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平台型投研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工银瑞信基金固收投资的“慢哲学”:在微利时代 打磨精细功夫
中国证券报· 2025-11-03 08:47
今年以来,"新三金"(债券基金、黄金基金、货币基金)火爆,随着一年期定存利率集体走低,手握闲 钱的投资者将目光转向收益更具吸引力的债基及"固收+"基金。 投资者对低风险理财配置的需求旺盛,但在投资端,低利率环境下债券的票息收益大幅收窄,市场机构 普遍拉长久期博取资本利得,交易结构不稳定性上升,对专业的基金管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挖掘 bp(基点)、抢收益",拼的是精细功夫,也是机构不约而同的追求。 应对低收益、高波动的困境,持续获取超额收益成为重中之重,为此,工银瑞信基金构建起了一套成熟 的应对体系,力争挖掘超额收益。 在工银瑞信基金固收团队看来,宏观研判的前瞻性是应对低利率的第一道防线,自上而下把握趋势最为 重要。工银瑞信基金摒弃短期市场噪音,重视长周期、有深度的宏观研究,对地产周期、产能周期、债 务周期等关键变量前瞻判断,关注利率趋势反转的风险,合理设定组合的久期中枢。 机构行为的"跟踪力"也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随着机构投资者行为对市场定价的影响力上升,工银瑞信基 金注重加强机构投资者行为的跟踪研究,尤其关注衡量交易拥挤度的指标,以规避短期市场波动加大的 风险,做好回撤控制。 资产比价的吸引力则是挖掘机会 ...
穷则思变!公募告别“明星时代”
北京商报· 2025-07-27 16:22
行业转型背景 - 明星基金经理相继离任(如丘栋荣、范妍、鲍无可)冲击行业"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传统模式 [1] - 依赖个人光环的模式难以持续,行业开始向"平台时代"转型 [1] - 监管层自2022年起连续发文要求扭转"明星化"现象,强化团队制投研体系建设 [13] 离任影响数据 **中庚基金案例** - 丘栋荣2024年二季度末在管规模147.08亿元,占公司总规模77.52% [4] - 离任一年后(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总规模同比缩水38.82%至116.07亿元,其原在管产品规模占比降至69.38% [4] - 机构投资者份额显著缩水,中庚价值领航混合机构持有份额从5.24亿份降至0.65亿份 [4] **圆信永丰基金案例** - 范妍离任前(2024年一季度末)在管规模128.7亿元,占公司36.15% [5] - 离任后公司规模短期环比缩水9.04%,一年后回升至344.74亿元,其原在管规模占比降至29.99% [5] **景顺长城基金案例** - 鲍无可2024年二季度末在管规模271.86亿元,占公司主动权益规模17.99% [6] - 离任后(2025年二季度末)原在管规模降至113.07亿元,占比下滑9.43个百分点 [6] 行业应对措施 **团队化管理** - 2025年共有267份基金公告涉及增聘基金经理,251只基金调整管理结构,94只为权益类基金 [10] - 超百亿规模基金中7只采用多人共管模式,如兴全趋势投资混合由三人管理 [10] **高管角色调整** - 张坤、萧楠等明星基金经理卸任高管职务回归纯投研角色 [10] - "500亿元规模俱乐部"仅剩张坤一人,葛兰、谢治宇等规模降至300-400亿元区间 [11] **营销策略转变** - 弱化单一基金经理曝光,强调团队实力与投研体系 [11][12] - 部分公司取消个人专访,均衡输出团队观点 [11] 平台化建设实践 - 招商基金建立"本分、专注、开放"的投研文化,形成人才梯队 [15] - 中欧基金通过"中欧制造"项目实现投研流程工业化升级 [15] - 中庚基金规划"平台型、团队化、专业化"投研体系,坚持精品产品策略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