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护理
icon
搜索文档
“最快女护士”心酸流泪背后,“加班文化”可以休矣!
第一财经· 2025-09-05 10:42
2025.09. 05 本文字数:2613,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8月31日,"最快女护士"、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张水华参加2025哈尔滨马拉松比赛,以2小时35分27秒的个人最好成绩夺得国内女子组冠 军。这本该是张水华的一桩喜事,却因为赛后的一段采访引来全网"怒喷"。 在采访视频中,记者问道:"你作为全职护士,工作很不容易,能取得这个好成绩,相信有很多心酸?"这句话瞬间戳中了张水华的泪点,只见她哭着 说,她这次参加比赛特别不容易,因为领导拒绝给她调班,说参加比赛是业余爱好,只能自己去跟同事调,调不成就没必要去。想必最后调成班并不容 易,带着委屈的张水华哭诉:"我不需要领导给我特别的假期,我只希望领导能够给我周末调休,只是调休,不是说给假。" 但张水华的委屈并未赢得网民同情,有人喷她情商低,不会说话,接受采访不知道说感谢领导、感谢同事、感谢医院;有人讽刺她"告领导的状,调同 事的班,拿自己的奖";还有人爆料她"3个月调班9次",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一片斥责声中,有网友涌入361°直播间,要求其与张水华解约。9月 3日,361°果真宣布解除双方合作关系。一个开头光明的励志故事,却以所谓"低情商"原因 ...
不要叫我们“英雄”——电影《夜班》引发欧美护理危机反思
经济观察报· 2025-09-01 15:33
这部在柏林电影节首映便引起轰动的现实主义影片《夜班》,将镜头对准医院一线。导演沃尔普选 择"Heldin"(女英雄)为片名,借用原本赋予战士的神话色彩词汇,来赞颂护理工作中蕴含的勇气与牺 牲。自疫情以来,欧美社会舆论常以"英雄"称呼护士等一线护理人员这样的"关键工 人"(essentialworkers),但在赞美之词背后,是被长期低估与忽视的护理劳动。 沃尔普也敏锐地指出,在"英雄"这种充满敬意的称号背后,是护理劳动长期遭到的低估与漠视。"这项 工作极其复杂、情感负荷沉重,却在我们的社会中被严重矮化和贬值。"她进一步强调,护理行业的从 业者主要是女性,"在许多国家,80%的护理人员都是女性"。护理岗位以女性为主,低薪、福利不足与 晋升受限叠加性别刻板印象,使其成为"必要却被低估"的典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研究同样显 示,基础照护工作集中在低薪岗位,许多从业者本身就处于经济不安全状态,带薪病假和医疗保险并不 普及——这与社会对其"不可或缺"的道德期待形成鲜明反差。 (原标题:不要叫我们"英雄"——电影《夜班》引发欧美护理危机反思) 文/关渔 午夜的医院走廊里,呼叫铃此起彼伏。年轻护士弗洛莉娅(Flori ...
《夜班》:谁来照顾照护者?
虎嗅· 2025-08-29 19:14
每个病人都有自己难挨的境遇。有人独自在异乡惶恐等待检查,有人弥留之际家属寸步不离,有人心知 身患绝症愤懑不平,也有人絮絮叨叨讲着生活琐事寻求倾听。弗洛莉娅奔忙于输液、给药、清理、记录 与安抚之间,全神贯注、不敢懈怠,因为她明白一个"闪神"就可能铸成大错。终于,她在极度疲惫中仍 出现差错,混淆了两位病人的止痛药。同事只能安慰她,"别自责,我们谁都会犯错。"随即在病历上匆 匆记下此事。 更棘手的情况接连出现。一位病人不幸去世,VIP病房的一位商人病人盛气凌人地横加苛责,急救呼叫 骤然响起。在这场近乎失控的"与时间赛跑"中,弗洛莉娅咬紧牙关,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着。每当几 近不堪重负,她仍努力以人性的温情对待病人:为焦躁不安的新入院老妇唱起摇篮曲,抽空倾听绝望年 轻母亲的心声,以微笑与握手传递安慰。 弗洛莉娅的一夜,是欧美千万一线护士现实处境的缩影——当一个夜班因人员短缺而"失控"时,折射出 的正是当今欧美医疗护理体系的"结构性失衡"之忧。 护理危机:当"英雄"难掩系统性困境 午夜的医院走廊里,呼叫铃此起彼伏。年轻护士弗洛莉娅(Floria)穿梭于病房之间,脚步不停,眼神 依然温柔坚定。手术室催促她去接回刚苏醒的病 ...
