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真空助力
icon
搜索文档
60天账期到了,仍有供应商没能拿到钱
虎嗅APP· 2025-08-18 08:00
核心观点 - 中国汽车产业供应商面临普遍账期拖延问题,尽管政策要求60天账期,但实际执行效果有限[4][7][9] - 行业存在"人情社会"特征,供应商更倾向通过维护关系而非法律途径解决回款问题[8] - 账期拖延现象在二级/三级供应商中更为严重,部分车企通过变相手段延长实际付款周期[15][18][20] 行业现状 账期承诺执行情况 - 6月10日约20家车企承诺将供应商账期压缩至60天以内,但部分未兑现承诺[11] - 传统主机厂(如上汽、一汽、长城)付款效率优于新能源车企,后者仍存在承兑支付情况[12][13] - 二级供应商普遍面临3-6个月账期,部分合同采用"3+6"模式(3个月账期+6个月承兑)[15] - 小金额货款(约5万元/月)支付较及时,大额货款通常按60%-80%比例分期支付[16] 变相延长账期手段 - 车企采用"接收但不确认"方式,以货物装车作为账期起点而非交付时间[18] - 普遍存在寄售模式,货物入库后需等待出库记录才能开票,平均库存时间约2个月[18] - 车型生产计划变更(如理想MEGA遇冷)会进一步延长上游供应商回款周期[19] 财务数据 - 2023年Q1主要车企应付账款及票据规模:理想/蔚来/长城/长安为300-700亿元,比亚迪达2500亿元[20] - 承兑汇票仍广泛使用,违反《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相关规定[14][15] 供应商分层 优势供应商 - 合资/外资车企(如上汽通用)平均付款周期40-60天,视供应商为合作伙伴[27] - 具有细分领域垄断地位的供应商(如海拉)拥有议价权,可采取停供等强硬措施[27] 弱势供应商 - 中小供应商为保订单被迫接受不利条款,"业务比利润重要"成为普遍心态[28][32] - 实体制造供应商因用工成本压力更依赖持续订单,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32] 政策与执行 - 工信部7月9日开通线上投诉窗口,但供应商实际使用率极低[29][32] - 行业存在四类典型违规行为:超期付款、变相延长账期、强制承兑、执行不力[33]
60天账期到了,仍有供应商没能拿到钱
36氪· 2025-08-15 20:10
行业现状 - 中国汽车产业供应商普遍面临货款拖欠问题,尽管多家主流车企承诺将账期压缩至60天以内,但实际执行效果有限[2][4] - 行业存在"人情社会"现象,供应商更倾向于通过维护客户关系而非法律途径解决回款问题[4] - 二级供应商处境更为艰难,账期普遍达3-6个月,部分合同采用"3+6"模式(3个月账期+6个月承兑)导致实际回款周期长达9个月[9][11] 车企付款行为 - 传统主机厂(如上汽、一汽、长城)付款相对及时,而部分新能源车企仍使用承兑汇票变相延长账期[7][8] - 车企采用"接收但不走账"策略拖延付款,常见手段包括延迟验收、寄售模式(货物入库后装车才结算),导致实际账期延长2个月以上[12][14] - 部分车企对小额货款(约5万元/月)优先支付,大额货款仅按60%-80%比例分期支付[10][11] 财务数据影响 - 头部车企应付账款规模庞大:比亚迪2025年Q1应付账款达2500亿元,理想/蔚来/长城/长安等车企应付账款在300-700亿元区间[14][15] - 延迟付款行为帮助车企优化财务报表,但增加供应链现金流压力[14] 例外情况 - 外资/合资车企(如上汽通用)付款纪律较好,平均账期40-60天[19] - 具备技术垄断地位的供应商(如海拉)拥有议价权,可采取停止供货等强硬措施[21] 政策与执行落差 -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禁止强制承兑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但实际执行中承兑仍广泛存在[8][9] - 工信部7月开通投诉窗口受理四类账款问题,但供应商普遍不愿举报以免影响业务[23][25] 竞争生态 - 行业恶性竞争导致供应商被迫接受不利条款,"业务优先于利润"成为普遍生存策略[21][22] - 车型生产计划变动(如理想MEGA遇冷导致i系列推迟)会进一步延长上游供应商回款周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