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指数化配置
icon
搜索文档
来了!3800点,大调查
中国基金报· 2025-08-25 23:08
投资者结构特征 - 投资年限1~5年且经历过1次牛熊周期的投资者占比57.6% [3] - 投资满5年且穿越2轮以上周期的资深投资者占比21.8% [3] - 投资时间不足1年的新手占比20.6% [3] 资产配置偏好 - 基金以62.5%的占比成为最受青睐的配置品类 [6] - 股票和债券的参与度分别为37%和38.3% [6] - 期货/期权和黄金等贵金属的参与度约为22% [6] - 数字货币因风险属性特殊仅4.2%的投资者涉足 [6] 持仓与盈亏状况 - 权益资产仓位在60%~90%的重仓投资者占36.1% [10] - 仓位30%~60%的半仓投资者占33.9% [10] - 满仓(≥90%)者占12.9% [10] - 仅15.3%的受访者全部盈利 [12] - 过半标的深套(>50%)的投资者占24.5% [12] - 部分被套(20%~50%)的投资者占34.1% [12] - 近六成投资者持仓处于被套状态 [12] 市场操作与预期 - 49.7%的投资者选择减仓或降低风险 [16] - 24.6%的投资者选择加仓 [16] - 70%的受访者认为大盘将突破压力位并考虑加仓 [18] - 48.2%的投资者情绪谨慎乐观 [19] 风险关注因素 - 46.9%的投资者最担忧经济下行风险 [22] - 42.9%的投资者关注流动性收紧 [22] - 35.2%的投资者担忧外部冲击如美联储加息 [22] - 35%的投资者关注政策转向风险 [22] 板块偏好与结构调整 - 科技板块(半导体、软件、AI)以50.1%的占比最受投资者看好 [23] - 消费板块和金融板块分别以42.8%和41.4%的占比位列第二和第三 [23] - 90.3%的投资者计划调整持仓结构 [24] - 40.1%的投资者倾向于向价值股倾斜 [24] - 29.4%的投资者倾向于向成长股倾斜 [24] 杠杆使用与投资策略 - 35.2%的受访者已使用杠杆工具 [25] - 51.1%的投资者从不使用杠杆 [25] - 波段操作策略以45.8%的占比成为最受欢迎的投资方式 [26] - 长线持有策略获得39.9%的投资者支持 [26] 信息获取与决策依据 - 62%的投资者依赖财经媒体获取信息 [27] - 53.8%的投资者通过社交平台获取信息 [27] - 53.6%的投资者将公司财务报表视为最重要决策依据 [28] - 40.7%的投资者关注宏观经济数据 [28] 基金产品选择趋势 - ETF及指数基金以51%的占比成为最偏好品类 [31] - 主动权益基金偏好占比为27.7% [31] - 宽基指数基金定投比例达51.1% [31] - 行业主题基金定投比例为44% [31] 基金经理与筛选标准 - 55%的投资者对明星基金经理持参考态度但不完全跟随 [33] - 51.4%的投资者最重视基金经理的从业经验和业绩表现 [34] - 40.9%的投资者关注基金规模及成立时间 [34] 行业发展与投资者诉求 - 投资者建议降低基金费率并优化指数基金跟踪偏离度 [36] - 呼吁避免在市场高潮期疯狂发行新基金 [36] - 建议增加基金经理面对面活动以提升信息透明度 [36] - 投资者表达对慢牛行情和市场健康发展的期待 [36]
来了!3800点,大调查
中国基金报· 2025-08-25 23:01
投资者结构特征 - 投资年限1-5年且经历过1次牛熊周期的成长型投资者占比57.6% [4][6] - 投资满5年以上的资深投资者占比21.8% 投资不足1年的新手占比20.6% [6] - 基金配置偏好达62.5% 显著高于股票(37%)和债券(38.3%) [9] 持仓与操作策略 - 权益仓位60%-90%的重仓投资者占比36.1% 30%-60%半仓者占33.9% 合计超70% [13] - 近六成投资者处于被套状态 其中过半标的深套(>50%)者占24.5% 部分被套(20%-50%)者占34.1% [16] - 49.7%投资者选择防御性减仓 仅24.6%选择加仓 [18][21] 市场预期与风险认知 - 70%受访者认为大盘将突破压力位 考虑加仓 [23] - 谨慎乐观情绪占比48.2% 乐观情绪占20% [25] - 最担忧风险因素为经济下行(46.9%) 流动性收紧(42.9%)和政策转向(35%) [28] 板块偏好与结构调整 - 科技板块(半导体/软件/AI)以50.1%关注度居首 消费板块(42.8%)和金融板块(41.4%)次之 [30] - 90.3%投资者计划调整持仓 其中40.1%倾向价值股 29.4%倾向成长股 [30][31] - 盈利投资者偏好高弹性科技板块 深套投资者侧重防御板块 [31] 投资工具与策略选择 - 35.2%投资者已使用杠杆 51.1%从不使用 [33] - 波段操作策略占比45.8% 长线持有策略占39.9% [35] - ETF及指数基金偏好度达51% 主动权益基金仅27.7% [45] 决策依据与信息渠道 - 企业财报(53.6%)和宏观数据(40.7%)为核心决策依据 [40] - 财经媒体(62%)和社交平台(53.8%)为主要信息渠道 [37] - 技术分析占比38.8% 市场传闻仅占15.1% [40] 定投趋势与产品选择 - 84.6%投资者参与定投 其中宽基指数定投占比51.1% [46] - 行业主题基金定投占比44% 主动权益基金定投占18.6% [46] - 投资者建议降低基金费率并优化指数跟踪偏离度 [52] 基金经理评价标准 - 55%投资者对明星基金经理持参考但不跟随态度 [48] - 基金经理从业经验及业绩成为最核心筛选标准(51.4%) [50] - 基金规模(40.9%)和历史业绩(35.4%)为次要考量因素 [50]
同泰基金内部推演万点行情引发热议 模型演算是怎么回事?机构目前有多乐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7 13:54
市场估值与模型运用 - 网络流传的同泰基金内部PPT提及"牛市10000点"引发关注,但公司回应称仅为内部分享内容,未公开具体论证 [1][2] - PPT中展示的DDM模型(股息贴现模型)仅包含两类常用分支(零增长模型、固定增长模型),缺少多阶段增长模型部分 [2] - DDM模型适用于分红稳定的成熟企业,但专业人士强调量化工具需交叉验证,不可单独作为行情判断依据 [3][4] 当前A股市场特征 - 二季度基金报告显示机构看好权益市场前景,但主线不清晰问题突出,板块轮动加速(如水电基建调整与AI概念活跃) [1][4] - 资产配置难度大,红利类资产和指数化配置被多次提及作为稳健策略,顺周期投资受商品期货价格上涨推动但需增量资金支持 [4] 机构下半年策略观点 - 永赢基金关注"反内卷"政策效应、内需复苏及新质生产力方向,对市场持谨慎乐观态度 [5] - 民生加银基金预计总需求平稳,低利率环境下"资产配置荒"趋势延续 [5] - 博时基金认为市场风险偏好修复但基本面压制区间震荡,建议平衡进攻权重与低位轮动机会 [5] 量化工具普及与局限性 - 除DDM外,DCF、PE、PB等估值模型普遍用于趋势推演,但均需结合交叉验证 [4] - 公募机构强调量化模型仅为预测工具,非行情确认指标,投资人需理性看待模型结论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