2025护理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沈举行
辽宁日报· 2025-08-21 09:29
会议概况 - 2025护理学国际学术会议于8月20日在沈阳举行 由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主办 [1] - 会议主题为健康老龄化、创新与实践 汇聚10位国际老年护理专家及200余名省内护理骨干 [1] - 会议聚焦应对人口老龄化及构建高质量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1] 会议内容与成果 - 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并展示国内创新成果 为破解老年护理服务发展瓶颈提供学术支撑与实践路径 [1] - 专家围绕中国9073养老模式现实需求展开研讨 重点关注居家社区养老中专业医疗资源供给不足问题 [1] - 分享智慧照护、慢病管理、失智症关怀等领域前沿理念与技术实践 [1] 行业影响 - 会议是护理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 [1] - 通过搭建高水平学术对话平台 提升老年护理领域学术影响力并吸纳全球发展经验 [1] - 对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护理人才队伍具有积极意义 [1]
补贴战打不起来的⽇本,沉淀了怎样的消费服务资产?
虎嗅· 2025-07-30 07:05
日本消费服务行业特征 - 头部品牌成为细分行业代名词 稳定增长或创最佳业绩 现金奶牛特征明显 [2] - 品牌覆盖牛肉饭 寿司 乌冬面 理发 干洗 搬家 老人儿童照护等多个生活场景 [3] - 成功要素包括专注细分场景 极致标准化流程 高密度门店布局 情绪化体验营造 [4] - 典型品牌包括吉野家 寿司郎 QB House White Express等 [3][6][7] 日本品牌运营策略 - 选址集中于车站出口和主干道转角 吉野家1254家门店全部分布在关键位置 [6][9] - 价格体系全国一致 无议价空间 年度调价消费者接受度高 [8][15] - 服务流程高度标准化 QB House剪发仅需3步 培训周期≤2周 [8][10] - SKU极简化 供应链冗余小 备货损耗接近零 [16] - 数字化作为效率外挂 聚焦提升门店体验而非替代 [12][16] 中日市场对比 - 中国以规模竞速为先 日本以黄金地段锁定为先 [13][14] - 中国价格波动大 日本构建无议价区间 [15] - 中国靠爆品迭代 日本信奉SKU极简 [16] - 中国数字化主战场在线上 日本仍以线下体验为核心 [16] - 中国市场多样性高 难以实现全国同价同品 [18][19] 日本市场基本面 - 人口连续14年负增长 65岁以上占比29 3% [20] - 私人消费占GDP53% 家庭消费总规模306兆日元 [21] - 通胀率2 5%-3 0% 最低时薪逐年提高 [22][23] - 外国游客3687万人 消费8 1兆日元 [25] - 电商渗透率仅9% 线下门店主导决策 [26] 日本品牌国际化 - 本土深耕型:高频刚需+地段护城河+标准化流程 [29] - 出海扩张型:标准化产品/体验输出 [29] - 国际化挑战包括文化适配不足 产品导向思维过重 [31][32] - 成功案例寿司郎通过体验设计跨越文化障碍 [36][37] - 部分品牌如金子眼镜店通过极致体验建立高价信任 [40][41] 投资机会判断 - 可复制模型评估:盈利靠流量红利还是系统效率 [47][48] - 中国数字化工具可加速日本品牌扩张 [50][51] - 新兴方向包括自助型业态 男性医美 高龄照护 家政服务等 [55]
宏观深度报告20250717:寻找内需增量:发挥最低工资的“灯塔效应”
东吴证券· 2025-07-17 15:32
最低工资上调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 最低工资上调有“灯塔效应”,能“扩中提低”,“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13%,劳动报酬占GDP比重2010 - 2015年提高2.7个百分点;2016 - 2020年平均增速降至3.3%,比重仅提高0.8个百分点[1][6][7] - 2009 - 2015年最低工资相当于人均GDP比例从30.6%提至35.9%,2015 - 2020年降至29.3%[6][7] 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现状 - 实行多元制度,各地区标准不同,2025年初31个省市自治区有84种月最低工资标准[12] - 有月和小时两种标准,小时标准换算后更高,考虑了社保等因素[13][14] - 大部分地区2 - 3年调整一次,2004年规定每两年至少调一次,2015年改为每两年至三年至少调一次[14] 国际最低工资制度情况 - 全球90%国家建立该制度,84%法定,6%协商确定;52%单一制,48%多元制[16] - 2019年3.27亿有薪劳动者薪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占比19%,集中在农林牧渔等4个行业[21] - 2022年150个样本国家最低工资相当于人均GDP比例约52.3%,与经济发展程度成反比[21] 德国多元最低工资制度案例 - 2025年法定标准为12.82欧元/小时,9个特定行业标准为13 - 20.86欧元/小时[1][25]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议 - 设定增长目标,适度高于经济增速,将最低工资相对比例提至50%左右[30] - 采取分类制度,考虑行业、职业、技能等因素,参考德国经验规范流程、频率等[30][31] 风险提示 - 不同历史时期最低工资增速宏观环境和政策不同,历史比较有风险[1][35] - 不同国家制度细节差异大[1][35] - 政策落地有不确定性[1][35]
男患者得子宫肌瘤?论文造假背后:护士仍被困在科研里!
第一财经· 2025-05-22 10:40
护理行业职称晋升与论文挂钩现状 - 护士职称晋升与论文成果强挂钩,大型三级医院从中级职称开始必须发表论文,小医院要求相对较低[3] - 公立医院职称晋升不仅带来基本工资上涨,还与职务晋升、先进评选挂钩,职务晋升可能带来绩效系数变化[6] - 河北省要求晋升副高、高级职称必须有论文或发明专利,北京2023年改革后晋升副高不再强制要求论文[9] 护士论文造假现象及产业链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士因论文中出现"男性子宫肌瘤患者"表述被认定学术不端,受到记过、降级处分[3] - 存在代写论文、数据统计包、试验图片等灰色产业链服务,价格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6] - 上海护理部主任发现20年前就有假冒《中华护理杂志》的论文造假现象,2022年潍坊市人民医院通报两例护士购买论文案例[7] 职称评审体系改革尝试 - 北京某三甲医院实行积分制改革:初级职称仅需年限,中级职称可通过学历、抢救病例数、健康科普等积分晋升[13] - 北京市2023年改革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护理案例、科普作品等可替代论文,两年后一批护士长因此获副高职称[15] - 积分制下不同护士可选择科研、临床或管理路径晋升,中专学历护士可通过发明专利晋升[14] 护理科研面临的困境 - 护士日均工作12小时以上,难以抽出时间做科研,医生可利用工作时间查文献而护士只能占用休息时间[18] - 护士学历跨度从中专到博士,科研能力差异大,部分护士需专门学习一年才能完成论文[20] - 医院对护士科研支持有限,核心期刊论文奖励不足500元,护理论文在医生评委主导的评审中易受歧视[20][21] 护理科研的价值与发展方向 - 护理科研可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如术后康复标准、翻身频率等操作规范[23] - 现代护理科研强调与AI、大数据技术结合,如智能抢救车将药品盘点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3分钟[24] - 护理科研具有人文交叉特性,关注肿瘤患者社会回归、心理陪伴等课题,但存在"新瓶装旧酒"的落地难题[23][24]
论文造假的背后:护士仍被困在科研里
第一财经· 2025-05-22 09:27
