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失信惩戒
icon
搜索文档
最高法:避免将“失能”但无“失信”行为被执行人纳入失信黑名单
新京报· 2025-07-25 16:14
同时,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失能"人员纾困解绑。最高法表示,对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存在困难的被执 行人,人民法院积极适用失信惩戒宽限期制度,给予被执行人一至三个月的宽限期,在依法保障胜诉当 事人实现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主体合法权益的影响。 但实践中,有的被执行人故意隐匿行踪,下落不明;有的公司停业、歇业,而原企业主另行注册公司继 续经营原业务;有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为逃避责任,将年近九旬的老母亲变更为法定代表人;有的依然大 肆高消费,过着穷奢极欲、纸醉金迷的生活;有的公开肆意对抗甚至使用暴力抗拒执行。最高法称,这 些恶意失信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此类严重失信行 为要加大打击力度。 在最高法发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狄某某以自己身患癌症,需要不定期前往北京等地治疗为由,申请解 除"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消费"措施。执行法院依法予以临时解除,狄某某却利用措施被临时解 除的机会,多次前往香港、澳门等地消费、赌博。执行法院发现后,移送相关线索,公安机关第一时间 将狄某某控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自2013年10月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实施以来,截 ...
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指导各地法院严格规范公正适用失信惩戒制度
快讯· 2025-07-25 14:35
最高人民法院25日发布9个严格区分失信、失能被执行人强化信用修复典型案例,指导各地人民法院严 格规范公正适用失信惩戒制度,把信用惩戒聚焦到对少数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上来,实 现依法履职与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相统一。 ...
最高法:把信用惩戒聚焦到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
中国新闻网· 2025-07-25 13:44
最高法:把信用惩戒聚焦到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数据显示,自2013年10月实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截至今年6月30日,累计有1710万人次迫于 信用惩戒和限制消费压力自觉主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者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和解协 议。 2024年以来,最高法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指导全国法院扎实开展"失信"与"失能"分类管理相关 工作,在严厉打击严重失信行为的同时,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失能"人员纾困解绑,帮助"诚实而不 幸"的被执行人走出债务困局,回归正常生活。 对于未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充分考量其是否具有失能的情形,杜绝不区分实际情况的机械执法和简单 粗放执法,避免将"失能"但无"失信"行为的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在此次发布的蒋某忠等与黎某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执行案中,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积极履行义 务,由于生活陷入困境,属于客观上无履行能力的"失能"情形,通过执行和解、司法救助的方式,最终 实现案结事了,兼顾了执行的"力度"与"温度"。(完) 中新网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 张素)25日,最高人民法院选取并发布9个严格区分失信、失能被执 ...
最高法:对存在恶意失信行为的被执行人应继续强化失信惩戒
证券时报网· 2025-07-25 13:22
开展"失信"与"失能"分类管理,在严厉打击严重失信行为的同时,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失能"人员纾 困解绑,是最高人民法院近年来积极推进的工作之一。7月25日,最高法发布严格区分失信、失能被执 行人强化信用修复典型案例,强化区分"失信"与"失能"相关工作,指导各地人民法院严格规范公正适用 失信惩戒制度。 实践证明,失信惩戒制度是推动执行工作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有效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维护胜诉当事 人合法权益、推动解决执行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最高法以构建失信惩戒联动机制为基 础,建立健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畅通信用信息共享渠道,提升失信惩戒信息化建设水平,通过制 定司法解释、强化联合惩戒、发布典型案例等举措,打击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等严重失信行 为,切实维护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据最高法统计,自2013年10月实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有1710万人 次迫于信用惩戒和限制消费压力自觉主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者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 和解协议。 最高法同时强调,当前,被执行人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等问题依然突出,人民法院仍需持续 加大执行力度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严格区分失信、失能被执行人强化信用修复典型案例
央视网· 2025-07-25 10:10
实践证明,失信惩戒制度是推动执行工作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有效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维护胜诉当事 人合法权益、推动解决执行难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以构建失信惩戒联 动机制为基础,建立健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畅通信用信息共享渠道,提升失信惩戒信息化建设水 平,通过制定司法解释、强化联合惩戒、发布典型案例等举措,打击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等 严重失信行为,切实维护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自2013年10月实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截 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有1710万人次迫于信用惩戒和限制消费压力自觉主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 的义务,或者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当前,被执行人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等问题 依然突出,人民法院仍需持续加大执行力度,对于存在恶意失信行为的被执行人应当继续强化失信惩 戒,及时保障胜诉当事人实现合法权益。 为强化区分"失信"与"失能"相关工作,持续提升失信惩戒工作的靶向性、精准度和便捷性,指导各地人 民法院严格规范公正适用失信惩戒制度,把信用惩戒聚焦到对少数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 上来,实现依法履职与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相统一,最 ...
