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三山五园地区已有888处传统地名纳入保护名录
新京报· 2025-10-13 12:59
香炉峰、大水法等467处传统地名列入保护名录 10月13日,记者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获悉,《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二批)》 正式公布。目前,三山五园地区已有888处传统地名纳入保护名录。 记者了解到,与三山五园地区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相比,本次筛选范围有所扩大。紫禁城与三山五 园之间通过一条水上御路和两条陆上御路产生了密切联系,沿途的寺庙宫观、街巷胡同、村落集镇、山 水环境等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第二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分布范围不仅包括了三山五园的核心 区域,还包括了原来的海淀镇、树村周边以及北下关御路、苏州街御路和南长河御路,从空间上进一步 完善了三山五园地区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脉络。 入选地名既有皇家园林的高雅命名,也有老百姓的约定俗成 据介绍,纳入保护名录的传统地名,首先具有指位性。地名的指位性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老城以街巷胡 同名称为主,在校园内主要依靠建筑物名称指位,建筑物名称成为师生和游客指位的重要依据,具有很 强的地名意义。景点名称是三山五园地区另一种特殊地名,该地区十几平方公里的园林主要通过景点名 称来体现地名的指位功能。 纳入保护名录的传统地名的公共空间属性随着时间发生了变 ...
老地名不能乱改,文化根脉必须守住
南方都市报· 2025-10-11 16:33
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一度陷入了改名的误区。 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 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成就。民政部副部长李常官在披露近年来地名工作方面的具体情况时表示,建立 地名保护名录制度,不随意更改老地名,做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等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将6.8万个地名纳入了保护范围。 有的盲目求新求"洋",将富有历史底蕴的老地名弃之不用,代之以"维多利亚大道""威尼斯水岸"等 舶来名称;有的因行政区划调整或开发建设,便轻率将原有地名抛弃,导致群众办事不便,历史记忆断 裂。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关系着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秩序。而老地名往往承载 着地域的集体记忆、民俗传说或历史事件,更堪称珍贵的"活化石"。 以近年具有争议的改名为例,"徽州"改名为"黄山",其初衷或许在于借黄山之名提升地方的知名 度,却让"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文化意境大打折扣,徽州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也仿佛被拦腰截 断。因三国史而为国人所熟知的老地名"荆州""襄阳"一度消失,几经折腾又重回公众视野,更被公认为 一段值得记取的教训 ...
山西太原力推文化生态保护 非遗传承赋能城市文化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21:35
山西太原力推文化生态保护 非遗传承赋能城市文化发展 在全媒体采风团见面会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太原市)推介会上,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 长石钧介绍了保护区建设成果及有益实践。 中新网太原9月30日电 (刘小红)为全景式展现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太原市)的建设成果,彰显太 原非遗魅力,9月26日至29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锦绣太原 风 物晋阳"全媒体采风宣传活动在太原举行。 "锦绣太原 风物晋阳"全媒体采风宣传活动在太原举行。主办方供图 太原,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地处农耕与草原文明过渡地带,多元文化融合共 生,农耕文化、晋商文化、手工文化至今保持着完整的形态,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2010年,原文化部批准设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涵盖太原市四个县(区)、晋中市全境及吕梁市四 个县(市),众多代表性文化项目在此传承。今年6月,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太原市)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 保护区名单,太原成为其中唯一省会城市。 在城市绿水青山建设方面,太原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全方位系统保护汾河流域、古 街古镇等生态资源。太原生态修复的 ...
