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交媒体
icon
搜索文档
日媒:日本“数字逆差”几乎抵消“旅游顺差”
环球时报· 2025-08-11 06:56
日本数字服务贸易逆差现状 - 2025年上半年日本数字相关国际收支逆差达3 481万亿日元 为历史第二高水平 较去年同期下降3 3 但较10年前同期增长2 6倍 [1] - 数字服务赤字由三大类别构成 电信计算机及信息服务 专业管理咨询服务 视频音乐流媒体特许权使用费 [1] - 2024年日本数字赤字为6 8万亿日元 经济产业省预测2035年将扩大至18万亿日元 悲观情景下或达28万亿日元 超过矿物燃料进口额 [2] 行业依赖与竞争格局 - 日本持续依赖美国GAFA科技巨头 企业支付给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广告费用持续增加 [2] - 新冠疫情加速云服务使用和视频内容消费 生成式AI普及进一步扩大数字赤字 [2] - 日本企业数字化转型虽取得进展 但研发资金 数字人才及数据储备不足 [3] 行业应对措施与发展方向 - 日本政府计划2024年秋季出台支援措施 促进数字产业海外扩张以增强竞争力 [3] - 经济产业省呼吁公私部门合作夯实数字基础 应对量子技术等重大技术转折点 [3] - 旅行收支顺差3 6065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 但几乎被数字赤字完全抵消 [1] 国际谈判与政策影响 - 日本政府曾以美国数字顺差问题作为关税谈判筹码 但未获美方实质性回应 [2] - 数字赤字问题被纳入日美贸易谈判议题 但未能改变美方对贸易逆差的立场 [2]
全球都在怀念“经济上行期”的美?
36氪· 2025-08-05 19:28
最近,互联网上掀起对"经济上行期"的追忆。小红书、抖音上的上行期穿搭、妆容狂揽流量,古早、2000s、千禧年、中式梦核、经济上行的美……众多 关键词与话题,全网累计浏览量超过百亿次。 当然,互联网的怀旧风一直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回,全世界都在怀念各地区的经济上行期。 日本这边,昭和年代成了年轻人藏在心里的一种希望,调查数据显示,那些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相信日本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年轻人,特别是20~29岁 的人,开始倾向于进行昭和复古消费。 同时,昭和时期的City Pop成为年轻人回望黄金年代的专属bgm,竹内玛丽亚在40年前的《Plastic Love》在 YouTube 播放量超 6000万次;"东京旅游"官网 甚至推出了"昭和体验"旅游套餐:走进昭和、生在昭和、玩在昭和。 美国这边,好莱坞镜头下的繁荣与强大开始由记录性质转为追忆。整个文娱产业用怀旧情绪贩卖"美国梦":2022年的《壮志凌云2》2023年的《芭比》都 在刻意植入 80-90 年代符号,2025年甚至续拍起经典的《穿普拉达的女王》。 而美国的经济上行期则主要分为二战后"黄金时代"(1945-1970s),这一时代,蓝领也能体面生活,1 ...
