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夜游锦江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消费“热”起来——解码文旅深度融合“巴蜀样本”
四川日报· 2025-10-28 08:31
文章核心观点 - 四川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其成功基于三重密码: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消费新场景、丰富多元业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科技赋能拓展智慧文旅新体验 [1][2][5][7] 以文化吸引流量: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消费新场景 -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 如三星堆超级文化IP 通过文创产品连接历史与当下 将影响力转化为消费力 [2] - 三星堆博物馆在售文创产品超过2700种 产品品类年更新率超30% 文创年销售额破2亿元 IP授权破千万元 [2] - 推出文旅创新场景、人气场景和品质场景 推动旅游产品从打卡式向沉浸式转型 如峨眉山武术体验项目、苏稽古镇非遗美食、六合丝博园非遗艺术体验 [2][3][4]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四川文旅市场接待游客4734.15万人次 实现旅游消费总额384.01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8.32%、6.53% [1] - 今年上半年四川共接待游客6.82亿人次 游客总花费9125.05亿元 [4] 把流量变留量:丰富多元业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 推动文旅与农业、科教、商业、体育、娱乐等深度融合 延长文旅产业链 例如农业科技园研学、农文旅园区热气球观光、地质研学游 [5][6] - 将工业遗址等记忆与当代社交需求结合 打造微醺能量站等火出圈的文旅消费场景 [5] - 出台跟着赛事、演出、美食、影视游四川等方案 联动票根经济激活覆盖吃住行游娱购的二次消费 [5] - 成都世运会期间四川接待外地游客410万人次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7.2万人次 [5] 进一步提质增效:科技赋能,拓展智慧文旅新体验 - 科技赋能促进文旅服务提升 如峨眉山配置30台外骨骼登山助力机器人 可为游客节省30%的体力 投用一个月付费体验游客达上千人次 [7][8] - 利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3D打印、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展示中心和沉浸式体验 将分散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交互的一站式体验 [8] - 科技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静态观赏变成动态交互 例如三星堆VR体验、李庄古镇动态还原历史场景 [8][9]
解码文旅深度融合“巴蜀样本”(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10-27 06:19
夜幕降临,锦江两岸光影交织。"开船啦!"在船夫悠长的吆喝声中,一艘古色古香的乌篷船从四川成都 东门码头缓缓驶出,精彩纷呈的灯光秀在两岸徐徐展开。 在乐山市苏稽古镇,天南海北的食客纷至沓来,就想尝上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跷脚牛肉;南充市六合丝博 园内,游客在织绸车间体验丝绸扎染非遗艺术……一碗非遗美食带火了一座城,一座园区诉说着千年丝 绸文化——随着消费升级和观念转变,游客更注重与目的地文化的深度互动。 消费场景在哪里,游客就在哪里。四川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出文旅创新场景、人气场景和品质场 景,推动旅游产品从"打卡式"向"沉浸式"转型,形成对游客的强大吸引力。今年上半年,四川共接待游 客6.82亿人次,游客总花费9125.05亿元。 如何把"流量"变"留量"?密码在丰富多元业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当《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旋律响起,"丝厂年代舞会"在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丙灵社区的丝厂旧址拉开 帷幕。复古霓虹灯下,不同年龄段的游客纷纷起舞,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 成都"夜游锦江"项目是四川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当地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场景 业态,"蜀里安逸"消费品牌加快构建,文旅消费潜力不断释放。202 ...