非遗为桥,深化文明间对话与合作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5 08:55
沙龙核心观点 - 沙龙汇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国文化机构、高校及科技企业的50余位中外代表,共同探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播的挑战与未来 [1] - 会议倡议深化全球合作,借助数字技术构建多样化传播生态,提升非遗在国际社会的可见度与影响力,以开创多元、包容、可持续的未来 [3] 非遗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静态符号,而是推动本土现代化和文明互鉴的活态资源 [1] - 非遗凝聚地方社会的情感纽带与生活智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别于西方工业化模式的独特路径,例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墨西哥的亡灵节等 [2] - 非遗作为文化身份与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正通过社区的再创造与数字化传播,在国际舞台上塑造更加鲜活、亲切的文化形象 [2] - 非遗是文化载体,在促进跨文明对话与文化认同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例如中餐 [1] 非遗保护的国际实践与案例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名录机制、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1] - 塞尔维亚通过制定专项法律、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社区参与和传承人扶持计划等方式构建非遗保护系统工程 [1] - 泰国南隆社区青年作为“遗产创新者”,利用数字技术活化传统,使文化遗产成为社区发展内生动力的案例 [2] 数字技术在非遗领域的应用 - 沙龙围绕数字技术应用,探讨非遗如何在国际范围更好地“被看见、被参与、被理解” [2] - 京东方科技集团执行副总裁分享了“百万数字文化体验场景计划”,以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国际舞台 [2] - 非遗保护需注重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积极引导青年群体发挥创新力量 [3] 未来合作与发展方向 - 非遗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地方社区实践 [3] - 应进一步深化非遗保护领域全球合作,推动形成更加多元、包容、开放的协同机制 [3]
北京文化在坚定的守望里历久弥新
新京报· 2025-09-23 11:35
核心观点 - 北京文化守护人通过专业行动和科技创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强化城市文化底蕴 [1][2][3] 文化守护者行动 - 吕舟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项目主持人 推动中轴线价值教育融入中小学教材并借助数字技术活化文化遗产 [2] - 马未都于2024年8月7日受邀成为天坛文化大使 肩负传播天坛文化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 [2] - 张涛所属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遗产预防保护部 运用高科技手段为万宁桥做心电图检测并化解雍和宫安全隐患 [2] - 高巍持续从事二十四节气推广工作 以北京为基地宣传节气文化 [2] - 李俊阁以八级木工身份重组碎块藻井 实现国家级文物重生 [2] - 张鹏飞在颐和园管理处深耕十年 致力于让古籍中的颐和园重新说话 [3] 文化传承形式 - 通过媒体专题报道传播守护人故事 新京报《北京文化守护人》专题已进行至第三季 [1] - 文化守护融入技术手段(如古建体检)、教育体系(教材编写)及日常生活(节气歌谣)形成多维度保护网络 [2][3] - 守护行动涵盖古建筑修复、文物预防性保护、传统文化推广及数字技术应用等领域 [2][3] 文化价值体现 - 北京中轴线于2024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文化领域重大事件 [1][2] - 文化守护强调细节坚持(如养云轩窗户痕迹保护)而非运动式行动 通过微小努力汇聚成文脉保护力量 [3] - 守护者通过案头执笔、短视频传播、街巷行走及技艺专注等方式实现文化印记留存 [3]
以人工智能推动文化创新表达
河南日报· 2025-08-30 07:19
文化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融合 -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暨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于8月28日至31日在郑州举办 专设"中原文化走出去"展区及"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1] - 全国报业首部XR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在数字出版国际合作展区开设体验专区 通过头显设备实现商代历史故事沉浸式体验[1] - 腾讯与安阳合作推进甲骨文数字化保护 借助AI技术实现"微痕增强"看清甲骨刻痕 并建成全球最大甲骨文数据库包含143万个单字拓片支持"一键查询"[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政策支持 - 河南省印发《河南省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2] - 数字技术已渗透经济社会各方面 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通信等领域[2] - AI技术降低文艺创作门槛 阅文集团推出AI作家助手提升内容质量 QQ音乐推出AI写歌功能让用户轻松创作旋律[3] 数字文化产业成果 - 河南省微短剧制播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三 占全国约40%产能 2024年备案微短剧超5000部[3] - 557部河南微短剧作品共1465次跻身全国短剧热力榜 郑州崛起为"竖屏之城"[3] -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表达 使大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文化参与者和推广者 推动文化产业换挡加速[3]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 提出构建“两带一道”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网络体系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21 15:35
