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情感劳动
icon
搜索文档
不要叫我们“英雄”——电影《夜班》引发欧美护理危机反思
经济观察报· 2025-09-01 15:33
电影《夜班》揭示的护理行业现状 - 电影《夜班》通过主角弗洛莉娅的夜班经历,真实描绘了护士在人员短缺情况下的超负荷工作状态,例如一名护士需照料26位病人[1] - 影片情节反映了护理工作的恶性循环:超负荷运转导致疲劳出错,同事因病假使剩余人员工作量加倍,形成持续压力[4] - 导演佩特拉·沃尔普指出,“英雄”称号背后是护理劳动被长期低估和矮化,这项工作复杂且情感负荷沉重,却在社会中严重贬值[3] 全球护理行业的人力危机 - 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显示,按目前趋势推算,至2030年全球护理人力缺口约为450万[4] - 国际护士理事会基于疫情后情景测算指出,若干预不力,全球可能面临多达1300万名护士的短缺规模[4] - 护理人力危机被描述为“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若不应对将导致医疗服务可及性下降、等候时间延长,危及公共卫生体系稳定[5] 护理行业的薪酬与待遇问题 - 美国护理支持与服务人员时薪中位数仅为13.5美元,其中家庭护理和个人护理员时薪低至11.5美元[7] - 薪资微薄导致近20%的美国护理工作者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逾40%需依赖公共援助维持生计[7] - 护理岗位八成以上由女性担任,且少数族裔员工比例远高于平均水平,叠加性别刻板印象,使其成为“必要却被低估”的典型[3][7] 护理工作的价值被系统性低估 - 高收入国家无酬照护劳动的经济价值可达GDP的约50%,低收入国家甚至接近80%,但这些投入未被充分纳入官方统计[6] - 在医疗系统中,护士、护理员、护工等基础队伍常被忽略,而荣光多给予医生等“白领”专业人士[7] -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报告指出,疫情期间数百万低薪医疗工人(如护士助理、护工、清洁员)面临生命危险却缺乏防护与尊重,感觉自身“未被看见”[8][9] 针对护理危机的政策与改革建议 - 世界卫生组织欧洲会议通过《布加勒斯特宣言》,呼吁各国从改善招聘留任、强化人才供给、优化能力绩效、科学规划需求、增加公共投入五方面弥补人力危机[16] - 美国加州早在2004年立法规定医院“护士:患者”比例,纽约等地在疫情后要求医院设立临床人员配置委员会并制定公开配置计划[15] - 提高薪酬和改善待遇是最直接措施,包括将低薪医护岗位提升至可维生工资水平,确保充足防护与健康福利,提供带薪病假和家庭假期[13] 社会观念与行业形象的重塑 - 大众媒体应多聚焦护士、护理员等群体,讲述其故事以提升社会认同,学校职业指导应鼓励年轻人突破性别偏见进入护理行业[17] - 护理是一项需要精湛技艺和高度责任感的职业,其专业素养并不亚于医生,重新定位其专业价值有助于在政策上赋予更高待遇与地位[18] - 关怀劳动应从被动的道德期待转化为回报清晰、路径明确、受尊重的专业选择,以从根本上缓解人才短缺[17]
《夜班》:谁来照顾照护者?
