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以人工智能推动文化创新表达
河南日报· 2025-08-30 07:19
文化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融合 -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暨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于8月28日至31日在郑州举办 专设"中原文化走出去"展区及"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1] - 全国报业首部XR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在数字出版国际合作展区开设体验专区 通过头显设备实现商代历史故事沉浸式体验[1] - 腾讯与安阳合作推进甲骨文数字化保护 借助AI技术实现"微痕增强"看清甲骨刻痕 并建成全球最大甲骨文数据库包含143万个单字拓片支持"一键查询"[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政策支持 - 河南省印发《河南省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2] - 数字技术已渗透经济社会各方面 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通信等领域[2] - AI技术降低文艺创作门槛 阅文集团推出AI作家助手提升内容质量 QQ音乐推出AI写歌功能让用户轻松创作旋律[3] 数字文化产业成果 - 河南省微短剧制播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三 占全国约40%产能 2024年备案微短剧超5000部[3] - 557部河南微短剧作品共1465次跻身全国短剧热力榜 郑州崛起为"竖屏之城"[3] -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表达 使大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文化参与者和推广者 推动文化产业换挡加速[3]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 提出构建“两带一道”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网络体系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21 15:35
规划核心内容 - 广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作为新时期保护工作顶层设计文件 [1] - 规划提炼广州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包括岭南政治军事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民主革命策源地及改革开放排头兵 [1] - 规划提炼六大名城特色涵盖城镇格局、营城环境、古城格局、商都风貌、建筑风格和吉祥花城文化特征 [1] 保护体系创新 - 新增历史风貌区、传统街巷、传统风貌建筑等广州特色保护对象 [1] - 构筑"一江一河一城九区"总体保护结构 其中一江一河指珠江文化带和流溪河文化带 一城九区指中心城区及九片魅力景观区 [2] - 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2] 区域协同发展 - 增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保护章节 提出构建"两带一道"历史文化网络体系 [2] - 推动珠江文化带共同保护与海防文化带协同保护 落实南粤古驿道联动保护 [2] - 发挥广州岭南文化中心引领作用 共建人文湾区并提升国际文化影响力 [2] 实施路径 - 需探索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工作范式并推进制度创新 [2] - 通过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公共文化空间 [2] - 动员社会力量构筑全民参与新格局 [2]
驼铃古道 世界回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6 06:21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地位 -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是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中心 [7] - 莫高窟有着上千年的营造史,艺术风格呈现时代变迁与多元影响,如北魏受健陀罗艺术影响,隋唐吸收西域元素,西夏和元代融入藏传佛教特色 [7] - 敦煌壁画所用颜料如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等地,是古代国际贸易网络的实物见证 [8] 藏经洞的发现与价值 - 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第17窟)包含数万件公元4至11世纪的珍贵文献与艺术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9] - 藏经洞文献堪称"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宗教典籍、经史子集、官方文书、医方历法等,文字载体包括汉文、古藏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 [10] - 藏经洞文献具有全球性学术价值,如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金刚经》、研究唐代边疆的《沙州都督府图经》等 [10] 敦煌学的国际发展 - 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研究对象涵盖敦煌石窟艺术、藏经洞文献等,从诞生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 [11] - 敦煌研究院推动创建"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石窟艺术的永久保存和全球共享 [12] - 敦煌学发展由中国学者主导、全球学者共同参与,如"国际敦煌项目"(IDP)促进流散文物的数字化"重聚" [13] 敦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20世纪40年代起,常书鸿等第一代敦煌学人在艰苦条件下创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奠定了敦煌保护的基础 [12] - 段文杰通过临摹壁画保存艺术信息,樊锦诗推动数字化保护工程,使文物保护走向科学化 [12] - 敦煌研究院的"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管理模式"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12]
我省公布第二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
辽宁日报· 2025-06-24 09:22
地名文化保护名录 - 辽宁省民政厅联合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二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 涵盖行政区划 村落 街巷 自然地理实体 历史文化(含红色文化)五类共42个地名 [1] - 市县两级民政部门经调研评估 政府同意 社会公示后申报173个地名 最终通过专家论证筛选出42个 [1] - 认定标准注重代表性 均衡性和必要性 兼顾反映辽宁不同时期 地域 类型文化的典型特征 覆盖全省14个市 突出地名语词文化保护价值 [1] 入选地名历史分布 - 入选地名起源时间跨度大 包括商代1个 十六国时期1个 唐代3个 辽金时期4个 元代1个 明代11个 清代16个 近现代5个 [1] - 名录包含兴城(千年古县) 牛庄(东北最早对外开放通商口岸) 青堆古镇老街 营口辽河老街(反映商业繁华) 望儿山 二界沟街道(体现海疆文化) [1] 地名文化多样性 - 入选地名呈现多元文化特征 如朝阳慕容街 沈阳马官桥街道 阜新张三丰故里塔营子镇 辽阳襄平书院(盛京三大书院文脉) [2] - 自然地理实体包括铁岭龙首山 锦州笔架山 古驿道相关地名如接官村 迎水寺村 反映远古孤竹 汉唐烽烟 辽金古城 明清边关等历史遗存 [2] 红色地名保护 - 名录重点保护红色地名文化 如尚志乡 张强镇 平阶村 老秃顶抗联游击根据地遗址 大王沟抗联密营遗址 体现民族记忆和精神传承 [2] - 认定标准强调深挖辽宁本土文化 增强地域辨识度 彰显辽宁文化特征 将具有代表性的地名纳入保护范围 [2]
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 河南省有了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河南日报· 2025-06-23 10:28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 - 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成为河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1][2] -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1] - 2017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该实验区,保护范围涵盖宝丰县全域 [1] 说唱文化价值与保护成果 - 宝丰县说唱文化是该地区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化形态,其中马街书会是中国最大的民间曲艺大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标 [1] - 保护工作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1] 验收过程与未来发展 - 2024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验收工作,经过材料审核、实地暗访、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程序 [2] - 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等7个实验区通过验收 [2] - 未来将持续深入挖掘说唱文化内涵,探索保护发展新路径,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2]
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 我省有了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河南日报· 2025-06-17 08:00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 - 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成为河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1] -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1] - 2017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该实验区,保护范围涵盖宝丰县全域 [1] 说唱文化价值与保护成果 - 宝丰县说唱文化是该地区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化形态,马街书会是中国最大民间曲艺大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标 [1] - 保护工作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其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取得阶段性成果 [1] 验收过程与未来发展 - 2024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验收工作,经过材料审核、实地暗访、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程序 [2] - 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等7个实验区通过验收 [2] - 未来将持续深入挖掘说唱文化内涵,探索保护发展新路径,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