规划核心内容 - 广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作为新时期保护工作顶层设计文件 [1] - 规划提炼广州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包括岭南政治军事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民主革命策源地及改革开放排头兵 [1] - 规划提炼六大名城特色涵盖城镇格局、营城环境、古城格局、商都风貌、建筑风格和吉祥花城文化特征 [1] 保护体系创新 - 新增历史风貌区、传统街巷、传统风貌建筑等广州特色保护对象 [1] - 构筑"一江一河一城九区"总体保护结构 其中一江一河指珠江文化带和流溪河文化带 一城九区指中心城区及九片魅力景观区 [2] - 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2] 区域协同发展 - 增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保护章节 提出构建"两带一道"历史文化网络体系 [2] - 推动珠江文化带共同保护与海防文化带协同保护 落实南粤古驿道联动保护 [2] - 发挥广州岭南文化中心引领作用 共建人文湾区并提升国际文化影响力 [2] 实施路径 - 需探索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工作范式并推进制度创新 [2] - 通过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公共文化空间 [2] - 动员社会力量构筑全民参与新格局 [2]
驼铃古道 世界回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6 06:21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地位 -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是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中心 [7] - 莫高窟有着上千年的营造史,艺术风格呈现时代变迁与多元影响,如北魏受健陀罗艺术影响,隋唐吸收西域元素,西夏和元代融入藏传佛教特色 [7] - 敦煌壁画所用颜料如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等地,是古代国际贸易网络的实物见证 [8] 藏经洞的发现与价值 - 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第17窟)包含数万件公元4至11世纪的珍贵文献与艺术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9] - 藏经洞文献堪称"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宗教典籍、经史子集、官方文书、医方历法等,文字载体包括汉文、古藏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 [10] - 藏经洞文献具有全球性学术价值,如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金刚经》、研究唐代边疆的《沙州都督府图经》等 [10] 敦煌学的国际发展 - 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研究对象涵盖敦煌石窟艺术、藏经洞文献等,从诞生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 [11] - 敦煌研究院推动创建"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石窟艺术的永久保存和全球共享 [12] - 敦煌学发展由中国学者主导、全球学者共同参与,如"国际敦煌项目"(IDP)促进流散文物的数字化"重聚" [13] 敦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20世纪40年代起,常书鸿等第一代敦煌学人在艰苦条件下创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奠定了敦煌保护的基础 [12] - 段文杰通过临摹壁画保存艺术信息,樊锦诗推动数字化保护工程,使文物保护走向科学化 [12] - 敦煌研究院的"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管理模式"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12]
我省公布第二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
辽宁日报· 2025-06-24 09:22
地名文化保护名录 - 辽宁省民政厅联合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二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 涵盖行政区划 村落 街巷 自然地理实体 历史文化(含红色文化)五类共42个地名 [1] - 市县两级民政部门经调研评估 政府同意 社会公示后申报173个地名 最终通过专家论证筛选出42个 [1] - 认定标准注重代表性 均衡性和必要性 兼顾反映辽宁不同时期 地域 类型文化的典型特征 覆盖全省14个市 突出地名语词文化保护价值 [1] 入选地名历史分布 - 入选地名起源时间跨度大 包括商代1个 十六国时期1个 唐代3个 辽金时期4个 元代1个 明代11个 清代16个 近现代5个 [1] - 名录包含兴城(千年古县) 牛庄(东北最早对外开放通商口岸) 青堆古镇老街 营口辽河老街(反映商业繁华) 望儿山 二界沟街道(体现海疆文化) [1] 地名文化多样性 - 入选地名呈现多元文化特征 如朝阳慕容街 沈阳马官桥街道 阜新张三丰故里塔营子镇 辽阳襄平书院(盛京三大书院文脉) [2] - 自然地理实体包括铁岭龙首山 锦州笔架山 古驿道相关地名如接官村 迎水寺村 反映远古孤竹 汉唐烽烟 辽金古城 明清边关等历史遗存 [2] 红色地名保护 - 名录重点保护红色地名文化 如尚志乡 张强镇 平阶村 老秃顶抗联游击根据地遗址 大王沟抗联密营遗址 体现民族记忆和精神传承 [2] - 认定标准强调深挖辽宁本土文化 增强地域辨识度 彰显辽宁文化特征 将具有代表性的地名纳入保护范围 [2]
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 河南省有了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河南日报· 2025-06-23 10:28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 - 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成为河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1][2] -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1] - 2017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设立该实验区,保护范围涵盖宝丰县全域 [1] 说唱文化价值与保护成果 - 宝丰县说唱文化是该地区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化形态,其中马街书会是中国最大的民间曲艺大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标 [1] - 保护工作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1] 验收过程与未来发展 - 2024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验收工作,经过材料审核、实地暗访、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程序 [2] - 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等7个实验区通过验收 [2] - 未来将持续深入挖掘说唱文化内涵,探索保护发展新路径,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