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巴菲特指数
icon
搜索文档
3700点的A股,太贵了吗?
天天基金网· 2025-08-15 19:22
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震荡上扬,沪深300较年初上涨4.77%,中证800上涨6.51%,恒生指数上涨24.16%,偏股基金指数上涨13.59% [3] - 7月以来A股日均成交额突破1600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高出近万亿 [3] - 过去三个月主要宽基指数涨幅在8%左右,过去一年中证1000、创业板指和恒生科技涨幅达50%左右 [3] - 偏股基金指数过去一年上涨30.88%,主动偏股指数上涨31.39% [3] 估值水平 - 近十年维度,主要宽基指数市盈率分位点均在70%左右,创业板指和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为43%和21.3% [5][7] - 市净率方面,A股主要指数近十年分位点在40%上下,沪深300市净率分位点为38% [8][10] - 市盈率与市净率背离,因企业盈利承压但净资产仍在增长 [8] 市场情绪 - 8月A股成交额破2万亿,处于历史99.30%分位点,换手率为88.10%分位点 [16] - 两融余额持续破2万亿,分位点为98.90%,但考虑市值增长后分位点降至66.10% [19] 行业表现 - 通信行业近三个月涨幅27.91%,综合行业上涨23.77%,食品饮料行业下跌5.52% [22][24] - 16个行业市盈率超过历史50%分位数,公用事业、非银金融等行业估值低于历史20%分位数 [25] - 小盘成长风格相对占优,近三个月涨幅13.27%,大盘价值风格市盈率分位点为69.05% [26][27] 宏观指标 - 当前股债相对回报率历史分位数为91.90%,但今年以来边际走低 [11] - 巴菲特指数为81.98%,处于2015年以来79.90%分位数 [11] - 7月制造业、非制造业PMI双放缓,体现"强供给弱需求"特征 [29]
3500点到底是高是低?现在到底贵不贵?
雪球· 2025-07-14 16:25
核心观点 - 估值体系是长期投资的重要基石,能帮助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理性判断,避免情绪化决策[3][4] - 投资机会往往出现在市场情绪最悲观的时刻,如2024年9月全市场PB创历史新低时[6][9] - 当前市场已从低估状态回归至正常估值区间,安全边际有所降低但仍具投资价值[11][23] - 采用"绝对估值+股债利差"双指标判断体系,结合沪深全A温度、格雷厄姆指数等工具可提升决策科学性[21] 市场估值分析 历史估值对比 - 2024年9月12日沪深全A指数温度仅9.5℃,中证500指数温度2.5℃,PB分位0.02%,显示极端低估状态[6][8] - 当前沪深全A指数温度升至42.36℃,中证500指数温度40.6℃,PB分位30.38%,估值回归明显[15][24] - 主要宽基指数PE分位普遍高于PB分位,反映企业盈利下滑导致PE被动抬升[25] 估值指标体系 1. **沪深全A温度**:PE与PB各50%加权计算,当前42.36℃处于正常区间[15] 2. **格雷厄姆指数**:因国债利率走低存在失真,权重被下调[16] 3. **股债利差**:当前差值3.32%,为无风险利率(1.67%)的2倍,权重提升[17][18] 4. **巴菲特指数**:全市场总市值/GDP,更新频率低但具参考价值[20] 指数估值详情 核心宽基指数数据 | 指数名称 | 温度℃ | PE | PE分位 | PB | PB分位 | 股息率 | ROE | | --- | --- | --- | --- | --- | --- | --- | --- | | 中证A50 | 34.6 | 17.66 | 38.64% | 2.17 | 30.62% | 3.31% | 13.44% | | 沪深300 | 36.6 | 13.14 | 51.81% | 1.38 | 21.35% | 2.98% | 11.65% | | 中证500 | 40.6 | 29.42 | 50.77% | 1.96 | 30.38% | 1.55% | 7.52% | | 中证1000 | 42.2 | 39.67 | 56.13% | 2.20 | 28.20% | 1.26% | 6.41% | | 国证2000 | 59.5 | 52.12 | 70.35% | 2.35 | 48.74% | 1.13% | 5.25% | [24] 指数特征分析 - 中证A50和沪深300估值相对合理,ROE均超11%[24] - 中小盘指数如中证1000、国证2000估值较高,PE分位超56%[24] - 全市场股息率2.22%,沪深300股息率2.98%显示部分指数仍具配置价值[24] 投资策略建议 - 当前市场处于"可投资但需降低预期"阶段,避免追涨杀跌[25] - 建议关注持仓分散、安全系数较高的中证A50等指数[24] - 通过估值仪表盘监控市场状态,绿色区间加大配置,红色区间保持谨慎[21] - 建立长期投资机制比预测短期走势更重要,估值认知是穿越周期的关键[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