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旅深度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聚焦文旅深度融合方向,乐山明确“124”文旅发展思路 “文旅+百业” 周末在乐山
四川日报· 2025-07-29 08:21
乐山美食街区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游昌学 摄 目标 1 锚定"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打造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一个总目标 2 再造"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美食之都"两张世界级名片 4 做强"文化创意、赛演娱乐、特色美食、康养旅居"四大特色产业 为迎接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7月23日,乐山文旅部门宣布,在乐山所有国有A级旅游景区,世运会运动 员、教练可凭有效证件享景区免票优惠;购票观众可凭赛事门票享景区门票5折优惠。 近日,乐山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召开,明确"124"文旅发展思路,即锚定"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打造享誉全球 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一个总目标,再造"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美食之都"两张世界级名片,做强"文化创意、 赛演娱乐、特色美食、康养旅居"四大特色产业。 门票优惠政策是此次全会的落实举措之一。作为旅游大市,乐山年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常年居全省地级市第 一。不缺资源与流量基础的乐山,站在文旅深度融合的风口冲刺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目标,该如何"解码"? 到2027年 ●实现入境游客人数倍增、规模以上文体娱乐业企业数量倍增、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倍增 ●旅游总花费超过2000亿元,文旅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 ...
德阳不只有三星堆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四川日报· 2025-07-25 15:26
7月23日,三星堆博物馆二楼的黄金面具展位旁,游客们寻找着各种攻略推荐的最佳打卡位。当 天,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2.3万人次,古蜀文明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 距离三星堆博物馆不足5公里,近10家以三星堆为主题的研学机构拔节生长。7月以来,仅三星村考 古探索基地每天就要接待500人左右。 再往外走,行至距离三星堆博物馆约15分钟车程的广汉市向阳镇。这个在中国农村改革浪潮中奔跑 在前的小镇,正在探索"三星堆+美食",着力打造向阳火锅公园美食聚落。 一路向北,游中江挂面村、看旌阳孝泉古镇、观什邡雪茄博物馆、逛绵竹剑南老街、行罗江白马 关……记者愈发感受到一个"重装之都",正着力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底气与雄心。 力争建设高端装备科技城,德阳以工业立市、兴市,骨子里不乏开拓创新的基因。如今,这座城市 正以"三星堆+"为核心引擎,带动全域文旅发展,全力打造"世界三星堆·安逸游德阳"区域文旅品牌,着 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 锻长补短 文旅资源优势加速转化 "提前1个月就开始预约,终于抢到票了!"7月18日,来自成都的李丽红带着女儿踏进三星堆博物 馆。她们不仅近距离观赏了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展品, ...
四川宜宾:“三地+三中心”构建国际旅游城市格局
新华财经· 2025-07-23 15:00
宜宾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战略 - 宜宾市委通过《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决定》,锚定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目标,从内强底蕴、外塑形象、提升服务、赋能发展、构建工作体系5方面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1] - 战略核心是构建"三地三中心"格局(人文景观盛地、生态度假胜地、美酒文化圣地;活力赛事中心、时尚演艺中心、品质消费中心),加速文旅产业国际化 [1][2] "三地"建设规划 - **人文景观盛地**:强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打造三江口、长江之珠等长江视觉符号,开发冠英古街等历史街区,开通水上观光航线,推动僰文化、苗彝民族文化资源开发 [2] - **生态度假胜地**:以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为使命,构建生态度假产品矩阵,优化微度假产品供给 [2] - **美酒文化圣地**:依托"中国五粮浓香白酒核心区"优势,建设世界感知中国白酒文化的核心窗口 [3] "三中心"发展路径 - **活力赛事中心**:升级场馆设施,培育本土竞技体育,引入高水平赛事,建设区域赛事中心 [3] - **时尚演艺中心**: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发展影视产业,推动演艺新空间融合,建设成渝地区知名演艺中心 [3] - **品质消费中心**:实施商圈焕新,培育宜宾酒/茶/竹等特产品牌,打造"长江首城大河帮"美食品牌,举办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等展会 [4] 战略实施意义 - 通过"文旅+百业"模式带动经济增长和富民增收,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增长动能 [4] - 最终目标是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实现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足 [4]
文旅深度融合,巴中怎么“融”? 品牌 业态 服务 三管齐下
四川日报· 2025-07-21 16:16
