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惩戒
搜索文档
2024年 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45.7万人次 同比下降23.4%—— 失信名单人数何以首次下降?(法治头条)
人民日报· 2025-10-30 06:1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法院系统正通过“失信”与“失能”分类管理、信用修复及精准惩戒等措施,提升执行工作的靶向性和精准度,旨在优化营商环境并激发市场活力 [2][7][11] 失信惩戒精准化 - 严格区分“失信”(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与“失能”(因暂时困难无法履行),对前者实施惩戒,对后者给予宽限期或信用修复机会 [2] - 2024年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 [2] - 2024年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的被执行人达282.1万人次,同比增长35.4%,失信名单人数10年来首次下降 [2] 信用修复机制应用 - 法院通过出具《信用修复证明书》等方式,将企业的订单数据、技术革新等“沉睡资产”转化为金融机构可识别的信用资本,助其获取融资 [6] - 信用修复并非简单摘除失信标签,而是配套共管账户监管、回款定向扣划等措施,将债务清偿嵌入企业经营全过程 [7]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67.2万人次,同比下降2.45%;197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 [8] 宽限期制度实践 - 对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存在困难的被执行人,法院可给予1至3个月的失信惩戒宽限期,以“缓”执行换企业经营的“进” [5] - 以上海某科技公司案例为例,通过暂缓纳入失信名单并解除限高措施,企业最终获得融资并主动支付执行款,实现双赢 [3][4][5] 严惩恶意失信行为 - 对于狄某等恶意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的行为,法院采取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等严厉措施 [10][11] - 最高法会同47个部门推进失信惩戒机制,已完成101项惩戒措施,累计使1795万被执行人(次)迫于压力履行义务 [11] - 建立失信行为分级分类制度,分为轻微、一般、严重三个等级,并每半年动态调整信用等级 [11]
以法治畅通信用修复之门
人民日报· 2025-08-19 16:06
文章核心观点 - 信用惩戒机制正从“一刀切”向精准化、柔性化转变,通过区分“失信”与“失能”并建立动态信用修复机制,以优化营商环境并激发市场活力 [1][3][4] 信用惩戒精准化 - 上海法院在处理某汽车公司和某科技公司的合同纠纷时,通过实地调查认定企业为“暂时失能”而非“恶意失信”,采用执行担保等对企业影响较小的措施,避免将其纳入失信名单,企业最终获得融资并主动履行义务 [3] -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意见强调需精准区分“失信”与“失能”,合理确定惩戒范围和力度,并建立失信等级每半年动态调整的机制 [1] 信用修复机制 - 江西法院为一家因技术升级导致资金链紧张的塑料科技公司出具信用修复证明书并暂停信用惩戒,使该企业在半年内偿还债务并恢复生机 [3] - 2024年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数实现十年来首次下降,同时有282.1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同比增长35.4% [4]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实施方案旨在通过统一信息平台、简化申请材料等方式,构建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复新格局 [4] 政策与治理转变 - 构建良好信用生态被视为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运用法治方式实现惩戒失信、激励守信、保护创新等多重目标 [4]
最高法:对存在恶意失信行为的被执行人应继续强化失信惩戒
证券时报网· 2025-07-25 13:22
失信与失能分类管理 - 最高人民法院积极推进"失信"与"失能"分类管理,严厉打击严重失信行为的同时为"失能"人员纾困解绑 [1] - 最高法发布九个典型案例强化区分"失信"与"失能",提升失信惩戒的靶向性和精准度 [1] - 恶意失信行为包括隐匿行踪、企业主另注册公司继续经营、变更法定代表人逃避责任、高消费和暴力抗拒执行等 [1] 失信惩戒成效 - 2024年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 [2] - 282.1万人次通过信用修复回归市场,同比增长35.4%,失信名单人数十年来首次下降 [2] - 自2013年10月以来累计1710万人次迫于信用惩戒压力主动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 [3] 执行工作进展 - 人民法院通过执行和解、司法救助等方式处理"失能"情形,兼顾执行力度与温度 [2] - 失信惩戒制度在打击逃废债行为、维护胜诉当事人权益和解决执行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 最高法构建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健全名单制度,畅通信息共享渠道,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3] 市场影响 - 失信惩戒工作为有发展潜能的市场主体创造"造血再生"条件,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2] - 相关工作有效缓和社会矛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 - 当前规避执行、逃避执行等问题依然突出,需持续加大执行力度 [3]
失信惩戒重在精准
经济日报· 2025-04-21 06:37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 规范设定惩戒措施 合理确定惩戒范围和力度 [1] - 失信惩戒机制在规范市场秩序 维护社会诚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 部分地方和领域出现"一刀切"倾向 缺乏精准区分和合理裁量 [1] 失信惩戒机制问题 - 信用惩戒泛化滥用 可能损害社会公平 [1] - 制度设计过于简单 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 [1] - 部分地方追求管理便利 忽视个案差异 [1] - 惩戒标准过于宽泛 过度依赖技术 缺乏人性化设计 [1] - 自动化信用评价系统缺乏弹性 无法识别"非恶意失信" [1] 失信惩戒改进方向 - 提升精准度和人性化 让制度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2] - 建立分级分类惩戒机制 区分恶意失信与非恶意失信行为 [2] - 设置缓冲期与修复通道 允许轻微失信者主动纠正 [2] - 增强算法治理透明度与弹性 建立人工复核渠道 [2] - 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合理性 [2] - 加强公众参与 让受影响群体参与规则制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