欧盟、澳大利亚、巴西探索加强未成年人社交媒体使用管理—— 安全上网,促进青少年“数字健康”(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7-03 08:12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 社交媒体是青少年获取信息、交流互动和自我表达的重要平台,集学习、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 [1] -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带来信息过载、网络沉迷、隐私泄露及不良信息诱导等多重挑战,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1] - 青少年因不当使用社交媒体出现问题的比例从2018年的7%升至2022年的11%,12%的青少年面临沉迷游戏的风险 [1] 欧盟的监管措施 - 大部分主流社交媒体禁止13岁以下儿童注册和使用 [3] - 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规定未成年人需父母同意才能使用社交媒体 [3] - 瑞典考虑通过立法进一步限制社交媒体用户年龄,法国、荷兰、希腊计划禁止部分中小学学生携带电子产品进入校园 [3] - 欧盟禁止社交媒体向未成年人投放个性化广告,禁用自动播放功能 [3] - 德国研究人工智能评估系统判定用户年龄,限制青少年账户的内容和社交行为 [4] 澳大利亚的立法行动 - 2024年澳大利亚有2080万活跃社交媒体用户,占总人口的78.3% [5] - TikTok在澳大利亚有近900万活跃用户,平均每月花费23.4小时 [5] - 澳大利亚通过《2024网络安全(社交媒体最低年龄)修正案》,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 [6] - 社交媒体公司若未能阻止未成年人使用,可能面临最高5000万澳元罚款 [6] 巴西的隐私保护与教育 - 巴西至少1/3的7—17岁青少年选择公开个人资料,近一半愿意与任何人互动 [8] - 巴西《通用数据保护法》要求收集未成年人数据时需获得家长或监护人明确同意 [8] - 巴西联邦参议院批准法案,要求平台设立年龄验证机制并限制基于未成年人数据的定向广告 [8] - 巴西学校计划将网络安全知识纳入课程,培养青少年对社交媒体风险的认识 [9]
新加坡媒体:“不良富足”正在伤害我们
环球时报· 2025-07-03 06:56
不良物质富足问题 - 垃圾食品过度供应导致美国临床肥胖人口比例从1980年15%上升至2023年40% [1] - 肥胖与心脏病、抑郁症、高血压、癌症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存在关联 [1] - 匈牙利实施不健康食品征税政策 智利要求对含人工添加剂食品加贴黑色警示标签 [3] 数字信息泛滥现象 - 美国青少年日均屏幕使用时间达6-8小时 主要集中于智能手机 [1] - 社交媒体普及与年轻人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激增呈现正相关 [2] - 2022年美国阅读书籍人口比例跌破50% 国民平均智商出现历史性逆转 [2] 科技行业监管缺失 - 互联网公司依据《通信规范法》第230条豁免用户生成内容的监管责任 [2] - 谷歌前设计伦理学家警告注意力竞争引发"脑干底部竞赛" [2] - 《连线》杂志前主编指出网络成瘾性接近可卡因级别 [2] 政策应对措施 - 现行监管体系被批评为"以错误方式监管错误事物" 导致数字垃圾泛滥与住房短缺并存 [3] - 需要建立动态结合的"成熟议程" 而非单纯富足或反富足政策 [3] - 建议通过税收调节和废除第230条等措施限制企业过度行为 [3]
震惊业界!Meta、OpenAI突发:1亿美元抢人才
证券时报· 2025-06-30 23:23
