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而优则仕
搜索文档
迎新送旧!公募高管年内变动超300人次,多家大型机构“掌门人”变更
北京商报· 2025-10-16 20:21
行业高管变动概况 - 截至10月16日,年内共有129家基金管理人出现高管变更,变动总人数达318人 [1][4] - 高管变更涉及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职位 [4] - 高管变动频繁的原因包括个人职业规划、行业竞争激烈、考核压力大以及降费背景下中小型机构生存困难 [4] 大型公募机构董事长变更案例 - 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因工作安排辞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东于10月15日正式接任董事长并代行总经理职务,期限不超过6个月 [3][4] - 华夏基金张佑君因工作需要于9月30日离任董事长,邹迎光同日新任董事长 [6] - 招商基金董事长王小青因工作安排离任,公司总经理钟文岳暂代董事长 [6] - 华安基金董事长朱学华因退休离任,由招商基金原总经理徐勇担任新任董事长 [6] “投而优则仕”与卸任专注投研现象 - 近年部分知名基金经理因业绩优秀被提升为公司高管,例如2024年同泰基金刘坚、招商基金王景和朱红裕、中泰证券资管姜诚均被任命为副总经理级高管 [8] - 年内出现多名已升任高管的基金经理卸任行政职务以专注投资工作,例如易方达基金张清华、张坤、陈皓、萧楠相继卸任副总经理 [8] - 基金经理卸任高管职务的原因可能为专注投研工作、公司考核压力大或个人职业规划 [8][9]
张清华卸任易方达副总经理,将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
南方都市报· 2025-09-29 21:00
核心人事变动 - 易方达基金副总经理级高级管理人员张清华因工作调整离任,将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离任日期为2025年9月29日 [2][3] - 截至2025年6月末,张清华在管基金数量为11只,合计管理规模达479.4亿元 [2] - 2025年以来,易方达基金陈皓、萧楠、张坤、张清华已相继卸任副总经理职务,均表示将更专注于投资研究 [4] 基金经理背景与业绩 - 张清华自2013年12月开始管理易方达安心回报A,管理时间近12年,任职回报率达266.8%,年化回报11.7%,在151只同类型基金中排名第一 [3] - 张清华以擅长大类资产配置著称 [3] 行业趋势与历史背景 - 2019至2021年上涨行情中,易方达基金内部提拔了张清华、张坤、萧楠、陈皓、冯波、胡剑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为副总经理 [3] - 截至2021年末,上述6位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合计5014.17亿元,占易方达非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42.16% [3] - 近年来行业出现反向潮流,部分投研出身的高管选择不再兼任管理职务,以将更多时间精力集中于基金管理 [3] 其他相关人事调整 - 2025年9月27日,易方达基金公告冯波因工作需要不再担任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易方达研究精选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 [4] - 2025年以来冯波已卸任4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当前在管基金仅剩易方达研究精选,在管规模从2021年中近600亿元下降至26.6亿元 [4][5] - 冯波仍担任易方达基金副总经理级高级管理人员、权益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 [5]
张坤卸任、鲍无可离职,公募“造星时代”渐退
第一财经· 2025-05-19 11:19
