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搜索文档
一个90后结婚5年的感受
虎嗅· 2025-10-22 18:57
个人情感观念演变 - 2014年日记显示个人曾对爱情抱有极高期待,要求伴侣如父母般无私付出,但最终认识到这种苛刻要求导致关系失败[1] - 经过十年时间跨度,个人对爱情的理解并未更加深沉,而是坦然接受爱情并非婚姻生活必需品这一观点[1] - 2019年遇到张先生时,双方都已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但选择以简洁方式交代过往,避免深入细节[2][3] 婚姻关系建立过程 - 2019年10月认识第三天即确定恋爱关系,进展迅速,缺乏传统恋爱中的情感铺垫和强烈心动感[5][6] - 关系建立后一个月内因不可抗力事件加速发展,个人见到对方几乎所有亲友并共同经历低谷时刻[13] - 双方发现彼此在性格、经历方面高度相似,都不爱社交、兴趣乏乏、人生按部就班,且均缺乏主见[17][18] 婚姻生活实际状况 - 2020年婚礼前夕发现双方存在观念和习性差异,经历吵架密集期并萌生分手念头[21] - 相互坦诚彼此都不是对方理想型,张先生偏好独立女性,而个人期待体贴入微的伴侣[24][25] - 最终仍决定结婚,但此决定被描述为顺其自然而非深思熟虑的结果[28][29] 育儿经历与挑战 - 2021年蜜月旅行后怀孕,新生命的到来被顺其自然接受,没有过多惊喜或排斥[38][40] - 孕期因张先生沉迷游戏导致关系紧张,加上激素影响前三个月过得非常抑郁[41] - 孩子出生后经历新生儿护理挑战,如吐奶与肠胀气问题,迅速学习各种护理技巧[51][53][55] 婚姻关系动态调整 - 双方在育儿过程中逐渐磨合,从最初争吵到渐入佳境[56] - 个人认识到彼此处理事情方式不同,开始接受对方差异,如通过外卖代替绕路买面条[63] - 2025年反思认为婚姻需要双方共同选择成为对手或队友,婚姻体验包含高光时刻和日常琐碎[69][70]
当你老了,躺在病床上就会明白:真正能陪你走到最后的,只有一个人
洞见· 2025-08-11 20:35
文章核心观点 - 伴侣是人生最终阶段的依靠和支撑 在老年疾病和孤独时期 配偶的陪伴和照顾具有不可替代性 [9][20][31] - 婚姻关系需要长期经营和维护 晚年的相互扶持是前期情感投入的结果 [43][54][58] - 子女因现实压力难以全程照顾父母 配偶成为实际的主要照料者 [10][17][19] 婚姻陪伴价值 - 医院场景中老年夫妻相互照顾 老爷爷全程亲自照料挂吊瓶的老奶奶 包括喂饭洗脸等所有事务 [4][6][7] - 退休干部子女虽聘请多名保姆 但最终由熟悉喜好的配偶承担照料工作 [9] - 心血管内科医生观察发现 病房中"老来相伴"比"养儿防老"更为普遍 [10] 子女照料现实困境 - 浙大二附院案例显示 拥有三套房产的儿子因精力不足选择放弃治疗严重感染的父亲 [12][13][15] - 全职陪诊员接触的案例中 70多岁患病夫妇的儿子因频繁出差只能见缝插针提供陪伴 [16][17][18] - 独生子女和异地工作现状导致子女无法全程照料父母 [16][19] 长期婚姻案例 - 纪录片记录年近九旬夫妻76年恩爱生活 包括共同参与活动、相互照顾医疗需求等日常细节 [21][22][23][26][27] - 91岁老奶奶生命尽头 老伴持续呼唤并回忆共同经历的70多年风雨历程 [45][46][51] - 平如与美棠的故事展现经历战争动乱饥荒后 爱情持久不变的典型案例 [55][57][58] 婚姻经营重要性 - 辽宁阜新案例中 因丈夫出轨十余年 妻子在ICU选择拔管 显示婚姻质量直接影响晚年照料 [39][40][42] - 罗振宇引用老人观点 认为深夜需要喝水时配偶的响应是婚姻经营的宝贵成果 [32] - 不同世代婚姻面临不同挑战 当代需要应对平凡生活的考验 [36][37][38]
