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均衡投资混合

搜索文档
“日光基”再现!招商基金新品单日募集超50亿,主动权益产品发行升温
北京商报· 2025-09-03 19:53
基金发行市场热度 - 招商均衡优选混合首日募集即售罄并超50亿元规模上限 [1][3] - 摩根盈元稳健混合型FOF于8月4日一日售罄且净认购金额达27.52亿元 [4] - 年内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同比增长59.18%至859.59亿元 [5] 产品发行表现 - 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内发行规模超20亿元产品包括大成洞察优势混合24.61亿元、易方达价值回报混合23.43亿元、中欧核心智选混合21.17亿元及华商致远回报混合20.82亿元 [5] - 发行规模超15亿元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共计15只 含东方红核心价值混合19.91亿元和富国均衡投资混合19.64亿元 [6] 市场环境与背景 - A股主要股指年初至9月3日涨幅分别为上证指数13.78%、深证成指19.75%、创业板指35.38% [5] - 市场环境改善及投资者信心恢复推动权益基金销售回暖 [3][4] - 经济温和复苏与政策发力为基金发行提供有利窗口 [6] 机构策略与观点 - 招商基金以持有人利益优先主动控制规模并践行高质量发展 [3] - 基金经理认为当前是合适建仓时点 看好成长股产业趋势及长期回报率 [4] - 业内观点指出"日光基"增加依赖市场情绪升温、渠道推广或明星效应等条件 [6]
范妍的富国一年:在管95亿规模逼近百亿,富国稳健增长混合机构持仓从0飙至72%
新浪基金· 2025-08-13 15:57
基金经理行业流动 - 年内1630余只基金A类份额发生基金经理变更 涉及新聘超610位和离任超920位 [1] - 全市场基金经理总数达4065位 较年初新增111位 [3] - 知名基金经理流动包括"奔私"现象 但业内不视为消极信号 [1] 范妍职业背景 - 职业履历涵盖兴业证券 安信证券 工银瑞信基金策略分析师岗位 [4] - 在圆信永丰基金历任基金经理助理 基金经理 权益总监 副总经理等职 [4] - 2024年5月加盟富国基金 原任圆信永丰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 [1][4] 新产品发行表现 - 新基金富国均衡投资混合19天募资近20亿元 创年内主动权益基金首发规模标杆 [4] - 富国基金及员工包括范妍个人出资超500万元认购 [4] - 管理总规模达95.75亿元 接近百亿基金经理门槛 [11] 存量产品改造策略 - 接手富国稳健增长混合A前 该基金近三年亏损13.11% 跑输基准近18% [5] - 采用高度均衡分散行业配置 覆盖智能驾驶 锂电 TMT 医药等成长领域及地产 有色等周期板块 [7] - 二季度前十大重仓股权重15.33% 主要持仓包括宁德时代 三花智控 海大集团等企业 [7] 投资策略调整 - 二季度调减周期股比例 增加成长股配置 [8] - 4月受关税战影响减仓 后逐步恢复仓位至80%-90% [8] - 成长仓位集中于TMT 机器人 医药 军工 锂电 风电 周期仓位以地产 水泥 钢铁为主 [8] 业绩与资金流向 - 任期回报达16.71% 基金规模从4.72亿元激增至50.54亿元 [9] - 机构投资者占比从零飙升至72.28% 形成明显的资金跟随效应 [9] - 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从7.39亿降至10.12亿 但占比从100%降至27.72% [10]
穷则思变!公募告别“明星时代”
北京商报· 2025-07-27 16:22
行业转型背景 - 明星基金经理相继离任(如丘栋荣、范妍、鲍无可)冲击行业"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传统模式 [1] - 依赖个人光环的模式难以持续,行业开始向"平台时代"转型 [1] - 监管层自2022年起连续发文要求扭转"明星化"现象,强化团队制投研体系建设 [13] 离任影响数据 **中庚基金案例** - 丘栋荣2024年二季度末在管规模147.08亿元,占公司总规模77.52% [4] - 离任一年后(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总规模同比缩水38.82%至116.07亿元,其原在管产品规模占比降至69.38% [4] - 机构投资者份额显著缩水,中庚价值领航混合机构持有份额从5.24亿份降至0.65亿份 [4] **圆信永丰基金案例** - 范妍离任前(2024年一季度末)在管规模128.7亿元,占公司36.15% [5] - 离任后公司规模短期环比缩水9.04%,一年后回升至344.74亿元,其原在管规模占比降至29.99% [5] **景顺长城基金案例** - 鲍无可2024年二季度末在管规模271.86亿元,占公司主动权益规模17.99% [6] - 离任后(2025年二季度末)原在管规模降至113.07亿元,占比下滑9.43个百分点 [6] 行业应对措施 **团队化管理** - 2025年共有267份基金公告涉及增聘基金经理,251只基金调整管理结构,94只为权益类基金 [10] - 超百亿规模基金中7只采用多人共管模式,如兴全趋势投资混合由三人管理 [10] **高管角色调整** - 张坤、萧楠等明星基金经理卸任高管职务回归纯投研角色 [10] - "500亿元规模俱乐部"仅剩张坤一人,葛兰、谢治宇等规模降至300-400亿元区间 [11] **营销策略转变** - 弱化单一基金经理曝光,强调团队实力与投研体系 [11][12] - 部分公司取消个人专访,均衡输出团队观点 [11] 平台化建设实践 - 招商基金建立"本分、专注、开放"的投研文化,形成人才梯队 [15] - 中欧基金通过"中欧制造"项目实现投研流程工业化升级 [15] - 中庚基金规划"平台型、团队化、专业化"投研体系,坚持精品产品策略 [16]
