舱与智驾团队合并以应对舱驾一体趋势[1][4] - 硬件技术从以太网向板间/芯片级集成演进[4] - 电动化与智能化通过璇玑架构项目制联动加速技术落地如泊车功能开发[4] 研发竞争策略 - 新技术研究院提倡与行业市场竞争而非仅内部竞赛如对标特斯拉智驾和丰田油耗[4] - 内部团队竞赛驱动良性发展未达标项目由其他团队接手继续竞争[4] - 研究院避免资源浪费不允许多团队重复执行同一项目[3] 技术发展路径 - 辅助驾驶功能下探至7万元级别新能源汽车[1] - 公司通过售后兜底智能泊车服务[1] - 聚焦大模型小型化技术500TOPS算力承载BEV模型[5] - 联合英伟达地平线等合作伙伴优化算力部署[5] 自研与合作模式 - 暂未计划自研计算芯片认为芯片算力非竞争关键因素[5] - 强调数据与算法为核心竞争力[5] - 天神之眼C平台坚持100%自研B平台开放合作如华为[5] - 坚持主导整车定义与融合设计[5] 研究院成立背景 - 新技术研究院2017年成立专注于前沿技术预研包括辅助驾驶[3] - 2016年承接第三代产品后开始专职研发工作[3] - 成立目的为组建专业团队进行系统化研发突破原有团队整合限制[3]
比亚迪(002594):从批量爆款到全面智
新浪财经· 2025-03-27 08:32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2024年年报业绩高增,研发高投入,第五代DM批量打造爆款,天神之眼驱动车型全面智能,出口向上且高端突破,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1][4] 公司业绩 - 2024年营业收入7771亿元,同比+29%;归母净利润402.5亿元,同比+34% [1] - 2024年Q4单季度收入2748.51亿元,同比+52.66%,环比+36.66%;归母净利润150.16亿元,同比+73.12%,环比+29.37% [1] - 2024年毛利率19.4%,同比上升0.9pct,经营现金流净额1335亿元 [1] - 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元,同比增长35.7%,累计研发投入超1800亿元,现金储备1549亿元 [1] 汽车销量 - 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427万辆,同比增长41%,连续三个月月销超50万 [2] - 2024年海外乘用车销量41.7万辆,同比增长71.9% [3] - 方程豹、腾势、仰望2024年总销量19万,同比增长40% [3] 行业情况 -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升至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蝉联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3]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 [3] - 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2%,同比增长9.2个百分点 [2] 技术亮点 - 推出e平台3.0 Evo及第五代DM,发动机热效率46.06%,油耗2.9L/百公里,发布兆瓦闪充技术,5分钟补能400公里 [2] - 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天神之眼”开通无图城市领航功能,“璇玑”架构推动“整车智能”战略落地 [2] 海外布局 - 覆盖欧洲、东南亚、南美、中东等主要市场,携手全球优质经销商加速海外渠道布局 [3] - 乌兹别克斯坦和泰国工厂投产,推进本地化生产进程 [3] - 搭建出海船队,“EXPLORER NO.1”、“BYD CHANGZHOU”投入使用 [3] 投资建议 - 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分别为9326.78亿元、10894.62亿元、12804.50亿元,同比增长20.02%、16.81%、17.52% [4] - 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0亿元、640亿元、804亿元,同比增长32%、21%、26% [4] - 对应PE分别为22/18/14倍,维持“买入”评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