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校社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焦点访谈|分数之外,如何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央视网· 2025-06-29 21:49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行动 - 核心观点:各地正通过"身心健康二十条"等政策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协同发展,重点培养抗压能力与积极心理品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5][8][17] - 政策背景:北京发布20项具体措施,强调心理韧性训练与体育精神培养,目标是为未来竞争压力做准备 [5][8] - 实施案例: -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通过班级足球赛设计挫折教育场景,帮助学生处理失败情绪并建立团队精神 [8] - 朝阳区实验小学举办跳蚤市场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交能力与自主决策信心 [11] - 新型家长论坛聚焦青春期亲子关系,通过案例研讨改善家庭沟通模式 [13][15] 教育方式创新 -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情境化教学设计(如抽签奖励机制)创造积极成长环境 [3] - 课程体系:分学段设置实践活动,小学阶段侧重习惯养成、情绪调适等基础能力培养 [9] - 师资培训:开展全员教师身心健康教育实训计划,提升教师健康素养与服务能力 [15][17] 社会协同机制 - 实施框架:建立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的三维支撑体系 [8][11] - 家校联动:通过家长沙龙等形式传播科学教育理念,推动家长行为模式转变 [13][15] - 资源整合:将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非传统教学场景纳入心理健康培养路径 [6][11] 注:所有数据与案例均来自政策文件及学校实践报道,未涉及商业机构或财务数据 [1][3][5][6][8][9][11][13][15][17]
祁雪晶:家校社协同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
中国经营报· 2025-05-29 18:04
青少年网络使用现状 - 55.2%的青少年日均上网时长控制在1小时以内,5.2%的群体日均使用超5小时,其中2.6%的青少年日均上网时长超过8小时 [1] - 青少年高频使用平台呈现跨场景融合趋势,社交领域前三为微信、QQ、小红书,短视频平台前三为抖音、B站、快手 [2] - 15.6%的青少年在《王者荣耀》《蛋仔派对》以及微博等游戏和平台中组建学习交流群 [2] 数字素养教育策略 - 家校社协同构建适配"数字原住民"特点的教育新范式 [2] - 数字素养教育应秉持赋权、赋能、赋义的核心理念 [2] - 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市16个区县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试点学校项目,分龄、分阶段、分学段开展教育 [3] 家庭与学校教育 - 家长网络素养达标率仅43.7% [2] - "家庭教育大模型"已迭代至3.0版本,针对1.2万种家庭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2] - 试点校学生网络消费理性指数已提升32% [4] 社会与平台责任 - 互联网平台需持续投入资源优化"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池 [4] - 边远地区青少年AI工具使用能力较城市同龄人低39% [4] - 新疆某牧区青少年通过快手学习畜牧知识的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40% [4] 技术前沿与挑战 - 生成式人工智能冲击下,需建立"发展型保护"机制 [4] - 试点校植入数字素养课程,覆盖"AI伦理""算法偏见识别"等前沿议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