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校社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8点见】国家财政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
央视网· 2025-09-13 08:10
国家政策与财政支出 - 财政部安排1000亿元育儿补贴和200亿元免费学前教育资金以回应民生需求[1] - 国家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 目标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正式表决通过 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1] 户外运动产业发展 -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2025年国庆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3] - 全国14条省级户外运动线路获得认证 涵盖四川德阳三星堆探秘线路 辽宁大连南部山海线路等特色项目[2] - 线路类型包括无动力滑翔 山地运动 亲水活动等多种户外运动形式[2] 能源与基础设施建设 - 新型储能建设目标明确 2027年装机规模需超过1.8亿千瓦[1] -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完成第二次系留点火试验[1] 教育服务领域 - 课后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关注"三点半难题"解决方案 强调家校社协同机制[17] - 目标在于消除安全真空与教育盲区 创造安全充实的课后环境[17] 房地产与城市管理 - 海南海口市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出现二手房价格显示异常 官方已发布通报[12] - 上海警方开展无人机"黑飞"专项整治 已处罚380余人[14] 消费服务监管 - 中消协指出婚恋服务存在"情感消费陷阱"问题 要求规范服务标准[1]
孩子放学,家长仍上班,课后“三点半难题”如何解决?
人民日报· 2025-09-12 10:55
文章核心观点 - "三点半难题"是家长工作时间与孩子在校时间错位导致的双职工家庭现实难题,需要学校、社会、家长各方协同解决[1] - 破解难题的目标是消除"安全真空"与"教育盲区",为孩子创造安全、充实、有益、快乐的课后环境,而非填满每一分钟[3] - 写好"家校社协同"文章,将学校主导作用、社会支持优势和家长参与力量结合,共同解答民生必答题[3] 学校课后服务 - 学校课后服务应从简单"时间填充"迈向"量质齐升",除作业辅导外应开展科普、文体、艺术等多样化活动[2] - 上海宝山区97所公办民办小学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分时段安排作业指导和特色课程[2] - 黑龙江哈尔滨花园小学基于学生个性发展开设100余门类特色"种子"课程,变"看管"为"赋能"[2] 社会力量参与 - 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拥有丰富场地、课程与专业资源,有效导入日常课后托管服务大有可为[2] - 青少年文化宫等机构暑期托管课程可尝试日常化、社区化以丰富课后服务供给[2] - 社区可联动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及合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引入专业力量开设寓教于乐活动[2] 家长角色与参与 - 家长应积极参与家校沟通,理性选择课后服务项目并及时反馈诉求建议[3] - 家庭层面可尝试与邻近家庭组建"互助小组",在信任基础上轮流照看孩子和组织活动[3] - 家长需努力提升陪伴质量,利用有限闲暇关注孩子情绪状态,进行亲子阅读和户外运动[3]
孩子已经放学家长仍在上班 央媒:如何解决课后“三点半难题”
人民日报· 2025-09-12 08:25
核心观点 - “三点半难题”是双职工家庭面临的现实挑战,即孩子下午3点半放学与家长仍在上班的时间差问题 [1] - 解决该难题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三方协同合作,共同提供安全、充实、有益的课后环境 [1][2][3] 学校课后服务 - 学校课后服务应从简单的“时间填充”迈向“量质齐升”,除作业辅导外,应开展科普、文体、艺术等多样化活动 [2] - 上海宝山区实现97所公办民办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分时段安排作业指导和特色课程 [2] - 黑龙江哈尔滨花园小学基于学生个性发展开设了100余个门类的特色“种子”课程 [2] 社会力量参与 - 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拥有丰富的场地、课程与专业资源,将其导入日常课后托管服务潜力巨大 [2] - 社区可联动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体育机构及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引入专业力量 [2] - 将暑期托管课程日常化、社区化,能极大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实现“离校不离管” [2] 家长角色与家庭参与 - 家长应积极参与家校沟通,理性选择课后服务项目并及时反馈诉求与建议 [3] - 家庭层面可尝试与邻近家庭组建“互助小组”,在信任基础上轮流照看孩子 [3] - 家长需努力提升陪伴质量,利用有限时间进行亲子活动,给予孩子有效的情感支持 [3]
如何解决课后“三点半难题”(热议)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21