供需两侧发力 业态焕新升级——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中感受消费向“新”力
新华社· 2025-10-03 13:21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各地正从供需两侧发力,通过新场景、新业态、新供给激活消费向“新”力,释放发展新动能 [2] 场景向新:多元需求引领文旅新趋势 - 成都“夜游锦江”项目通过水陆联动的夜间经济生态圈,成为文旅消费新名片,并推出“即买即退”等便捷服务提升消费体验 [3][4] - 四川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并分类分层建设世界级、都市级、区域级标志性商圈 [5] - 湖北云梦县博物馆将文化融入游览体验,其文创产品深受欢迎,今年1至7月文创收入突破400万元,接待研学团队2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增长 [5] - 福建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依托乡村旅游,2024年接待游客约240万人次,当地渔民通过开民宿、大排档等方式实现增收 [6] 产业向智:新供给激活消费新引擎 - 岚图汽车利用“5G+工业互联网”实现柔性化、智能化生产,平均每118秒下线一辆整车,今年前8个月累计交付达8.17万辆,同比增长92% [8] - 武汉“中国车谷”已聚集10家整车企业、14家整车工厂、14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湖北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3大产业已迈入万亿级 [8] - 福建莆田鞋服产业通过“智转数改”,双驰科技推出AI“量脚定制”服务,全国门店一年能卖出约十万双定制鞋,最快两个多小时完成定制 [8][9] - 成都高新区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集聚电影《哪吒2》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并打造高能级平台推动AI技术在影视制作等领域的场景化落地 [10] 民生更暖:协同推进促消费和惠民生 - 福建厦门深田社区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有近2000家业态商铺,将促消费和惠民生有机结合,福建省今年前7个月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8% [11][12] - 四川泸州依托社区、企业、园区等多元主体建设托育机构,已建成托育机构364家、托位1.9万个,每千人口托位达4.6个,天骄托育园托育费每月200元 [12] - 湖北天门市重点打造服装电商产业集聚区,目前纺织服装相关经营主体突破1.3万家,产业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16万人,莱依窕服饰日均服装发货量超10万件 [13]
库克、俞敏洪等纷纷打卡,我也来一探究竟→
金融时报· 2025-09-02 20:41
夜游锦江项目 - 项目定位为成都文旅消费新名片 以20公里水上黄金线为轴串联10大码头 构建水岸街坊船五位一体消费新场景 [1] - 游船类型包括古风船 MR游船 火锅船 茶坊船和非遗相声船 依托水生态治理价值转化 结合科技灯光秀和码头视频秀呈现沉浸式文化体验 [1] - 2025年截至目前接待游客约290万人次 实现营收约2488万元 日均乘船游客达1200人 带动周边商圈酒店茶馆二次消费 [1] 铁像寺水街项目 - 项目定位为城央活水漫游社交艺术空间 采用新中式古典建筑风格 融合天府文化景观元素 打造全天候游憩式慢生活复合型街区 [2] - 引进生活美学 文化体验 时尚餐饮和潮玩科技等92家知名品牌及主理人品牌 形成百业加消费格局 [2] 金融促消费措施 - 银行机构围绕扩大内需和提振消费任务 从专项贷款 支付活动和金融让利三方面开展创新 [2] - 成都银行2024年1至5月通过支付好优惠活动发放支付立减金400余万元 带动消费550万笔 拉动消费5.9亿元 杠杆效应超140倍 [2]
消费新观察:游娱购激活夜经济
央视网· 2025-08-15 07:46
夜间经济整体趋势 - 暑期夜间经济升温 18点至22点成为黄金4小时消费时段[1] - 长沙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比重达60% 从业人员数量超过100万[7] - 上海6月以来夜间消费总额超过880亿元 同比增长3.3%[9] - 成都夜间消费占比达54.6%全国最高 夜间餐饮消费占比51.8%全国第二[12] 文化演艺新业态 - 长沙推出新中式湘剧《聂小倩》融合传统表演与沉浸式互动 节假日入座率达60%-70%[3] - 长沙小剧场推出沉浸式互动话剧 上座率超80% 最低票价188元[5] - 长沙天心区引进五家小剧场后 商场营业额增长20% 客流增长15%[5] - 湖南计划3-5年打造100个特色演艺新空间 推出剧场+美食+夜游主题路线[7] 文博展览创新 - 上海浦东美术馆推出奥赛艺术大展 开放夜场至22点并推出优惠票价[7] - 奥赛大展推出200多款文创衍生品 日均销售额达40-50万元创四年纪录[9] - 采用科技+观展体验 通过头显设备实现1874年巴黎街头穿越体验[9] - 推出奥赛艺术主题游船 结合黄浦江夜景打造独特艺术之旅[9] 文旅融合项目 - 成都夜游锦江项目上半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带动消费近2000万元[11] - 表演时长从3小时延长至5小时 采用MR技术叠加虚拟元素[11] - 推出游船+模式包括火锅船和茶坊船 提供30-50分钟不同体验[11] - 开通夜游观光巴士串联多个商圈 形成船上消费+岸上延伸全链条模式[11] 地方特色创新 - 青岛推出公交+啤酒专线 车厢改造为移动livehouse带打酒设备和现场表演[14] - 啤酒节期间演艺活动吸引超50万人次 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超30%[14] - 青岛印发实施方案促进夜间经济发展 打造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14]
文商旅体融合,让成都消费燃起来!