山西省社会信用条例十问十答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6-18 17:26
山西省社会信用条例核心内容 - 《山西省社会信用条例》于2022年5月27日通过审议,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旨在通过法治化手段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3][4] - 该条例是山西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域的综合性法规,共7章49条,涵盖社会信用信息管理、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等核心内容[5] 条例制定背景与目的 - 当前山西省社会信用体系基础框架已形成,但需通过立法解决制约发展的问题,强化信用承诺机制和新型监管机制[4] 条例主要内容与特色 - **信用承诺机制**:县级以上政府需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推行信用承诺制,建立信息记录、收集、推送机制[6] - **职责分工**:县级以上政府发改部门为社会信用工作主管部门,信用工作机构负责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运营[6] - **信用服务业发展**:县级以上政府需制定政策措施引导信用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7] 社会信用信息分类与管理 - **公共信用信息**:包括注册登记、职业资格、信用评价、合同履行等13类信息,实行目录制管理[8][9] - **非公共信用信息**:由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收集,涵盖生产经营和行业自律活动中产生的信息[10] 信息开放与共享机制 - 公共信用信息通过依法公开、授权查询等方式开放,非公共信用信息可通过依法公开或信用主体主动公开[11] - 省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作为统一载体,与政务服务平台、监管系统等互联互通[11] 失信行为认定与惩戒 - **失信行为依据**:包括司法裁判文书、行政处罚决定等法律文书[12] - **严重失信行为**:涵盖危害健康安全、破坏市场秩序、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等四类行为[13] - **惩戒措施**:包括限制财政资金支持、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撤销荣誉等7类措施[14] 守信激励措施 - 对守信主体给予行政便利、财政优先支持、减少检查频次、信用加分等7类激励[14]
国家发改委:将健全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完善政府拖欠行为认定标准和失信惩戒措施
快讯· 2025-05-20 11:01
优化营商环境 - 国家发改委将聚焦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1] - 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快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1] - 指导地方针对新领域、新业态制定更加符合实际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准入标准 [1] 清理拖欠企业账款 - 重点是破解政务失信、合同履约不到位问题 [1] - 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健全政府诚信履约机制 [1] - 完善政府拖欠行为认定标准和失信惩戒措施 [1] 合同履约管理 - 强化合同履约跟踪核实 [1] - 将政府签订和指导签订的合同履约情况归集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1]
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在即,请看一位多年坚持调研的教授的满满干货:不能让民企“戴着脚镣”跳舞
搜狐财经· 2025-05-09 19:07
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背景与意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于2025年5月20日施行 这是中国首部民营经济基础性法律 围绕公平竞争 融资促进 科技创新等建立制度机制 [1] - 江苏省同步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条例》 被视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1] - 立法需兼顾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 聚焦解决民营企业实际问题 而非仅停留在规范层面 [1] 当前民营经济面临的困境 - 民营企业面临传统文化 意识形态 法律制度及执行层面的多重制约 行政检查"一刀切"现象普遍 [2] - "第三方"检查机制导致企业疲于应对 检查标准不统一 且存在借检查谋取组织或个人利益的现象 [3] - 多部门联合检查反而刺激了"挑刺"行为 检查组对整改方案缺乏实际指导能力 [4] 用工环境问题分析 - 《劳动合同法》一刀切适用所有企业 脱离90%以上民营经济组织实际合规能力 [7] - 劳动仲裁案件数量持续攀升 民营企业败诉率高达90% 部分企业因诉讼负担倒闭 [7] - 社保追缴制度中滞纳金超过本金的现象普遍 若全面执行现行标准 多数民企将面临倒闭 [8] - 劳动碰瓷职业化趋势明显 部分劳动者通过故意不签合同 消极怠工等手段敲诈企业 [8] - 劳资关系持续恶化 企业因无法完全合规面临法律风险与道德指责的双重压力 [9] 失信惩戒机制问题 - 忽视"有能力偿还而拒不偿还"前提条件 将流动性不足企业错误纳入失信名单 [10] - 有限责任无限化现象突出 企业失信牵连股东家属及联保企业 加剧信用环境恶化 [10] 立法改进建议 - 建立行政检查容错机制 规范第三方行为 突出政府服务职能而非过度监管 [14] - 推行社保政策差异化 区分个体工商户 中小微企业和大企业需求 限制滞纳金不超过本金 [15] - 建立劳动"黑名单"制度打击职业碰瓷 规范律师执业行为 [15] - 完善失信惩戒分类标准 豁免因政策变动或自然灾害导致的非主观失信 [16] - 强化工商联和商会职能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激活商会专业咨询 行业评价等功能 [17]
失信惩戒重在精准
经济日报· 2025-04-21 06:37
避免失信惩戒"一刀切",关键在于提升精准度和更加人性化,让制度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失信惩戒机制在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社会诚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然而,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和领域出现了"一刀切"倾向。不论具体原因、严重程度和危害性大 小,只要还不了钱,就一律进行惩戒。这缺乏精准区分和合理裁量,可能损害社会公平,引发对执行惩 戒泛化滥用的担忧。 信用惩戒的核心目标应是引导守信、惩戒恶意失信,而非制造"连坐"或过度惩罚。当前,信用惩戒的泛 化与机械化问题,主要源于制度设计过于简单,未能充分考虑各种实际情况;部分地方追求管理便利, 忽视个案差异;惩戒标准过于宽泛,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人性化设计;自动化信用评价系统缺乏弹性, 无法识别"非恶意失信"。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提出,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 戒,要求规范设定失信惩戒措施,合理确定惩戒范围和力度。 为此,需从制度设计、技术应用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协同改进。例如,建立分级分类惩戒机制,区分失信 性质,对恶意失信行为(如诈骗、造假)与非恶意失信行为(如临时资金周转困难)采取不同惩戒措 施。设置缓 ...
中办、国办,重磅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注一个核心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31 19:37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旨在构建覆盖各类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政府、经营主体、社会组织、自然人、司法执法体系等 [1][2] - 强化经营主体信用管理,支持完善合规经营制度、管控信用风险,引导诚信经营、守信践诺 [2] - 健全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开展政务诚信评价,完善政府失信行为认定标准和失信惩戒措施,政府失信行为将纳入信用记录并限制申请财政性资金和项目等 [2] 信用评价与管理 - 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开展自然人信用评价,但仅用于守信激励政策参考,严禁纳入非信用信息和个人私密信息 [2] - 严格界定公共信用信息范围,行业主管部门需依法确定本领域公共信用信息并形成行业信用记录,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总建立完整信用记录 [3] 信用奖惩机制 - 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守信主体在公共服务中提供便利或优惠,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 [4] - 设定失信惩戒措施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必须以法律、行政法规等为依据,涉及减损权利或增加义务的措施需以法律为依据 [4] 平台经济信用建设 - 加强平台经济领域信用建设,推动公共信用信息与平台企业经营信息共享,引导平台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和失信联合约束制度 [4] - 平台企业需根据商户信用状况实施差别化管理,为诚信经营主体提供优惠便利,对违法失信主体予以限制 [4] - 加强对网络主播、自媒体、MCN机构等的信用监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