学校课后服务现状与挑战 - 课后服务存在结构性时间差问题,部分服务结束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仍不匹配[1] - 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被指“只是看着写作业”[1] - 校车服务安全管理、社区托管点专业师资与稳定经费保障是行业面临的现实挑战[1] 学校课后服务优化方向 - 学校课后服务应从“时间填充”迈向“量质齐升”,开展科普、文体、艺术等多样化活动[2] - 上海宝山区实现97所公办民办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分时段安排作业指导和特色课程[2] - 黑龙江哈尔滨花园小学基于学生个性发展开设100余门类特色“种子”课程[2] 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 - 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拥有丰富场地和课程资源,将其导入日常托管服务潜力巨大[2] - 青少年文化宫等机构在暑期开设的托管课程有日常化社区化趋势[2] - 社区可联动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及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引入专业力量[2] 家长参与及行业协同 - 家长应积极参与家校沟通,理性选择课后服务项目并及时反馈诉求[3] - 家庭层面可尝试组建邻里“互助小组”轮流照看孩子并组织学习活动[3] - 行业需写好“家校社协同”文章,将学校主导、社会支持和家长参与力量整合[3]
新华全媒+|成长再出发 全国中小学生迎来新学期
新华社· 2025-09-02 20:44
开学季概况 - 全国多地中小学于9月1日迎来秋季开学,新生通过游戏化活动和特别仪式融入校园生活 [1][3] - 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召开家长会等方式进行开学前准备,以帮助学生调整状态 [4] - 交管部门通过优化校园周边信号灯配时和通行策略,以应对开学交通压力 [4] 灾后学校恢复 - 北京平谷区镇罗营镇中心小学在7月下旬汛期受灾后,完成了校园清淤消杀和设施修复工作 [5][6] - 学校为学生及家庭开通心理支持热线,提供专业疏导服务 [6] 课程与教学创新 - 北京市中小学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 [10] -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将8课时系统设计为场景体验、项目实践和创意分享三大模块,由校内教师与外部专家共同授课 [10] - 平谷区为学校配备AI智能终端,定制个性化学习手册,以支持自主学习和精准教学 [11] - 山西长子县东方红学校将部分课时由40分钟调整为35分钟,以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8][9] 传统文化教育 - 四川巴中南江思源实验学校在新学期编写《三字经》《弟子规》等校本教材,并开发融合传统节日的拓展课程 [13]
焦点访谈|分数之外,如何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央视网· 2025-06-29 21:49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行动 - 核心观点:各地正通过"身心健康二十条"等政策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协同发展,重点培养抗压能力与积极心理品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5][8][17] - 政策背景:北京发布20项具体措施,强调心理韧性训练与体育精神培养,目标是为未来竞争压力做准备 [5][8] - 实施案例: -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通过班级足球赛设计挫折教育场景,帮助学生处理失败情绪并建立团队精神 [8] - 朝阳区实验小学举办跳蚤市场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交能力与自主决策信心 [11] - 新型家长论坛聚焦青春期亲子关系,通过案例研讨改善家庭沟通模式 [13][15] 教育方式创新 -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情境化教学设计(如抽签奖励机制)创造积极成长环境 [3] - 课程体系:分学段设置实践活动,小学阶段侧重习惯养成、情绪调适等基础能力培养 [9] - 师资培训:开展全员教师身心健康教育实训计划,提升教师健康素养与服务能力 [15][17] 社会协同机制 - 实施框架:建立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的三维支撑体系 [8][11] - 家校联动:通过家长沙龙等形式传播科学教育理念,推动家长行为模式转变 [13][15] - 资源整合:将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非传统教学场景纳入心理健康培养路径 [6][11] 注:所有数据与案例均来自政策文件及学校实践报道,未涉及商业机构或财务数据 [1][3][5][6][8][9][11][13][15][17]
祁雪晶:家校社协同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
中国经营报· 2025-05-29 18:04
青少年网络使用现状 - 55.2%的青少年日均上网时长控制在1小时以内,5.2%的群体日均使用超5小时,其中2.6%的青少年日均上网时长超过8小时 [1] - 青少年高频使用平台呈现跨场景融合趋势,社交领域前三为微信、QQ、小红书,短视频平台前三为抖音、B站、快手 [2] - 15.6%的青少年在《王者荣耀》《蛋仔派对》以及微博等游戏和平台中组建学习交流群 [2] 数字素养教育策略 - 家校社协同构建适配"数字原住民"特点的教育新范式 [2] - 数字素养教育应秉持赋权、赋能、赋义的核心理念 [2] - 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市16个区县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试点学校项目,分龄、分阶段、分学段开展教育 [3] 家庭与学校教育 - 家长网络素养达标率仅43.7% [2] - "家庭教育大模型"已迭代至3.0版本,针对1.2万种家庭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2] - 试点校学生网络消费理性指数已提升32% [4] 社会与平台责任 - 互联网平台需持续投入资源优化"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池 [4] - 边远地区青少年AI工具使用能力较城市同龄人低39% [4] - 新疆某牧区青少年通过快手学习畜牧知识的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40% [4] 技术前沿与挑战 - 生成式人工智能冲击下,需建立"发展型保护"机制 [4] - 试点校植入数字素养课程,覆盖"AI伦理""算法偏见识别"等前沿议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