搜狐财经· 2025-07-11 10:17
文商旅体融合的经济效益 - 杜甫草堂年接待720万人次,收入4600多万元 [2] - 东郊记忆年吸引1800万游客,总收入超30亿元 [2] - "蜀宴赋"年收入达七八千万元,计划在上海开分店 [2] - 凤凰山球赛通过票根联动多个景区和门店,实现流量变现 [2] - 成都"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551.6万人次,旅游收入12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11.6% [7] 消费趋势与政策支持 - "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7] - 成都入围国内十大热门自驾游城市TOP1、热门旅游目的地前五 [7] - 四川省委通过《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决定》,明确文旅融合战略 [10] - 成都累计落户首店超4000家,2025年第一季度新增148家 [17] 创新融合案例 - 都江堰融创雪世界年接待15万滑雪爱好者,冰雪旅游营收超1.3亿元 [13] - 成都世遗马拉松吸引35000名跑者,带来4.6亿元旅游综合收入 [15] - "夜游锦江"2024年接待游客530万人次,新增游船+火锅等创新场景 [20][21] - "票根经济"惠及超7万人,联动西岭雪山、武侯祠等景区 [20] - 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预计吸引超20万境内外粉丝来蓉 [23] - 短剧《家里家外》带动"川渝文化""蜀地美食"搜索量激增300% [23] - 彭州景区开通15条"云端外卖"航线,年飞行超3000架次 [23] 资源与优势 - 成都拥有2300多年文化底蕴,包括金沙-三星堆遗存、都江堰、杜甫草堂等 [15] - 商业资源丰富,太古里、SKP等商业街区为核心消费载体 [17] - 旅游资源涵盖青城山、熊猫基地、3000余家书店等 [17] - 体育赛事密集,2024年举办70余项国际国内赛事,2025年计划89项 [17]
“文创天府·蓉耀未来”,成都市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场景供需发布会将于明日举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1 23:16
成都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 成都文化旅游产业处于高质量发展重要阶段 强化融合创新 打造新业态新场景 让游客常来常新 [1] - 5月22日将举行"文创天府·蓉耀未来"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场景供需发布会 聚焦创新场景 提供新技术新产品"试验场"与"首秀台" [1] - 发布会将释放76条场景供需机会清单 为行业探索创新路径提供观察样本 [1] 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 - 数字技术驱动的"文化+科技"融合浪潮正重塑内容生产与消费体验 催生文化旅游产业新玩法 [1] - 数字文创在体育 会展等领域激发强大势能 推动传统场景智慧升级与体验重构 [1] - 创新场景引领的产业之变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1] 沉浸式体验场景发展趋势 - 沉浸式体验成为行业标配 文化IP 空间设计 科技应用构成"三板斧" [8] - 数字文创赋能场景 通过戏剧光影 AR/VR等技术打造虚实融合交互空间 引导游客"入戏" [8] - 成都"夜游锦江"案例 日间静态装置艺术打卡 夜间声光电组合呈现"锦江故事卷轴" [8] 数字技术在场景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 