玩恋爱游戏的女孩,在相亲局里找平衡
36氪· 2025-07-16 20:53
乙女游戏行业分析 - 《恋与深空》推出4.0版本"于深空见证的",主打婚礼主题卡池活动,结合高拟真陪伴功能如"陪你睡觉""语音唤名",并通过官媒联动、人气歌手合作及全球线下展会强化沉浸感 [2] - 游戏通过白纱、鲜花等视觉元素及剧情设定(如"假扮婚礼策划师")传递具象化恋爱体验,部分玩家称其为"梦中的婚礼" [2][4] 用户行为与市场需求 - 核心用户群体为20-30岁女性,部分玩家因现实婚恋压力(如相亲中的条件评估、家庭催婚)在乙女游戏中寻求理想化情感补偿 [5][6][7] - 玩家消费行为活跃:主流国产乙女游戏(如《恋与制作人》《未定事件簿》《光与夜之恋》)新主线或限定卡池上线时,用户会第一时间参与并付费 [6] - 沉浸式玩法需求分化:部分用户偏好陪睡语音、花样手帐等功能,另一部分用户更关注游戏附属工具(如经期记录、便签)的实用性 [16][17] 产品生态与衍生经济 - 乙女游戏衍生同人创作生态活跃,包括同人文、应援海报设计及线下活动(如角色应援),部分创作者通过高频更新积累粉丝并形成圈层协作 [16] - 周边商品市场繁荣:玩家会购买角色形象娃娃、挂件等周边产品,用于现实情感陪伴,形成稳定的衍生品消费需求 [18][20] 社会文化影响 - 乙女游戏内容成为部分用户对抗现实婚恋焦虑的精神出口,例如通过角色台词(如陆沉引用《仲夏夜之梦》)缓解自我否定情绪 [12][14] - 游戏内理想恋爱剧本与现实婚恋逻辑的冲突,促使部分用户重新定义婚姻标准(如要求"独生子女优先""财产结构清晰")或选择不婚 [17][21]
非正常家庭出身的日本女性,如何看原生家庭与亲密关系?
第一财经· 2025-05-20 12:32
家庭与亲密关系 - 书籍《还能做家人吗?》记录了演员内田也哉子与脑科学家中野信子关于非正常家庭成长经历的七次对谈 [1] - 内田也哉子成长于明星家庭但父母分居45年 母亲树木希林以另类方式维持婚姻关系 [4] - 中野信子12岁开始寄宿 父母关系冷漠无沟通 形成独立性格 [1] 婚姻模式探讨 - 内田也哉子19岁结婚 婚后因性格差异长期面临离婚冲动 [3] - 中野信子选择"周末夫妻"和丁克模式维持十年婚姻 [3] - 书中预言2024年日本或将有50%人口不再结婚 [9] 亲子关系分析 - 树木希林与女儿形成过度紧密的母女联盟 导致内田也哉子排斥父亲并影响亲密关系处理能力 [7] - 中野信子提出母亲与子女需要保持适当距离 分离是必经的成长过程 [8] - 蒋方舟经历痛苦剥离后与母亲重建各自独立生活空间 [9] 生育与代际观念 - 脑科学研究显示人类身体20+适合生育但心智40+才成熟 形成生育年龄悖论 [10] - 不成熟生育可能产生"毒亲"现象 但完美父母不存在 [10] - 90后00后婚恋观比60后70后更保守 呈现代际认知回流 [12] 社会现象观察 - 日本进入生育率断崖式下跌时代 少子化问题凸显 [10] - 公众对女性出轨的指责严苛度高于男性 显示性别双重标准 [12] - 书籍在日本引发广泛共鸣 加印数次 读者认可非标准家庭成长价值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