基金经理离职潮 - 2025年5月17日景顺长城百亿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离职,年内离任基金经理达138人,同比增加22% [1][3][4] - 鲍无可离职前在管规模162.07亿元,较2024年中报峰值271.86亿元缩水40%,其管理的8只产品任职回报均为正,6只年化回报超10%,最高达15.37% [6] - 易方达顶流基金经理张坤于5月15日卸任副总经理职务专注投研,其在管规模608.22亿元仍居公募主动权益基金经理首位 [7][8][10] 行业人事变动特征 - 2024年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358人创历史新高,2025年前5个月离任138人,知名老将如华安基金李欣、华商基金周海栋等均"清仓式卸任" [13] - 行业出现"退仕从投"趋势,2024年以来至少20位基金经理卸任副总职务,如诺安基金杨谷、万家基金黄海等回归投研一线 [14] - 离职主流选择为同业跳槽或"公奔私",增聘公告常被市场视为离职前兆 [13] 行业变革驱动因素 - 政策导向影响:《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高管考核中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基金经理考核中产品业绩权重不低于80% [15] - 市场环境变化:A股持续震荡导致权益产品赎回压力,明星基金经理规模普遍下滑,如张坤管理规模从峰值1344.78亿元降至608.22亿元 [10][11] - 管理效能考量:高管行政事务分散投研精力,部分基金经理主动选择专注投资以提升决策质量 [14][16]
张坤“辞官”鲍无可离职,公募“造星时代”渐退
第一财经· 2025-05-18 21:34
市场震荡下的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潮 - 年内离任基金经理人数达138人,较去年同期增加22% [1] - 景顺长城百亿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离职,在管规模从巅峰期271.86亿元降至162.07亿元,缩水40% [1][6] - 易方达顶流基金经理张坤卸任副总经理职务,专注投研,其在管规模608.22亿元仍居公募主动权益基金经理首位 [7][10] 基金经理职业路径转向 - 行业出现"投而优则仕"路径转向,多位知名基金经理卸任管理职务专注投研,去年以来至少20位基金经理离任副总职位 [12] - 政策影响:《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基金经理考核中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高管考核中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 [13] - 华北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高管行政事务分散精力,优秀基金经理未必擅长管理 [12] 基金经理业绩与市场影响 - 鲍无可管理的8只产品任职回报均为正,6只年化回报超10%,最高达15.37%,近三年6只产品累计回报均跑赢基准,最高超50个百分点 [6] - 张坤巅峰期管理规模达1344.78亿元,陈皓、萧楠等百亿基金经理管理规模也出现下滑,分别为277.74亿元和337.38亿元 [10] - 行业权益类产品遭遇赎回叠加业绩不佳,与市场持续震荡、投资者偏好转向被动投资工具有关 [6][10] 行业人才流动趋势 - 2024年全年358位基金经理离任创历史新高,"先增聘,再卸任,再离职"流程已成常态 [11] - 离职基金经理中包括华安基金李欣、华商基金周海栋、中欧基金曹名长等知名老将,"跳槽至同业机构"和"公奔私"是主流选择 [11] - 华南基金公司人士认为,政策导向促使基金经理更专注投资决策质量,提升持有人体验 [13]
【头条评论】 从大咖卸任高管回归基金经理说开去
证券时报· 2025-04-22 06:08
行业核心趋势 - 公募基金行业出现高管“反向”变革潮,多位副总经理级基金经理选择卸任高管职务,回归基金经理本职岗位 [1] - 此趋势涉及多家基金公司,包括诺安基金杨谷、易方达基金陈皓和萧楠、南方基金史博、万家基金黄海以及信达澳亚基金冯明远等 [1] - 这一选择被视为行业发展的新阶段,为行业树立了榜样 [1] 高管职务与投资职责的冲突 - 副总级基金经理需同时负责公司整体运营管理和投资决策,导致压力过大,身心俱疲 [2] - 繁重的管理会议挤占了完整的研究与思考时间,难以兼顾 [2] - 基金净值曲线和投资业绩不会因担任高管职务而改善,投资者更关注专业能力和投资回报 [2] 回归投研的核心动因 - 规避限薪并非主要动因,因基金经理薪资同样面临限制并与产品业绩正相关 [3] - 放弃高管职位专注投资是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和能力自证 [3] - 提升核心专业能力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3] 对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 权益类主动管理型产品面临被动指数基金的竞争压力,业绩成为王道 [4] - 核心投研人员回归将增强公司投资能力,体现行业对投研人才培养与激励的“正本清源” [4] - 让核心投研人员安心投资、匹配合理待遇并享有独立于管理职务的声誉,是打造出色资管机构的关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