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

搜索文档
农学生来到合作社进行毕业答辩,种粮大户现场点评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27 08:21
高等教育改革 - 山东大学2025届研究生王茜成为山东省首个以实践成果代替论文获得硕士学位的学生,其研发解决了歌尔股份VR眼镜生产中的精密胶合难题,镜片变形量达到头发丝直径的1/60(微米级)并实现降本增效 [3][5] - 2022年国家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山东大学与10余家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采用"一企一案、一生一策"模式,配备企业导师强化实践能力 [5] - 202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可作为学位申请依据,山东计划2029年前校企联合培养300名工程博士和1500名工程硕士 [6] 农业人才培养创新 - 山东农业大学将农学毕业生答辩现场设在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评审团包含7名农户代表,直接针对生产成本、技术推广等实际问题提问 [7][9] - 学校通过建设乡村振兴驿站和科技小院,推动师生担任科技专员,实施"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考核模式,2025届毕业生于水跃在产区一线完成技术攻关研究 [9][10] - 改革后答辩考核新增"知农爱农情怀"等维度,要求农学生既掌握理论又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验证其模式使千亩小麦连年丰收 [7][10] 校企合作模式 - 歌尔股份副总裁李丰国指出企业与研究生在科研需求与创新动力上形成双向赋能,王茜的研发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线 [5] -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企业定制培养方案,增设先进光学制造等课程,企业导师参与指导成本与效率优化 [5] - 山东农业大学与合作社深度合作,毕业生研究课题覆盖100多个小麦品系,农户代表参与评价技术落地可行性 [7][9]
课堂无缝对接产业线 华东理工大学在“实战”中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
中国新闻网· 2025-06-27 15:09
人才培养模式 - 华东理工大学通过"五个一"模式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进行流程再造 包括"一批攻关课题"项目牵引 "一流学科集群"平台支撑 "一企一策定制"育人方案 "工学交替一体"培养模式 目标是锻造"一支卓越工程师队伍" [3] - 学校联手行业龙头重构培养链条 围绕七大关键领域开设领域素养课 领域核心课 领域方向课 重点建设人工智能课 校企联合课程 实践案例课程 学科交叉课程和前沿讲座课程 目前已开设领域核心课120余门 立项建设20门"人工智能+"课程 23门校企联合课程 [4] - "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课程采用校企联合教学模式 企业专家深度参与教学大纲制定 课程包含理论基础 实践训练与PBL三个环节 建立"课程-实习-就业"三级认证机制 PBL高分学生可跳过企业技术面试 [4] 校企合作实践 -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中航商发)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 提供专业实践课程 企业行业专家给予学生培训和指导 [1][3] - 学生驻企期间能同时获得学校师资培养和企业专家指导 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参与的工作直接应用于国产发动机研制 [3] - 校企联合推动"三个对接" 包括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提升育人效能 [5] 人才培养成果 - 华东理工大学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张于波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毕业后入职中航商发控制系统部 [1][3] -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以国家战略 企业发展急需的工程项目为导向 2022年是专项实施第一年 通过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学术专家联合面试遴选学生 [1]
不写论文也能毕业?山大一学生用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
中国青年报· 2025-06-21 23:23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 山东大学与17家国内头部企业共建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长期机制,实行校企双导师制[3][5] - 培养方案明确要求研究生每月赴企业试验并汇报进展,校企联合制定课题并贯穿培养全过程[5] - 歌尔股份通过该模式实现技术突破与人才沉淀,加速了高校成果转化与企业文化融入[5] 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 - 研发成果"非球面树脂光学镜片精密胶合设备"将组装精度控制在1微米(头发直径1/60),效率较传统提升2倍[3] - 技术有效解决VR眼镜镜片变形扭曲、佩戴眩晕问题,整体水平达行业先进[3] - 歌尔股份VR眼镜精密胶合改进项目成为首批试点课题,成果将直接应用于生产线[3][5]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专业学位可按实践成果答辩,山东大学出台细则规范7类实践成果形式及全流程评审标准[6][7] - 评审委员会中企业专家占比超50%,王茜的4 5万字研发报告及设备视频通过创新性可行性双认证[7] - 全国首批试点专项中已有67名学生以专利、产品设计等创新成果申请学位[7] 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 - 研究生通过工学交替模式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坚,校企联合申请专利及发表论文[5] - 歌尔股份为人才提供机械开发岗等实践平台,推动光学元件制造技术持续迭代[8] - 改革专项通过评价体系调整撬动产教融合,针对性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