文旅品牌建设 - 巴中市发布"四龛福城"文旅品牌,依托南龛、东龛、西龛、北龛石窟形成"一城四龛"人文景观,计划3年投入31亿元实施57个重点项目,目标2027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 [6] - 上半年"四龛"累计接待游客13万人次,门票收入和游客人数同比分别增长40%和51% [6] - 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通过多媒体技术升级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计划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 [7] 文旅业态创新 - 升级《新·梦境光雾山》夜游演艺项目,融合巴文化与自然山水,2025年上半年夜间消费达1200万人次(+20%),拉动消费40亿元(+13%) [9] - 恩阳梦华录沉浸式街区带动古装租赁等夜间经济,构建"一核多点"夜间经济体系 [9] - 上半年A级景区接待游客1040.1万人次,门票收入5776.97万元,计划开发运动康养、森林康养等新业态 [9][10] 服务设施升级 - "159米仓民宿"项目布局5个民宿组团,计划带动900家民宿改造,联动森林康养、温泉疗愈等业态 [11] - 改造国道244线光雾山服务区,新增新能源充电桩,实现19个4A级及以上景区旅游客运班线全覆盖(392辆车次) [11] - 推行旅游投诉快接快处机制,实施赔偿先付制度优化消费体验 [12] 区域发展案例 - 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带动桃源村376人从事旅游业,2024年村集体收入60万元,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消费收入800万元 [4] - 巴中市委全会提出深化文旅融合,加速资源优势转化 [4]
四川巴中市以文旅深度融合绘就老区振兴新图景
中国经济网· 2025-07-17 22:06
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 巴中市将文旅深度融合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以建设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区为牵引,强调市内协同联动和市外开放合作 [1] - 行业进入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新阶段,采取场景驱动替代资源依赖模式,通过6张工作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 [1] - 文旅产业具有高关联性和广辐射面,对扩内需、促就业作用显著,巴中计划通过"文旅+"和"+文旅"模式转化资源优势 [2] 文旅资源禀赋 - 巴中拥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5A级景区和21个国家4A级景区,人文资源包括米仓古道、南龛盛唐彩雕及巴文化、红色文化等 [2] - 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红色文化是核心优势,与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目标高度契合 [2] 四大文旅地标规划 - 打造光雾山——诺水河世界级生态康养度假地标、全国影响力红色基因传承地标、全国知名度传统文化体验地标、西部领先数字科普研学地标 [2] - 将通过宣传矩阵创新、全民参与和故事营销提升地标知名度 [2] 六大融合场景建设 - 红色旅游场景升级展陈互动技术活化红色故事 科普旅游场景开发研学课程 文博旅游场景开放东龛西龛并丰富夜游业态 [3] - 生态康养场景利用森林温泉发展"候鸟式"旅居 演艺赛事场景打造国际红叶节等城市名片 乡村旅游场景聚焦乡土特色营造"精神原乡" [3] 交通网络配套 - 构建"快进慢游"交通体系,完善高铁航空公路网络,建设景区快速通道 提升高铁站机场旅游服务功能 [3] - 打造"米仓大道"交旅融合示范品牌,配套民宿集群和低空旅游项目,实现交通线景观化 [3]
凉山端出文旅大餐 这个夏天来凉山 感受火热的清凉
四川日报· 2025-07-14 08:15
螺髻山下的凉山手工艺活态馆和非遗工坊。凉山观察 王荣升 摄 7月5日,执行西昌低空文旅航线首飞任务的直升机。西昌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个夏季玩转凉山 五条精品线路 1."五彩凉山·夏季清凉"康养度假之旅 2."彝海结盟·筑梦航天"研学之旅 3."情定女儿国·探秘香格里拉"寻梦之旅 4."蜀风滇韵·冰川温泉"人文揽胜之旅 5."燃情火把·情醉凉山"彝族风情体验之旅 两大民俗活动 1.7月11日至8月18日 凉山将举行火把月活动 7月18日,西昌火把狂欢夜活动将举行 近年来,凉山持续擦亮"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文旅品牌,大力发展"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全域全时旅游,加 速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四川文艺副中心、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近日,记者在凉山州多地采访,了解凉山探索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擦亮文旅品牌 畅游凉山全域 7月8日傍晚,不少市民游客在西昌邛海边散步,其中不少是全家一起出游的。在泸山景区,成都游客何敏一 家四口喂猴、爬山,玩得很开心。 凉山山水壮美,全州共80个A级旅游景区:"世界古冰川博物馆"螺髻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邛海泸山、"东方 女儿国"泸沽湖、"北斗母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
连续4年全线水流贯通 京杭大运河 水清岸绿业态新(经济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14
从浙江杭州一路北上,京杭大运河串联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抵达北京。 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提出,"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开展华北地区 主要河湖生态补水,保障永定河、京杭大运河水流全线贯通"。2025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任务于2 月启动,3月21日实现全线过流,7月初顺利完成。 自2022年以来,京杭大运河已连续4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这是如何实现的?为沿线带来了哪些改变? 记者进行了采访。 ——编者 从断流到复苏 跨流域配置水资源,多路水源合力补水 一曲河湾,揽入运河人家。村里的砖井,清水复涌,辘轳声响。 运河水来,古井又见清水。"曾经,随着运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上世纪80年代,古井干涸。"河北东 光县油坊口村党支部书记王玲回忆。前些年,村民发现古井里有水涌动。"省里的水文专家告诉我们, 古井有水,少不了大运河的帮忙,古井的水深已经涨到了6米。"王玲说。古井成风景,油坊口村靠着运 河风光,打造农家休闲游园,发展乡村旅游。 京杭大运河过去因何断流?"从历史原因看,1855年黄河改道冲断京杭大运河,随后因铁路的建设和海 运的发展,黄河以北河段漕运功能废弃。从水资源条 ...