人才争夺战 - Meta从OpenAI挖走四名核心研究人员加入其超级智能团队 包括Shengjia Zhao Shuchao Bi Jiahui Yu和Hongyu Ren [2] - 被挖人员背景显赫 Hongyu Ren负责OpenAI o3/o4 mini模型 Shengjia Zhao参与GPT-4开发 Jiahui Yu曾任谷歌大脑高级科学家 Shuchao Bi管理多模态模型 [2] - 此前Meta已从OpenAI苏黎世办公室挖走三名开发人员 包括Lucas Beyer Alexander Kolesnikov和Xiaohua Zhai [3] 高额人才激励 - Meta为挖角OpenAI员工开出高达1亿美元的签约奖金及更高年薪方案 [1][3] - OpenAI CEO证实Meta的挖角行为 但表示核心团队尚未流失 [3] 战略布局调整 - Meta成立"超级智能小组" 目标招募50名专家 由CEO扎克伯格亲自参与招聘并调整总部工位布局 [4] - 扎克伯格计划通过AGI技术整合社交媒体 通讯平台 AI助手及智能眼镜等产品线 [4] - 公司采取并购策略加速发展 以148亿美元收购Scale AI公司49%股份 创Meta最大外部投资纪录 [5] 技术发展目标 - Meta将AGI研发作为核心战略 旨在超越OpenAI Anthropic和谷歌等竞争对手 [2][4] - Scale AI创始人Alexandr Wang将在收购完成后加入Meta超级智能团队 [5]
长时间接触碎片化信息 超五成受访者感觉思考能力下降
中国青年报· 2025-06-12 09:16
短视频使用行为 - 63.3%受访者会随时随地刷短视频 [1][2] - 61.7%受访者经常查看社交媒体,无未读消息也反复刷 [2] - 52.6%受访者在工作时频繁刷手机 [2] - 50.0%受访者时刻关注热搜 [2] - 26.0%受访者闲时难以阅读长篇内容 [2] 碎片化信息的影响 - 50.3%受访者因碎片化信息导致思考能力下降、逻辑不清晰 [1][3] - 48.9%受访者长时间阅读或观影能力下降 [3] - 43.8%受访者难以集中注意力,易分心 [3] - 35.7%受访者不自觉地浪费大量时间 [4] - 32.1%受访者线下沟通能力减弱 [4] - 28.9%受访者认为现实生活无趣 [4] - 22.5%受访者情绪易受碎片化信息干扰 [4] - 16.0%受访者减少深入学习机会 [4] 应对策略 - 59.3%受访者建议筛选高质量信息来源 [1][5] - 51.5%受访者建议设定目标并明确优先级 [5] - 49.1%受访者提议专注时断网或远离电子设备 [5][6] - 39.1%受访者推荐使用时间管理工具 [6] - 37.4%受访者建议卸载应用或关闭朋友圈 [6] - 32.7%受访者提倡培养深度阅读习惯 [6] - 11.4%受访者建议多参与线下活动 [6] 用户案例 - 90后用户通过删除App、阅读纸质书、参加读书会减少碎片化影响 [5] - 47岁用户通过健身和关闭手机网络降低碎片化信息接触 [6][7] - 大学生通过物理隔离手机和参与线下活动改善专注力 [6][7] 受访者背景 - 90后占比49.3%,80后占比30.9% [7] - 女性占比60.9%,男性占比39.1% [7]
被手机控制的这代孩子,可能会因为图被p丑而自伤
虎嗅· 2025-06-02 07:58
手机式童年对青少年的影响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提出"手机式童年"正在取代"玩耍式童年",Z世代成为社会实验对象 [1] - 8岁儿童日均使用电子设备4.5小时,至18岁累计耗时4.8年 [1] - 全球10-19岁人群中14%患有精神障碍,与数字设备使用相关 [1] - 精神科临床案例显示手机使用与家庭危机、抑郁焦虑存在关联 [1]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 - 网络霸凌普遍存在于微信群等平台,涉及集体辱骂、丑照传播等行为 [4] - 遭受霸凌的青少年中67%出现抑郁焦虑情绪,衍生厌学、自伤行为 [6][7] - 进食障碍案例激增,社交媒体算法强化"白幼瘦"审美标准 [8][9] - 青少年通过标签化认知自我,50%体象障碍案例与社交媒体内容相关 [13][14] 数字产品设计机制分析 - 应用程序采用"无限滚动刷屏"和间歇性点赞机制,模仿老虎机奖励模式 [22] - 产品设计包含"暗黑模式",90%青少年用户无法自主控制使用时长 [23][25] - 青少年前额叶发育未完善,对多巴胺刺激的依赖度是成人的3倍 [24][26] 干预措施与社会结构影响 - 临床建议设立无手机区域,要求家长同步遵守规则 [30] - 地铁场景中成人手机使用率达90%,反映全社会依赖现状 [31] - 疫情后网课使儿童日均屏幕时间增加2.8小时,加剧家庭冲突 [35] - 社会原子化导致70%家庭缺乏扩展支持系统,育儿压力集中 [37] 代际差异与解决方案争议 - 数字原住民面临不可逆的神经发育影响,属代际公正问题 [27][28] - 立法禁手机措施存争议,60%专家主张提升数字素养而非隔离 [32][34] - 原生家庭解释论存在局限,需考虑996工作制等结构性压力 [40][43]
正在被手机“毁掉”的青少年