护士职称晋升与论文挂钩现状 - 护士职称晋升普遍与论文成果强挂钩 在大型三级医院从中级职称开始必须发表论文 小医院要求相对较低[1][3] - 职称晋升不仅影响基本工资 还与职务晋升、先进评选挂钩 职务晋升可能带来绩效系数变化 收入增长可观[3] - 河北省要求晋升副高、高级职称必须有论文或发明专利 初、中级无此要求 北京2023年改革后副高以上不再强制要求论文[6] 护士论文造假现象及产业链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士因论文出现"男性子宫肌瘤患者"错误表述被记过处分、降级并取消5年晋升资格[1] - 潍坊市人民医院2022年通报两名护士存在购买论文、代投等学术不端行为 撤销其副主任护师资格[4] - 存在论文代写灰色产业链 提供数据统计分析包、试验图片等全套服务 价格从数千到数万元不等[3] 护理科研面临的系统性困境 - 护士缺乏科研时间 日均工作12小时以上 写论文需占用休息时间[13] - 护理学科研资源匮乏 中华护理学会课题每家医院仅1个名额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未设护理领域[16] - 护理论文评审存在专业壁垒 医生评委对人文社科类护理研究存在认知偏差[15] 职称评审改革探索 - 北京某三甲医院实行积分制改革 中级职称可通过抢救病例数、健康科普等替代论文[9] - 北京2023年职称改革允许用护理案例、科普作品等作为成果代表作 已有护士长凭此获副高职称[10] - 积分制下不同路径均可晋升 科研强者发论文 临床强者凭年限 技术强者靠专利[9] 护理科研的价值争议 - 支持方认为论文是区分同资历护士的最佳标准 反对重回论资排辈[12] - 护理科研能指导临床实践 如术后康复标准、智能抢救车开发等实际应用[17] - 部分护理科研存在"新瓶装旧酒"现象 成果难以落地转化[18]
日媒:日本“就业冰河世代”需要帮扶
环球时报· 2025-05-22 06:50
就业冰河世代现状 - 日本"就业冰河世代"指1993年至2004年进入职场的劳动群体 规模在1700万至2000万之间 约占全国总人口1/6 [1] - 该群体因企业压缩招聘导致大量非正式员工 目前年龄集中在四五十岁 [1] - 近年经济复苏促使部分非正式员工转正 但技能单一者薪资水平仍偏低 [1] 政府帮扶措施 - 2020财年起优化就业支持体系 包括职业介绍所特别窗口和专项招聘 [1] - 拟将新扶持政策纳入2023年6月颁布的《经济财政运营暨改革基本方针》 [1] - 推动高龄人群住房租赁政策 但保障措施仍需加强 [2] 技能与就业转型 - 数字化推进要求掌握物流 建筑等行业新业态技能 [2] - 获取国家认证资质(如护理师)可提升长期就业保障 [2] - 企业需履行社会责任 积极提供就业机会 [2] 社会保障挑战 - 该群体住房自有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 [2] - 不稳定就业导致储蓄水平偏低 公共养老金预计减少 [2] - 养老金体系问题悬而未决 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2]
新华全媒+丨国际护士节:“提灯天使”的变与守
新华网· 2025-05-13 15:36
是护士,也是专家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题:国际护士节:"提灯天使"的变与守 新华社记者徐鹏航、田晓航、李恒 他们,一袭白衣,护佑生命前行;他们,被称为"提灯天使",用温暖守护着患者安康。 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的专业化如何提升?对护士提出哪些新要求?在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多位护士,聆听他们的心 声。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护师邢红刚刚获得了第50届南丁格尔奖。在她看来,护士也要成为技术的创新者、传播者。 保温箱中,是体重仅480克的早产儿,手腕仅成人小拇指粗细。在B超的引导下,穿刺、定位导管位置、为孩子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首都医科 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钟学红和团队为这个提前来到人间的宝宝搭建起了生命的通道。 在国内尚无血管超声引导设备的情况下,首创"非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使PICC置管成功率由传统穿刺的60%提高为90%;建立"标准化静脉 导管护理社区示范基地",推动静脉导管维护走入社区,让患者"少跑路"……邢红说,护士不仅是医生的助手,也需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智能化时代带来新挑战 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钟学红(左一)正在为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