新场景吸引游客关键在于"讲故事" 数字技术是实现文化转换的关键角色 [10] - "寻境敦煌"案例 运用VR建模 三维动态重构等技术高精度重现莫高窟艺术 [11] - 生成式AI应用升级 如AI导游定制讲解 AI行程规划 正成为提升体验的"标配" [13] 数字文创的跨界延伸效应 - 演唱会等文化活动形成"场景引力" 2024年大型演出跨城观演率超60% 带动综合消费2000亿元 [14] - 会展业运用VR/AR 人工智能等技术 将文化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性空间" [16] - 体育产业中数字文创催化效应显著 如贵州"村BA"通过短视频放大原生态文化影响力 [16] 场景营销与情感价值创造 - 日照景区"撒蛤蜊"互动案例 通过短视频传播实现地域"出圈" 展示人情味互动价值 [18] - 数字文创需以科技"巧劲"服务人文"温度" 创造触动人心的情感价值与社群连接 [18] - 首批文化旅游产业链场景清单将发布 涵盖数字文博 智慧文旅 智慧体育等多个前沿领域 [18]
假期前四天全省A级景区迎客近二千六百万人次 夜游夜演夜食 拉动文旅消费
四川日报· 2025-05-05 08:58
文旅消费数据 - 四川省"五一"假期前四天905家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574.31万人次 门票收入28631.33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16.53%和16.2% [2] - 全省图书馆 文化馆 博物馆四天累计接待群众377.3万人次 [2] 夜间经济表现 - 夜游 夜演 夜食等夜间经济活动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引擎 [2] - 成都锦江夜游项目结合全息投影技术 打造沉浸式光影体验 [3] - 乐山文旅集市通过演出与美食结合 成为夜间流量担当 [3] - 绵阳越王楼举办唐风实景秀和非遗手作活动 梓潼县打造"夜食 夜娱 夜购"一站式体验 [3] 创新产品与服务 - 成都推出"游船+徒步"世运会City Walk套餐 [4] - 乐山发放300万元优惠券和五折券 开通"美食公交"串联夜市 [4] - 绵阳梓潼发放"元气消费券" 平武报恩寺推出"文化+健康"体验套餐 [4] - 高端定制化产品兴起 如成都锦江的"私人订制游"服务 [4] 文旅融合创新 - 雅安推出《熊猫归来》史诗剧 并整合为"熊猫归来+碧峰峡景区"等组合旅游产品 [4] - 多地通过演艺 科技 美食等形式赋能传统文化 拓展消费空间 [4]
2025年五一城市热度大洗牌:北京、上海和重庆位居前三
搜狐财经· 2025-05-04 18:24
城市热度排名 - 北京、上海以"断层式"优势领跑各大平台榜单,成都、重庆等"新一线"紧随其后 [1] - 携程、同程、去哪儿三大平台中,北京、上海始终占据前二 [3] - 长沙在部分平台跌出前三,排名波动引发关注 [1][6] 京沪文旅优势 - 故宫、环球影城、迪士尼、外滩等"顶流IP"构成强大引力场 [3] - 五一期间京沪跨省游客占比超60%,印证"文旅资源即生产力" [3] - 两座城市凭借顶级文旅资源矩阵、国际化服务配套及交通枢纽优势成为"终极目的地" [3] 新一线城市竞争力 - 成都以"熊猫经济+烟火气"吸引年轻客群,重庆"8D魔幻城市"IP持续发酵 [4] - 三亚凭借反季海岛游突围,通过错峰竞争策略分流一线城市客流 [4] - 西安、杭州通过"文化深挖+业态迭代"(如西安沉浸街区)实现长红 [6] 网红城市挑战 - 长沙过度依赖茶颜悦色、超级文和友等单一业态,同质化竞争加剧 [6] - 旅游承载力逼近阈值削弱新鲜感,需警惕"流量反噬" [7] - 与西安等城市相比缺乏"文化深挖+业态迭代"的持续创新力 [6] 文旅消费趋势 - 竞争从流量争夺转向价值深耕,需"资源厚度+创新锐度+服务温度"组合发力 [6] - 场景创新(如成都"夜游锦江")和情绪价值供给(重庆"轻轨穿楼")成为新密码 [4] - "松弛感与性价比"成为新一线城市分流客群的核心策略 [5]