林武在潍坊调研时强调 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大众日报· 2025-07-03 09:13
文旅产业发展 - 青州古城保护修复与文旅产业发展受到重视 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文脉 [1] - 需严格规范管理各地古城建设 促进特色化经营 丰富旅游消费业态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1] 纺织服装行业 - 坦博尔智慧科技园被调研 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 提升产品品质 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1] - 有关方面需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惠企政策落实落地 助力企业做强做大 [1] 花卉产业 - 青州市财金投资集团鑫和兰谷项目被调研 需提升花卉品质和附加值 拓展"一带一路"市场 擦亮青州花卉品牌 [2] 农业与乡村振兴 - 仰天山人参种植基地被调研 需推进人参全产业链开发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以乡村产业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2] 经济工作部署 - 需持续抓项目、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外资 突出以增量对冲减量 以高质量发展应对不确定性 [2]
迈向国际化 广元文旅打好三张牌
四川日报· 2025-07-02 14:43
文旅产业发展战略 - 广元市提出加速推进文旅资源优势向文旅产业优势转变,加快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目标打造国际旅游城市[5] - 实施三大核心策略:核心景区"二次创业"、全域"文旅+百业"、擦亮城市品牌[5] 核心景区提质升级 - 剑门关景区改造后游客通过速度提升40%,"五一"假期接待游客25.21万人次(同比增长18.47%),旅游收入1257.2万元(同比增长16.1%)[6] - 翠云廊景区推出沉浸式情景剧《点树交印》《蜀道镖运》已上演数百场[6] - 近两年累计投入超70亿元实施50余个重点项目,2024年全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2871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30.67%),门票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22%)[6] "文旅+百业"融合实践 - 曾家山度假区建设荣乐水世界项目,联动古街、酒店、康养医院形成全产业链[8] - 民宿产业升级:布谷布谷民宿融入川北民居风格,烟云里民宿瞄准国家级标准[8] - 大华1939烟波坊美食城通过"文旅+工业"模式激活夜间经济,青川县"坝坝篮球"赛事吸引超1800支队伍[9] 文化IP深度开发 - 推出6条古蜀道徒步游线路、5条研学旅游线路,"蜀道金牛"游径入选全国十佳案例[9] - 蜀道马拉松等赛事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带动消费逾10亿元[9] 全球品牌营销 - 在西安等城市举办"游大美蜀道 品广元好茶"推介会,剑阁县聘请30名国际推荐官[10] - 优化多语种服务:剑门关景区配备英日韩语讲解员,更新百余处多语标识[10] - 2025年剑阁县吸引境外游客超4000人次,带动旅游收入突破200万元[10] - 出台营销奖励政策,第一季度兑现30余万元奖励资金惠及16家旅行社[10] 未来规划 - 2025年将举办"广元女儿节"等重大文旅节会,实施全媒体矩阵宣传计划[12]
莫让“标配”压抑景区特色
经济日报· 2025-06-29 05:56
行业现状 - 近年来特色街区统一规划开发导致"千街一面"现象普遍存在,过度规划使景区失去自身特色 [1] - 改造前的古镇古村普遍存在私搭乱建、管理缺失、建筑安全隐患、业态混乱等问题 [1] - 统一改造后街区基础设施完善度提升,业态布局更合理,视觉效果和服务品质明显改善 [1] 核心矛盾 - 规划设计者注重古风古韵的统一性,但游客认为"标配式"改造导致千篇一律的审美疲劳 [1] - 特色街区核心要素"特"被削弱,简单复制小吃街/民俗体验等模式未能塑造真正差异化 [2] 解决方案 - 科学规划需平衡"统"与"特","统"指基础功能和服务标准,"特"指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 [2] - 有效路径是结合"好看的皮囊"(硬件改造)与"有趣的灵魂"(文化挖掘)实现相得益彰 [2] 开发原则 - 避免照搬成熟街区模式,需保留本地特有的文化底蕴、传统民俗、饮食特色和建筑风貌 [2] - 改造应统筹古建保护与商业开发,防止过度规划破坏原有历史风貌和地域特色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