虎嗅· 2025-08-29 19:14
电影《夜班》揭示的护理行业现状 - 电影《夜班》通过主角弗洛莉娅的夜班经历,真实描绘了护士在满员且人手短缺的病区超负荷工作的场景,例如一名护士需照料26位病人[1] - 影片展现了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包括输液、给药、清理、记录与安抚病人,以及在高强度压力下可能出现的医疗差错,如混淆病人止痛药[1] - 导演佩特拉·沃尔普将片名定为"Heldin"(女英雄),旨在赞颂护理工作中蕴含的勇气与牺牲,并批判其社会价值被长期低估的现象[3] 全球护理人力危机数据 - 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显示,按目前趋势推算,至2030年全球护理人力缺口约为450万[5] - 国际护士理事会基于疫情后情景测算指出,若干预不力,全球可能面临多达1300万名护士的短缺规模[5] - 护理人力危机被描述为"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可能导致医疗服务可及性下降、等候时间延长,甚至危及公共卫生体系的稳定[5] 护理工作的性别与薪酬问题 - 护理行业从业者主要是女性,在许多国家,80%的护理人员都是女性[4] - 美国护理支持与服务人员时薪中位数仅为13.5美元,其中家庭护理和个人护理员时薪低至11.5美元[8] - 薪资微薄导致近20%的美国护理工作者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逾40%需依赖公共援助维持生计[8] “英雄”叙事背后的系统性困境 - “英雄化”的叙事掩盖了系统性问题,强化了社会对护理人员“无私奉献”的想象,使其改善待遇的诉求面临道德压力[6] - 这种叙事将护理者神化为可以不眠不休的角色,反而令其不堪重负,导致倦怠乃至离职,形成恶性循环[6] - 在英国、德国等地,护士以"我们都是弗洛莉娅"为标语走上街头抗议,要求获得合理薪酬和工作条件,而非被当作透支健康的“英雄”[6] 护理劳动的经济价值与隐形性 - 高收入国家无酬照护劳动的经济价值可达GDP的约50%,低收入国家甚至接近80%,但这些投入未被充分纳入官方统计[7] - 在医疗系统中,护士、护理员、护工等基础队伍常被忽视,美国医疗支持类从业者约530万人,但其待遇和地位与价值严重倒挂[8] - 护理劳动力集中了女性、少数族裔、移民等易被忽视的群体,她们承担繁重任务,却常被当作低技能廉价劳力对待[9] 移民护理员的边缘化处境 - 欧美国家通过“全球看护链”输入他国女性劳动力填补照护缺口,例如英国、德国养老院依赖东欧女性护工,美国家庭护理大量雇佣拉美、菲律宾移民[13] - 这些移民护理员常因种族、国籍与性别被边缘化,拿着最低工资,缺乏合法身份和劳工保障,犹如“借来的身体”支撑发达国家福利体系[13] - 菲律宾裔导演伊莎贝尔·桑多瓦尔的影片《通用语言》讲述了非法移民护理员在承担亲人般照料角色时,却难以获得身份安全感的现实[13] 行业改革措施与政策动向 - 美国加州在2004年立法规定医院“护士:患者”比例,纽约等地在疫情后要求医院设立临床人员配置委员会,制定严格人员配置计划[16] - 2023年WHO欧洲会议通过《布加勒斯特宣言》,呼吁各国从改善招聘留任、强化人才供给、优化能力绩效等五方面弥补护理人力危机[17] - 英国2023年爆发全国护士大罢工,要求政府加薪并补足人手,德国正酝酿新立法加强对护理行业的投入[15] 社会观念与价值重估 - 传统观念将护理工作视为“女性工作”或“奉献”,导致薪资低、地位低,需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引导扭转偏见,提升社会认同[18] - 护理是一项需要精湛技艺和高度责任感的职业,其专业素养不亚于医生,重新定位其专业价值有助于在政策上赋予更高待遇[19] - 经济学家指出,市场经济倾向于低估“情感劳动”的价值,但这些劳动对社会福祉至关重要,应得到认可与补偿[19]
从“情感价值”到“经济价值”:Z世代偏爱心理陪伴类新职业
环球网· 2025-04-28 16:29
Z世代新职业兴趣分布 - "心理健康与情感陪伴类"职业以40%兴趣度位居Z世代新职业偏好榜首,体现其对情绪价值的重视[1] - "体验经济类"和"游戏与电竞类"分别以28.3%和27.1%的占比位列第二、第三,反映Z世代对工作趣味性和个人爱好融合的需求[1] - 从事"情感劳动"的Z世代中,12%月收入超1万,5%月收入超5万,显示该领域已形成初步商业化规模[1] Z世代职业技能获取途径 - 59%的Z世代首选网络社区(小红书/B站/Soul等)作为新技能学习渠道,凸显数字原住民对社交化学习模式的依赖[2] - 48.1%的Z世代通过AI工具丰富知识储备,与线下活动参与率(48.4%)基本持平,表明AI已成为重要学习效率工具[2] - 内容平台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去中心化学习模式更受Z世代青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