年内新发规模连破纪录!主动权益类基金认购升温
北京商报· 2025-07-17 21:01
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升温 - 大成洞察优势混合成立,发行规模达24.6亿元,创年内主动权益类基金首发规模新高 [1][4] - 华商致远回报混合发行规模20.82亿元,此前刷新纪录 [1][4] - 年内多只浮动费率基金发行规模近20亿元,如东方红核心价值混合(19.91亿元)、富国均衡投资混合(19.64亿元) [4] - 广发同远回报混合2天募集期内吸金18.91亿元 [4] - 年内主动权益类基金合并发行规模569.64亿元,同比增长28.01%(2024年同期445.01亿元) [4] - 15只主动权益类新品发行规模超10亿元,2024年同期仅3只 [4] 基金募集数据 - 大成洞察优势混合募集期间净认购金额24.6亿元,有效认购总户数11774户 [2] - 认购资金在募集期间产生利息30.96万元 [2] 市场驱动因素 - 股票市场积极变化,沪指在3500点附近波动,AI等板块带动效应强劲 [5] -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落地,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及费率改革赢得投资者信任 [5] - 7月新发基金提速,股市回暖推动权益基金发行热潮 [5] 权益市场表现 - A股三大股指悉数收涨:上证综指(3516.83点,+4.92%)、深证成指(10873.62点,+4.41%)、创业板指(2269.33点,+5.96%) [6] - 上证综指7月9日突破3500点,7月11日创年内新高3555.22点 [6] - 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显著提升,混合型QDII基金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年内涨幅超100%,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A/C收益率达104.26%/103.69% [6] - 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率9.41%,87.7%基金业绩收正,16只基金收益率超80% [7] 后市展望 - 经济基本面企稳回升,企业盈利有望恢复成长性,高股息资产仍稀缺 [7] - 增量政策预期增强,美联储政策变化或为中国留出更多政策空间,中长期资金入市措施效果渐显 [7] - 科技创新成果涌现,高新科技板块或成股市行情带动力量 [7] - 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有望快速扩容,形成耐心资本投资与投资者共享收益局面 [8]
主动权益基金年内“翻倍基”出炉,发行却陷入平淡,如何破局
北京商报· 2025-06-16 22:16
主动权益基金市场表现 - 年内首只"翻倍基"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A/C收益率突破100%,A/C份额分别达103.67%、104.05% [1][3] - 16只主动权益基金年内收益率超70%,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发起式A/C以87%收益率位列第二,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式A/C以79%排名第三 [3] - 全市场8000余只主动权益产品中超6000只实现正收益,但首尾业绩差达132.35个百分点,平均收益率仅2.87% [3] 港股结构性机会与基金配置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重仓港股创新药板块,荣昌生物年内涨幅276.39%,科伦博泰生物—B、信达生物、诺诚健华均涨超100% [4] - 基金经理认为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带动创新药企业长期成长空间,资产配置灵活性为"翻倍基"关键因素 [3][4] 新发基金市场遇冷 - 年内主动权益基金新发规模仅299.16亿元,占公募总新发规模4559.93亿元的6.56% [5] - 89只新发产品中仅7只规模超10亿元,东方红核心价值混合以19.91亿元居首,32只产品规模不足1亿元 [5] - 申万菱信远见成长混合募集失败,53家公募参与发行,富国、广发等5家各发行4只产品 [6] 行业破局方向 - 监管推动公募改革,要求基金收入与投资者回报绑定,强化长周期考核与奖惩机制 [7] - 专家建议提升资产配置能力、优化产品设计及投资者教育,市场估值低位或为建仓机会 [7][8] - 部分公司转向存量产品管理,通过分散投资和持续营销重建投资者信心 [7]