经济观察报· 2025-05-27 20:15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手机使用 - 网飞剧集《混沌少年时》展示青少年因网络霸凌和厌女情结导致暴力犯罪的社会现象 [1] - 英国首相支持校园播放该剧以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 强调网络极端主义和孤独感的危害 [1] - 澳大利亚立法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 类比饮酒年龄限制 [2] 手机对青少年的影响机制 - 手机App通过控制思维方式、情绪和大脑神经对青少年产生深层影响 [2] - 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2015年前后出现150%突增 与智能手机普及时间吻合 [4][6] - 乔纳森·海特提出手机导致注意力碎片化、社交剥夺、睡眠剥夺和成瘾四大伤害 [6] 媒介理论与社会化影响 -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理论指出媒介形式重塑文化认知方式 [3] - 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介 显著改变青少年心理和思维模式 [3] - 智能手机被描述为"神经接口" 通过短反馈高刺激模式重构大脑反应回路 [7] 解决方案与教育建议 - 海特建议14岁前禁用智能手机 16岁前禁用社交媒体 校内禁止手机 [8] - 强调"冒险性玩耍"对克服恐惧和建立能力的重要性 批判过度安全主义 [8][9] - 中国学校"安静课间"现象普遍 75.2%家长认为限制活动导致现实体验缺失 [10] 文化批判与未来警示 - 波兹曼警告媒介从受制文化转向感官刺激的庸俗文化 [11] - 智能手机使青少年陷入"美丽新世界"式的多巴胺诱惑危机 [11] - 虚拟世界保护不足与现实世界过度保护共同加剧心理危机 [9]
英调查:近七成受访年轻人浏览社交媒体后自我感觉更差
环球时报· 2025-05-23 06:38
年轻人对互联网的态度 - 近半数(46%)16至21岁英国年轻人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互联网的世界 [1] - 70%受访者在浏览社交媒体后自我感觉更差 [1] - 50%受访者支持实行"数字宵禁"限制晚间使用特定应用 [1] - 27%受访者曾向陌生人分享实时定位 [2] 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 25%受访者每天花4小时或更长时间浏览社交媒体 [1] - 42%受访者曾向父母隐瞒网络行为 [1] - 42%受访者在网上谎报年龄 [1] - 40%受访者承认拥有"小号"账户 [1] - 27%受访者完全捏造过网络身份 [1] 疫情对上网行为的影响 - 75%受访者表示疫情期间上网时间增加 [2] - 68%认为过度上网损害心理健康 [2] 政策与行业反应 - 英国科技大臣考虑强制设置应用禁用时段 [1] - 专家呼吁科技公司实施安全设计原则保护儿童 [2] - 算法推送内容可能导致青少年陷入有害信息循环 [2]
拒绝社交媒体 韩国年轻人开启“多巴胺排毒”
新华社· 2025-05-09 14:23
社交媒体使用趋势 - 韩国年轻人开始有意远离社交媒体,转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现象被称为"多巴胺排毒" [1] - 21岁大学生闻多敏每天花费10小时沉迷社交媒体,后删除账号并转向阅读和音乐,获得更多满足感 [1] - 26岁软件工程师辛尹志删除社交媒体后专注工作,并观察到朋友和熟人也采取类似行动 [1] 社交媒体平台数据 - 韩国人在YouTube上花费的总时长从2019年的519亿分钟增长至1021亿分钟,几乎翻倍,主要由于短视频需求增加 [2] 心理学影响 - 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内容能有效刺激大脑奖励系统和多巴胺回路,导致对即时快感上瘾 [2] - 过度消费这类内容会引发注意力不集中和缺乏批判性思维等副作用 [2] - 远离即时快乐有助于恢复注意力和批判性思维 [2] 用户行为变化 - 部分用户加入"多巴胺排毒"线上论坛或聊天室,互相监督并分享经验 [1] - 线下活动如绘画、讨论、冥想和阅读因远离社交媒体而受欢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