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兑汇票

搜索文档
60天账期到了,仍有供应商没能拿到钱
虎嗅APP· 2025-08-18 08:00
核心观点 - 中国汽车产业供应商面临普遍账期拖延问题,尽管政策要求60天账期,但实际执行效果有限[4][7][9] - 行业存在"人情社会"特征,供应商更倾向通过维护关系而非法律途径解决回款问题[8] - 账期拖延现象在二级/三级供应商中更为严重,部分车企通过变相手段延长实际付款周期[15][18][20] 行业现状 账期承诺执行情况 - 6月10日约20家车企承诺将供应商账期压缩至60天以内,但部分未兑现承诺[11] - 传统主机厂(如上汽、一汽、长城)付款效率优于新能源车企,后者仍存在承兑支付情况[12][13] - 二级供应商普遍面临3-6个月账期,部分合同采用"3+6"模式(3个月账期+6个月承兑)[15] - 小金额货款(约5万元/月)支付较及时,大额货款通常按60%-80%比例分期支付[16] 变相延长账期手段 - 车企采用"接收但不确认"方式,以货物装车作为账期起点而非交付时间[18] - 普遍存在寄售模式,货物入库后需等待出库记录才能开票,平均库存时间约2个月[18] - 车型生产计划变更(如理想MEGA遇冷)会进一步延长上游供应商回款周期[19] 财务数据 - 2023年Q1主要车企应付账款及票据规模:理想/蔚来/长城/长安为300-700亿元,比亚迪达2500亿元[20] - 承兑汇票仍广泛使用,违反《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相关规定[14][15] 供应商分层 优势供应商 - 合资/外资车企(如上汽通用)平均付款周期40-60天,视供应商为合作伙伴[27] - 具有细分领域垄断地位的供应商(如海拉)拥有议价权,可采取停供等强硬措施[27] 弱势供应商 - 中小供应商为保订单被迫接受不利条款,"业务比利润重要"成为普遍心态[28][32] - 实体制造供应商因用工成本压力更依赖持续订单,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32] 政策与执行 - 工信部7月9日开通线上投诉窗口,但供应商实际使用率极低[29][32] - 行业存在四类典型违规行为:超期付款、变相延长账期、强制承兑、执行不力[33]
60天的账期承诺,尚未打消中小供应商的焦虑
新浪财经· 2025-06-17 16:05
车企付款周期调整 - 17家重点车企承诺将供应商付款周期缩短至60天,但仅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明确排除承兑汇票使用[1] - 承兑汇票成为主要替代方案,可进一步延迟现金兑付,比亚迪"迪链"系统累计开票规模已达4000亿元人民币[3] - 新规要求政府机构及大型企业须在60天内结清中小企业款项,并禁止强制接受承兑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3] 供应链现状与挑战 - 过度拉长的账期加剧供应商现金流危机,欧美韩系车企付款周期普遍超过半年[3] - 新规在复杂供应链中传导效果尚不明确,末端供应商可能无法享受60天付款周期待遇[3] - 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16个品牌退出,13个新品牌入局,已有客户因竞争溃败无法偿付货款[4] 行业风险与转型 - 头部企业通过延长账期转嫁资金压力,整车厂毛利率被压缩至个位数[4] - 2025年1-5月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均价同比提升12%,高端化转型正在发生[5] - 价格战、账期过长、供应链利润率承压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阵痛[5] 政策执行难点 - 政策仅约束直接交易主体,多层供应商难以受益[4] - 保理、票据贴现等变通方式仍可规避监管[4] - 突然收紧账期可能加剧车企资金链紧张,增加违约风险[4] 解决方案建议 - 参考德国VDA标准,对不同规模供应商实施差异化账期管理[5] - 发展供应链ABS、信用保险等工具,分散中小企业坏账风险[5] - 建议行业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服务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