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成功学
icon
搜索文档
付费49万元成为“亲传弟子”,“AI”知识付费围猎银发族
36氪· 2025-07-15 20:56
商业模式分析 - 采用阶梯式课程定价策略,从1元线上课逐步升级至49万元亲传弟子班,形成多层次收费体系 [6][7][11] - 通过短视频平台(抖音665.1万粉丝、快手333.5万粉丝)进行流量获取,再导流至私域微信群和线下课实现转化 [20][22] - 线下课程设置封闭式管理(上交手机、分组活动)强化群体认同感,配合"成功学员"案例展示形成从众效应 [8][10] 目标用户画像 - 主要针对6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全国3.1亿人占比22%),尤其聚焦无稳定收入、低学历(初中文化占比高)人群 [6][22][23] - 精准捕捉用户焦虑点:养老压力(43%老年人日均上网超4小时)、家庭经济支柱角色缺失、社会价值感缺失 [24][23] - 学员中72%为退休人员或即将失业者,平均年龄55-65岁,女性占比63% [6][13][17] 运营数据表现 - 课程转化率极高:1元体验课付费用户中38%会购买2800元线下课,线下课参与者15%升级购买2万元以上高阶课程 [7][11] - 矩阵账号全网覆盖超1.3亿流量(小红书话题浏览量),微信视频号日更3次维持用户粘性 [20][22] - 2025年老年在线教育赛道融资额同比激增220%,财商类课程投诉量同比上升45% [23][24] 课程内容设计 - 融合AI技术概念(占课程宣传关键词72%)、财商教育(《穷爸爸富爸爸》解读)、婚姻关系等多元主题 [8][13][17] - 采用"成功学"话术体系:强调"财富自由"(课程中出现频次达4.7次/分钟)、"当下行动"等心理暗示 [10][11] - 设置虚拟资源承诺:宣称提供清华博士资源对接(实际无验证)、企业家交流圈层等附加价值 [8][17] 法律风险现状 - 黑猫平台累计4851条"AI课"投诉,主要涉及虚假宣传(占投诉量67%)、退款困难(28%)[24] - 采用"顾问老师"销售话术施压(如"49万是骨折价,即将涨至98万")涉嫌诱导消费 [13][17] - 课程内容实际与AI技术关联度不足,主要依赖基础软件操作教学(占课程时长12%)[17][20]
从“成功学大师”到“互联网姐姐”,这届职场博主画风变了
虎嗅· 2025-06-23 07:54
职场博主转型趋势 - 职场博主正从"成功学大师"全面转型为"上班搭子"和"互联网树洞",更注重情绪价值而非方法论输出[4][11][19] - 杨天真等头部博主主动解构成功学,Olga姐姐等内容转向与职场人立场一致的生存指南[5][22] - 新兴"搭子类"博主如汪雨橦通过真实职场状态展示获得共鸣,其"弱但精神活跃"特质成为新榜样[6][16][17] 内容创作方向演变 - 方法论类内容仍存在需求,但需结合深度案例拆解(如姜Dora的访谈)或实用路径指导(如刘思远的实习攻略)[18][29][31] - 情绪价值类内容强调反焦虑,通过"35岁危机"等话题的共情表达建立信任感[14][15][34] - 博主个人叙事从"精英模板"转向"成长记录",杨天真的留学经历等非职场故事更具说服力[23][27] 用户需求变化 - 年轻职场人排斥刻板成功学叙事,对"互联网领导"式说教产生强烈抵触[7][8][10] - 用户更青睐"完美普通人"样本,即无特殊背景仍取得世俗成功的案例,这类内容能激发行动参考价值[29][30] - 粉丝对真实性的需求超过技巧性,汪雨橦"班味儿"状态和i人社交尴尬等细节强化代入感[17][31][35] 博主核心竞争力重构 - 高阶博主需突破精英视角局限,通过连麦等方式实现真实换位思考[32][33] - 新锐博主需强化身份标签(如00后/北漂),同时保持内容真实性以维持双向奔赴关系[31][36] - 无论何种类型,传递积极价值观是底层逻辑,即便在展示困境时也需保持建设性态度[34][35] 行业底层逻辑变迁 - 职场内容赛道反映社会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从单一职业成就扩展到生活平衡价值[1][10][37] - 用户焦虑催生内容升级,博主需在方法论严谨性与情绪抚慰效果间寻找动态平衡点[21][25] - 综艺曝光带来流量但加剧期待管理压力,博主需处理本职与自媒体工作的冲突[35][36]
中年人请不要随意逃离你的舒适区?
集思录· 2025-03-13 22:34
文章核心观点 - 盲目跳出舒适圈换工作可能带来诸多问题,应综合考虑工作的舒适性和稳定性,同时面对工作困境要基于实际情况分析选择 [1][2][7] 分组1:换工作的困境与反思 - 有人被高薪诱惑从成都到福建工作,上级重营销轻科技,工作苦恼且退路难寻,家庭也面临异地分居、孩子上学买房等问题,反思不应跳出舒适圈 [1] - 成功学过度强调努力,忽视天赋和机遇,“跳出舒适圈”的观念害人不浅 [2] - 离开原来圈子风险大,有人大学学物理毕业后去私募,工作艰难,换工作多次后进入体制不想再换 [3] 分组2:应对工作困境的建议 - 人生没有后悔药,若对现在工作不满意,应忘掉过去,基于实际情况对后续工作分析选择 [4] 分组3:工作稳定性与舒适性 - 有人在工作中受委屈但因生活打击更大未离职,大领导出面基本解决问题 [5] - 工资不高若找不到工作说明工资虚高,有人自信52岁辞职后2周内可找到类似工作 [6] - 在一个地方稳定后换工作意味着资源要重新开始,工作要考虑整体舒适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