新老基金齐发力 布局A股结构性机会
上海证券报· 2025-06-16 02:10
公募基金布局A股市场 - 公募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升至84% 显示新老基金协同加速布局A股 [1] - 3月10日至6月10日成立的权益类新基金建仓速度较快 部分次新基金如景顺长城新兴产业混合成立以来累计涨幅达10.4% 泓德智选启诚混合涨幅近6.4% [1] - 指数型次新基金建仓更快 如景顺长城沪深300增强策略ETF成立3天权益仓位达35.56% 万家创业板50ETF同期仓位升至20% [2] 增量资金与市场动态 - 近期权益类新基金首募规模显著 富国均衡投资混合等产品首募超10亿元 [2] - 6月9日至15日全市场新发基金达34只 连续第三周保持在30只以上 且以权益类为主 [2] - 老基金仓位同步提升 截至6月6日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84.02% 较5月30日上升0.26个百分点 [2] 市场展望与投资主线 - 中长期A股估值修复空间或进一步打开 受政策红利、经济韧性和增量资金驱动 但短期需关注存量资金博弈下的结构性机会 [1][2] - 后市四大投资主线:黄金军工等对冲海外扰动资产 AI应用卡位的科技环节 新消费与创新药等高确定性品种 化工汽车等涨价预期周期类行业 [3]
连锁药店赛道再获公募关注;朱少醒加仓普源精电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9 15:16
基金公司动态 - 信达澳亚基金魏庆孔于5月7日离任副总经理,转任首席市场官 [1] - 国泰基金调整旗下消电ETF最小申购赎回单位,从100万份增至200万份,5月12日起生效 [1] 行业配置动向 - 4月底以来易方达、广发、华夏、平安等头部公募密集调研连锁药店上市公司,部分非医药基金经理将半数重仓股配置于该赛道 [1] - 富国天惠成长混合基金大幅加仓普源精电,持股量从30万股增至156.96万股,成为第四大流通股东 [1] 市场行情表现 - 5月9日沪指跌0.3%,深成指跌0.69%,创业板指跌0.87%,两市成交额1.19万亿元,缩量1014亿元 [2] - 标普油气ETF领涨2.96%,银行ETF普遍上涨1.3%-1.47%,建设银行等个股创历史新高 [2][3] - 军工龙头ETF领跌3%,科创芯片相关ETF全线回调2.6%-2.75% [4] 主题投资机会 - 银行板块受风险防控机制优化提振,资产配置价值凸显,可关注银行ETF [5] 新发基金信息 - 国投瑞银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由殷瑞飞管理,基准为中证A500指数收益率×95%+活期存款利率×5% [5][6] - 富国均衡投资混合基金由范妍管理,基准为沪深300×70%+恒生指数×10%+中债综指×20% [7][8]
持续扩容!摩根基金、富国基金相继出手“千万级”自购
北京商报· 2025-05-06 20:40
公募自购规模与参与机构 - 截至5月6日,年内共有51家公募自购,净申购金额合计达14.74亿元 [5] - 自购金额普遍大于等于1000万元,且基金管理人普遍承诺持有时长不低于一年 [5] - 富国基金及其高管、拟任基金经理合计共同出资不低于2500万元认购新发基金 [1][4] - 摩根基金计划运用固有资金不低于5400万元投资旗下新发权益类公募基金 [4] - 4月以来有10家公募相继宣布自购,包括安信基金、鹏扬基金、招商基金、博时基金、兴证全球基金等 [4] 自购产品类型与分布 - 自购产品类型多集中在权益类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自购金额合计为9.74亿元,占比超六成 [5] - 部分自购产品为债券型基金、QDII以及FOF [5] - 摩根基金计划将3000万元投资于旗下摩根中证A500增强策略ETF [4] - 富国基金自购产品为富国均衡投资混合,拟任基金经理为范妍,发行时间为2025年5月12日至30日 [6] - 广发基金及其高管、拟任基金经理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广发同远回报混合,该基金已于3月6日成立,首募规模为18.91亿元 [6] 自购行为与市场背景 - 公募自购主要发生在资本市场估值较低的阶段,出于对未来资本市场的看好 [5] - 截至5月6日,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自4月以来分别跌0.59%、4.02%、5.58%,年内分别跌1.06%、3.19%、7.25% [5] - 近五年公募自购潮多发生在市场下跌阶段,例如2022年1月上证指数跌7.65%,当月有25家公募宣布自购 [6] - 公募自购可以提振整个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对市场投资气氛带来正面激励作用 [1][6] - 自购行为有望引导更多个人投资者布局或坚定持有基金产品,对高质量金融资本市场发展起到引导和支撑作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